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回大地,天氣持續轉暖,燕趙大地進入冬小麥春季管理關鍵階段,春玉米播種也由南向北陸續展開,田間地頭一派繁忙。
作為糧食生產大省,河北省糧食總產量連續12年穩定在700億斤以上。今年河北省糧食全程精細精準科學管理行動全面推進,通過科技賦能提升種植效益,探索農業綠色發展新路徑,爭取糧食產量再上一個臺階。
精準服務提單產
在邢臺市南和區大郝村種糧大戶韓坤杰的2000畝麥田里,農技專家正通過便攜式土壤檢測儀等工具分析小麥生長情況。韓坤杰說,每到農作物生長關鍵期,總有農技專家過來指導。最近麥苗一天一個樣,越變越喜人。
南和區農業農村局技術推廣研究員溫春爽說,一些種糧大戶、農戶經常根據習慣進行冬小麥田間管理,但有的人更換了品種、有時局部氣候異常等,不調整管理方法可能影響最終產量。因此區里組織8支農業技術小分隊,走進田間地頭,根據不同播期的小麥、不同土壤墑情和小麥苗情等開展針對性技術指導,為夏糧豐收打下基礎。
這樣的精準服務在燕趙大地已成為常態。記者從河北省農業農村廳獲悉,河北充分發揮專家團隊、農技骨干、“一村一名農技員”三支隊伍作用,深入開展糧食精細精準科學管理,為農戶開展鎮壓鋤劃、病蟲害防治、節水灌溉等方面咨詢服務,爭取實現糧食單產提升。
剛剛過去的冬季,河北南部降水量相對較少,部分地塊土壤墑情不足,如果不能及時澆水,可能影響用藥、施肥效果。國網館陶縣供電公司營銷部副主任郝晨亮說,農田里一些機井全天大部分時間都在“工作”,為排除安全隱患,他們提前制定春耕春灌保供電方案,備齊各類常用備品備件,隨時準備進行應急搶修。
國網館陶縣供電公司工作人員在莊固西村檢查機井設備。新華社記者趙鴻宇 攝
目前,河北省3300多萬畝冬小麥“綠意盎然”,苗情好于常年。
多措并舉提效益
在邯鄲市雞澤縣雙塔鎮種糧大戶陳盟的200畝麥田中,智能灌溉系統正對小麥進行“按需供水”。陳盟打開手機,土壤含水率、土壤養分含量等數據實時跳動。“過去田間管理估摸著來,現在‘云端’決策。”陳盟說,今年農田用上了智能灌溉物聯網系統,可以根據苗情精準施肥、澆水。
河北雞澤縣雙塔鎮種糧大戶陳盟通過手機查看農田墑情等數據。新華社記者趙鴻宇 攝
陳盟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最近一次澆地,小麥每畝用水較之前節約10立方米,同時今年采用水肥一體化技術,施肥也更精準,預計整個小麥生長季,每畝可節約成本數十元。
同時,河北多地推進河湖水系連通整治和農田水利建設工作,統籌利用長江水、黃河水和當地地表水置換農業灌溉地下水,越來越多農田開始使用“活水”對農作物進行灌溉。
“地表水相較于井水,能夠改良土壤透氣性,為農作物提供更多營養。”邯鄲市廣平縣南韓村種糧大戶王保華說,農忙時節,溝渠里經常有水,拉根管子就能用,省時省力又省錢。
圖為河北廣平縣三干渠的一條支渠。新華社記者趙鴻宇 攝
廣平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高海洲說,水網建設不僅有效減少地下水開采量,還通過灌溉增加了對地下水的補給,地下水平均埋深逐年上升,生態效益逐步顯現。
綠色發展提質量
夜幕降臨,石家莊市元氏縣董堡村種糧大戶師素敏的麥田里,一盞盞藍紫色燈悄然亮起。“這是近幾年新裝的太陽能殺蟲燈,利用昆蟲趨光、趨色等特性,針對不同昆蟲使用不同光源,引誘周圍50米的害蟲撲向電網,達到殺蟲目的。”師素敏說,天氣轉暖這些殺蟲燈逐步開始啟用,根據過往情況看,殺蟲燈能夠在減少農藥使用的同時,提升農作物品質。
石家莊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植保站站長江彥軍說,在有序推動殺蟲燈建設的同時,他們今年將繼續探索生物藥劑防治農作物病蟲害高效實用技術,不斷推動“化學農藥減量化”,為更多農作物提供綠色防控保障。
在邢臺市南和區,不少種糧大戶近期開始為玉米種子進行“二次包衣”。“播種前,將玉米種子與一些藥劑進行攪拌,達到精準抗擊某些病蟲害的效果。”南和區東三召村種糧大戶葛電云說,春玉米即將播種,目前各項準備工作基本完畢。
南和區農業農村局植保站站長韓娟說,自玉米種子“二次包衣”以來,當地玉米生長過程中出現的黑穗病、根腐病等病蟲害發病率大幅下降,農藥使用量也有所減少,提升了糧食品質。(記者趙鴻宇)
黃驊市融媒體中心
來源 | 新華社
編輯 | 劉恬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