營銷狂歡背后的真相:誰該為汽車行業的集體焦慮買單?
近日,小米SU7在高速公路發生嚴重事故致3人遇難的事件,將公眾視線從營銷狂歡拉回殘酷現實。當寧德時代以"不是我們的電池"火速切割、比亞迪弗迪電池陷入沉默、小米汽車連涉事車輛配置都暫時無法確認時,這場迷霧重重的技術博弈,暴露出汽車行業在資本裹挾下的集體失語。
營銷話術編織的"安全神話"
翻開小米汽車的官網:
“14層物理防護”
“55°C 高溫無熱蔓延”
“7.8㎡ 主動冷卻面積,165 片氣凝膠”
“1050+ 項安全測試驗證”
“小米車云協同全天候預警”
諸如此類的產品宣傳字眼赫然在目,給人留下品質感十足的印象。其實,如今各大車企的發布會現場,車企高管們將"第一""首創""顛覆"等廣告法禁用詞匯當作勛章,早已成為常態。用技術術語編織出滴水不漏的安全神話更是公關部PPT的核心訴求。
回到這起事件本身,但當72小時過去,涉事車輛電池品牌竟成羅生門——標準版"隨機混裝"電池的模糊策略,讓消費者在購車時如同開盲盒;事故發生后,連車企自身都難以追溯關鍵部件的供應鏈,這種技術自信與信息混亂的強烈反差,讓所有安全承諾都顯得蒼白。
雖然小米雷軍公開回應表示:“由于事故還在調查,一直沒有接觸到事故車,很多問題此刻還沒有辦法回答。”一句話很好地回應了公眾的知情權,不是不告訴你們,也不是人家拖延時間,確實說得合情合理,不過這無疑也為小米公關部爭取到了時間。我們認為通過車牌信息和車輛識別碼,很容易追溯到這臺車的任何信息,就連小米都公開了車輛事故發生前的各種動態數據化信息,至于這臺車配的是哪款電池,應該也在后臺數據庫中顯示,只是不方便公開。
相關媒體報道,同濟大學朱西產教授指出:"液態鋰電池在高速撞擊下必然存在風險,這是全行業的技術瓶頸。"當諸多車企營銷部門將實驗室數據包裝成"絕對安全"的通行證時,真實世界的復雜工況正無情地撕碎這一場場精心設計的表演。
產業鏈上的沉默螺旋
寧德時代與弗迪電池的切割式回應,折射出動力電池行業的生存法則。前者憑借"不是我們的電池"完成風險隔離,后者以"非業務部門無法查詢"筑起信息高墻。在這場涉及生死的技術溯源中,供應鏈上下游不約而同選擇自我保護,將公眾置于真相的孤島。
某車之家的車型配置表
這背后是資本市場的生存焦慮:電池供應商與整車企業的深度綁定,讓任何負面都可能引發股價地震。但比股市波動更危險的,是行業對技術透明度的集體回避。當消費者連車輛最核心部件的來源都無從知曉,所謂的"用戶至上"不過是一句空洞口號。
破除信息黑箱需要制度覺醒
相關部門對"避免內卷"的呼吁,不能止于產能調控的表層。數據顯示,2023年新能源汽車行業營銷費用同比激增45%,而研發投入增速僅為18%。當企業將資源傾注于發布會上的數字游戲,而非建立透明的質量追溯體系,行業注定在虛假繁榮中走向畸形。
我們需要更剛性的制度設計:建立電池全生命周期溯源系統,強制車企在銷售時公示核心部件供應商;設立第三方事故調查機構,打破企業自說自話的閉環;開展全民汽車安全科普,用公益廣告取代資本操控的營銷話術。正如銅陵事故中暴露的,消費者需要的不是實驗室里的極限數據,而是事故發生時能追溯真相的鑰匙。
結語
我們不是針對小米這起高速事故,只是現實世界的悲劇警示我們:當行業沉迷于創造"全球首款""重新定義"的營銷狂歡,真實世界的安全防線正在悄然松動。寧德時代與比亞迪的切割游戲,不過是資本邏輯下的應激反應。要打破這個困局,不僅需要企業放下營銷戰場的刀槍,更需要建立穿透信息黑箱的制度利劍——因為對生命權的敬畏,永遠不該成為商業博弈的籌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