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消失19年的留級制度要恢復了?
2025年2月,教育部新修訂的《中小學生學籍管理辦法》出臺。
其中的第14條“適度放開特殊教育學生的學籍變動權限”,引發了大量網友的關注與討論。
圖源:教育部官網
有人認為,這是留級制度“隱形回歸”了?
圖源網絡
其實目前并沒有哈,《辦法》中明確指向的是“特殊教育學生”。
不過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也提到,未來隨著學生數量的下降,學校的學位資源將不再那么緊張,那時候就可以考慮探索面向普通學生的留級制度或跳級制度了。
這么聽起來,未來留級制度回歸,還是存在可能的。
而這次大家對留級的關注和熱議背后,也讓一些問題被拿出來深入討論。
1
為什么留級制度未來可能推行?
在不少人看來,留級制度的實行與否,其實是與國家的人才戰略需求緊密相關的。
我們不妨來看看,我國留級制度這些年的變化和調整。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我國開始實行嚴格的留級制度。
那時的《中小學生學籍管理規定》中明確:
語文、數學兩科有一門不及格;
或者外語、理、化三科中兩門不及格;
或者其他學科三門不及格;
給予一次補考后仍不及格的,將被留級;
另外,體育不及格初中不得畢業。
有網友分析,這是為了提高學生的學業水平。
不過到了千禧年初,留級制度開始被叫停。
有網友分析道,這可能是因為九十年代時,各地都出現了小學入學難的問題,而留級生會占用其他適齡學生的就學名額。
此外,千禧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各行各業迅速發展,需要大量人才支撐。從為了讓更多的人盡快地上崗創造價值的角度,留級制度被叫停也能理解。
圖源:“元寶”AI
也大概正是出于上述原因,2006年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以法律形式禁止強制留級,僅允許因病休學等特殊情況緩學。
那么,為什么如今又覺得未來可以考慮恢復留級制度了呢?
其實,這跟網友分析的當初取消留級制度的邏輯是一致的:人才培養戰略的調整是跟著大環境走的。
有網友分析道,由于我國目前的經濟發展進入了轉型期,國家對人才的需求方向,從量大轉變為了質優。
所以,目前大家對留級制度態度的轉變,實際上是整個社會都意識到了,未來應該盡量多的培養適合國家發展需要的高質量人才。
2
為什么很多人希望回復留級制度?
它好在哪?
其實,與其說大家期待恢復留級制度,不如說是期待學校的教育能夠允許和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不搞“一刀切”。
NO.1
培養孩子,慢一點也沒關系
俗話說,“十年樹木,百年育人”,在孩子的教育這件事上,慢一點也沒有關系。
對于學習節奏較慢或身心發展滯后的學生群體來說,降一級學習也是為他們提供補救的機會。
網友小馨在網上分享了自己的親身經歷。
小時候,小馨由爺爺奶奶帶著在鄉村小學讀到了五年級,那時小馨在學習上一直很吃力,語文數學一次沒有及格過。
后來,小馨作為農民工隨遷子女轉學到了市里的小學。不過由于小馨的基礎太差,學校要求她必須重新從四年級讀起。
圖源:AI
父母本來還擔心耽誤了小馨,沒想到重讀讓小馨補回了從前落下的知識點。
小馨覺得,自己就是典型的開悟晚的學生,是留級給了自己補救和打好基礎的機會。
從小馨的經歷里我們能看到,每個孩子的學習節奏都是不一樣的,有的孩子對知識點的理解吸收速度慢一些,就很容易和學校里的教學節奏脫節,而一步跟不上,就容易導致步步跟不上。
但學習節奏較慢,不是一個孩子被放棄的理由。
