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婚率越來越高,結婚率越來越低,這事兒在網上吵翻了天。好多人一張嘴就來,說都是現代女性觀念變了、行為變了導致的。可真的是這樣嗎?這背后藏著的問題,深了去了!女性獨立簡直是掉進了雙重標準的大坑里。
一說女性要彩禮、要男方有房,就被批不切實際。但大家想過沒,現在一線城市房價收入比都超20倍了,二三線城市也是有房才結婚。婚姻有時候都快成階級躍遷的工具了,女性要求伴侶分擔經濟壓力,咋就錯了?
為啥男性對女性經濟獨立的包容度,遠遠比不上女性對男性經濟保障的期待?家務說女性缺乏烹飪技能、不愿照顧家人,可家政服務一個月都得5000多塊。90后、00后女性要求共同承擔家務,明明是反抗傳統性別分工,怎么到最后,女性不完美就成了大罪過?
女性追求情感共鳴,一情緒崩潰就被說成任性。現在女性對婚姻質量要求從生存依賴轉向情感共鳴,這是對“搭伙過日子”婚姻的反抗,男性要是給不了情緒價值,是不是也該反省反省?經濟壓力更是一場針對年輕人的系統性掠奪。
房價、教育成本居高不下,婚姻直接變成了奢侈品。2024年結婚率創40年新低,表面看是適婚人口少了。實際上是住房、教育、醫療成本把婚姻變成了中產家庭的債務陷阱。年輕人不結婚、不生孩子,那是沒辦法的生存策略。
再看看性別比失衡,農村“光棍危機”和城市“剩女現象”,本質是一回事。1980 - 2000年出生人口性別比長期超115:100,這意味著好幾千萬男性被擠出了婚配市場。“娶不起”和“嫁不出”同時存在,這可不是個體選擇的事兒,而是結構性暴力。
傳統婚姻里“男方買房”,這背后是父權制對男性經濟能力的規訓,對女性生育價值的壓榨。婚前財產公證、離婚冷靜期這些制度,更是讓婚姻的經濟屬性加重。情感異化,婚姻都快成風險投資了,個體想辦法避險,又有啥錯?
職場女性要求男方收入更高,就被說強勢。現在女性收入超過男性后,婚姻匹配模式都從“男高女低”轉向“勢均力敵”了,這是對傳統“男性養家”模式的顛覆。男性要是接受不了平等競爭,就得好好反思自己的特權意識。
再說說非婚生育,北京等地雖然允許非婚生子女落戶。但生育保險、產假這些福利還是和婚姻綁定的,非婚生育面臨社會撫養費。職場歧視等障礙,“婚姻非必需”其實是無奈之下的妥協。
把婚姻危機簡單歸到女性頭上,拿道德批判來掩蓋制度性暴力,這根本解決不了問題。經濟結構上,住房、教育、醫療成本是怎么把婚姻變成階級再生產工具的?權力關系上,父權制怎么通過婚姻制度實現代際剝削和性別壓迫的?制度設計上,法律和政策又是怎么加劇婚姻風險屬性的?
要是不解決這些問題,光討論“婚戀觀”,那就是瞎耽誤工夫。在一個讓年輕人“不敢生、不敢婚、不敢老”的社會里,到底誰才有資格定義什么是“正常”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