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社會,月經不調已成為許多女性的常見困擾。到底吃什么藥調理最有效呢?
月經不調是什么原因引起?
不少女性都認為自己“月經不調”,但是很少有人清楚,到底何為醫學定義上的“月經不調”。
月經不調是婦科常見病,除期、量的異常改變外,常伴有經色、經質的變異。
月經不調有以月經周期改變為主的月經提前、月經延期、月經先后不定期、經期延長等;有以經量改變為主的,如月經過多、月經過少等。
什么原因導致月經不調呢?
1.子宮內膜受損
子宮內膜受損是指由于多次人工流產或宮腔操作,使子宮內膜損傷,導致沒有足夠多的內膜脫落,月經量減少甚至不來月經。
2.內分泌功能失調
常見的多囊卵巢綜合癥、高泌乳素血癥、排卵障礙性異常子宮出血等都屬于此類。
3.生殖系統疾病
生殖系統疾病主要包括:子宮肌瘤、子宮內膜息肉、子宮腺肌癥、婦科腫瘤、早發性卵巢功能不全、生殖道感染、子宮內膜結核等。
4.不良生活習慣
過度節食,長期作息不規律,熬夜或作息顛倒,吸煙、酗酒等也可能導致月經紊亂。
5.精神因素
突發或長期的精神壓抑、緊張等也可能會引起神經內分泌障礙,導致月經紊亂甚至閉經。
6.藥物原因
部分女性在使緊急避孕藥后會出現短期的月經紊亂,所以不能把緊急避孕藥當成常規的避孕方式。還有些女性在使用復方短效口服避孕藥期間或用雌激素、孕激素管理月經期間,由于服藥不規范或漏服藥物等原因也會出現異常子宮出血。
7.其他原因
常見的如甲狀腺功能紊亂,無論是甲狀腺功能亢進(簡稱甲亢),還是甲狀腺功能減退(簡稱甲減),都會對月經有影響。此外,凝血功能障礙、腎上腺疾病、糖尿病、慢性肝炎等也會影響月經。
中醫治療月經不調
中醫將月經不調分為血熱、血虛、寒凝血瘀等證型,治療需遵循“寒者溫之,熱者清之,虛者補之”原則。
例如血熱型表現為經期提前、經量過多,需清熱養陰;寒凝血瘀者多見經期延遲、痛經有血塊,當溫經散寒。
南昌貢方堂中醫婦科專家陳順濤表示,精準辨證是療效關鍵,盲目進補可能加重癥狀。個性化配伍的中藥湯劑能調節內分泌,改善子宮微循環,從根源恢復月經周期規律性。
在中醫理論中,月經不調通常與氣血失調、肝郁氣滯、腎虛等有關。中醫治療月經不調強調辨證施治,通過調理臟腑功能、平衡陰陽、調和氣血來達到治療目的。
醫案
李某,女,28歲,
主訴:近半年來,月經周期延后,量少,色暗有塊,經前乳房脹痛,小腹脹痛拒按,心情煩躁,舌質紫暗,邊有瘀點,苔薄白,脈弦澀。平素工作壓力大,情緒波動較大。
中醫診斷:辨證屬氣滯血瘀型月經后期
治法:理氣活血、調經止痛
處方:方用調經飲加味。
當歸 15g,牛膝 10g,山楂 10g,香附 10g,青皮 6g,茯苓 10g,烏藥 10g,延胡索 10g。7 劑,水煎服,每日 1 劑。
二診:服藥后,經前乳房脹痛、小腹脹痛明顯減輕,本次月經周期較上次提前 3 天,量有所增多,色轉紅,瘀塊減少。效不更方,守上方繼續服用 7 劑鞏固療效。3 個月后隨訪,月經周期基本恢復正常,經量、經色均正常,伴隨癥狀消失。
按語:該患者因工作壓力大,情志不暢,導致肝氣郁結,氣滯血瘀,沖任失調,引發月經后期。調經飲中香附、青皮疏肝理氣,氣行則血行;當歸、山楂、牛膝活血化瘀,通利血脈;加烏藥、延胡索增強理氣止痛之力。全方共奏理氣活血、調經止痛之效,使氣血通暢,月經恢復正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