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人們調侃“攝影窮三代,單反毀一生”時,往往想到的是徠卡、哈蘇等國際品牌動輒千百萬的拍賣神話。然而,中國本土相機的發展歷程中,也曾誕生過一批工藝精湛、意義非凡的機械巔峰。
可惜的是,數碼相機時代來臨后,國產相機卻漸漸落后了。于是那些老相機成了收藏界的隱形寶藏,它們曾是技術突破的見證。
一、上海58-Ⅰ型
上世紀50年代,上海照相機廠以德國徠卡Ⅲb為藍本,打造出國產首款135膠片相機:上海58-Ⅰ型。這款相機歷時兩年生產,總產量僅1198臺,出廠價80元。以當時大學畢業生月薪50元計算,其購買力相當于如今的8000元以上。
上海58-Ⅰ型的工藝堪稱國產相機的里程碑,其黃銅機身與機械快門設計展現了早期中國制造業的匠心。如今,品相完好的機型在收藏市場可拍出3萬至5萬元高價,成為國產相機收藏的入門級“硬通貨”。
二、天津七一相機
1956年7月1日,天津公私合營照相機廠成功試制出新中國第一臺國產相機:“七一”1型折疊式照相機。這臺相機由526個精密部件構成,采用經典的皮革風琴式皮腔結構。
由于當時技術條件有限,加之歷史動蕩,七一相機的存世量極為稀少。目前已知僅存30至40臺,而皮腔完整的機型不足10臺。如今,其市場估價已超過10萬元人民幣,但藏家多將其視為歷史文物,極少公開交易。
三、珠江7型雙反
1970年,廣州照相機廠推出的珠江7型雙反相機,直接對標德國祿萊弗萊克斯F1:3.5F型。其75mm F1:3.5鏡頭分辨率高達64線對/毫米,光學性能甚至超越原型機。
然而,高昂的材料成本與復雜的生產工藝導致其定價驚人:首批2900元、第二批5600元,相當于當時普通工人數十年收入。
最終,珠江7型僅生產數十臺,現存世不足10臺。2008年,一臺品相完好的機型以10萬元成交,如今價值更難以估量。
四、紫金山Z-135型
1958年,南京電影機械廠推出“紫金山”Z-135型單反相機,比日本佳能首款單反還早數年問世。其布制橫向幕簾快門支持B門至1/500秒,鋁鑄機身堅固耐用,下取式膠卷設計操作便捷。鏡頭雖未標注參數,但光學素質對標前蘇聯Industar22鏡頭,成像清晰銳利。
紫金山相機代表了中國相機自主研發的巔峰,但因產量稀少,如今市場價達3萬至5萬元,是技術史愛好者的必藏之選。
五、紅旗20
海鷗紅旗20相機套裝始于1967年研制,1973年上市,至1977年停產僅生產271套。每套含機身及35mm F1.4、50mm F1.4、90mm F2.0三支鏡頭,工藝媲美徠卡M4。
上世紀90年代,其市價已達2萬元(相當于普通人20年工資),如今全套價值50到80萬元,單機亦突破30萬元,堪稱國產相機收藏的“天花板”。
六、東風6920相機
1969年,上海照相機廠仿制瑞典哈蘇500C,推出東風6920相機。其1/1000秒快門速度超越哈蘇的1/500秒,機身分黑白兩色,配套鏡頭包括仿蔡司80mm F2.8、50mm F4及150mm F4。盡管因外觀爭議被迫調整設計,但其技術實力不容小覷。
東風相機共生產兩批97臺,完整的一機三頭套裝價值超110萬元,單機價格亦在40萬元以上。其稀有性與歷史背景,使其成為頂級藏家的競逐目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