從孩子成長的角度來說,恢復留級制度,能讓有需要的孩子有更多的時間,按照自己的節奏來學習。
NO.2
每個孩子有不同天賦
除了學習節奏上的差異,每個孩子的天賦也不盡相同,但當下的評價體系往往以學習成績來篩選人才。
一些不符合這套單一評價體系標準的孩子,面臨的就是長處被埋沒,短板被凸顯。
小輝大學時聽從家長的意見讀了當時熱門的土木工程專業,但由于自己對這一專業并不感興趣,上課時興趣缺缺不怎么聽課,導致大一就因為掛科太多而被勒令降級重修。
他索性借此機會申請了降級轉專業,去了自己更感興趣的計算機學院繼續學習。
圖源:AI
轉專業后的小輝學習熱情高漲,不僅成績好,還跟著志同道合的同學四處參加競賽,積攢了許多獎項和項目經歷,連續兩年拿到了獎學金。
“我覺得我后來能一路走得很順利,主要原因還是我在做我自己擅長的事情。不管是編程還是建模,在這個過程里我就覺得自己在玩游戲,還是我自己擅長的那種,越玩越上癮?!?/p>
如今我國產業體系多元化,多元化的產業體系也意味著對多元人才的需求。
而有的孩子只是在單一的評價體系中處于劣勢,但在適合的地方,他可能就是佼佼者。
NO.3
讓快的快,慢的慢
有節奏慢的孩子,自然就有節奏快的孩子,因此,有家長期待“留級”,自然就有家長希望孩子能“跳級”。
有些學生的年紀雖然還小,學習水平卻已經超越了同齡人。如果不允許這些學生跳級,反而有可能“耽誤”這類孩子的發展。
圖源網絡
不過我國義務教育階段的跳級機制,長期處于政策模糊地帶。
根據之前實施多年的學籍管理辦法,跳級需滿足十分嚴格的條件,包括家長申請、學校測評、教育部門審批等流程,且僅適用于“學習能力遠超同齡人”的學生。
相較而言,許多國家則建立起了完善的彈性教育模式:
例如美國允許學生根據學術能力跳級,既能激發高水平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促進他們的個性化發展;
圖源:AI
英國則建立了系統的學生知識水平評估機制,為水平超前的學生提供跳級機會,并為他們提供個性化的教學輔導;
在德國,彈性學制還配套了全民免費補習、心理疏導和職業分流體系。
這些國家的經驗表明,合理的跳級制度能讓學生充分發揮個體優勢。
不過也有家長反對留級和跳級,認為這可能導致人為的給孩子分了三六九等。
圖源網絡
需要強調的是,家長的思慮并非多余,留級與跳級制度回歸,仍面臨諸多問題。
比如班級劃分和師資配置的問題,當班上既有留級2次的11歲“大齡”學生,又有跳級上來的8歲“神童”,帶班老師的又該如何管理?
畢竟,教育這件事“牽一發而動全身”,想要建立起“彈性學制”,政策上的“開口子”是不夠的,還需要一些配套舉措。
3
建立健全的留級制度
需摘掉留級生的“差生”標簽
除了教育資源配置的整合優化,留級制度還有不少需要完善的地方。
比如留級生長期以來被貼上“差生”標簽,很多留級生因此產生了自卑感和羞恥感。
一個趕不上學習進度而被迫留過級的孩子曾說:
“想起來第一次聽到留級這個詞的時候,想找個地縫鉆進去?!?/p>
而完善的留級制度,需要讓留級生不再感到“低人一等”。
NO.1
留級生背負不小的心理壓力
有人可能還記得,20世紀90年代的鄉鎮中學里,許多班上都曾出現過留級生“專屬”座位。
一些在學習上感到比較吃力的學生,追趕不上同齡人的進度,被“留”在了那張課桌上。
圖源網絡
對于大部分尚在學校讀書的青少年來說,班級幾乎是唯一的社交場所,每天大部分的時間都在和老師、同學打交道。
然而,留級會讓他們脫離曾經熟悉的集體,產生“被拋棄”感。
不僅僅是被原來的班集體“拋棄”,更深層次的,是成為所謂“后進生”,被應試教育的評價標準“拋棄”到后面。
此外他們還需要面臨融入新集體的巨大壓力,甚至可能會因為留級經歷遭到排擠和歧視。
很多留級生由此變成了同齡人中的“異類”,他們在學校里無法正常社交,變得更加封閉。
NO.2
為留級生撕掉“差生”標簽
過往,我們在留級這件事上疊加了太多的貶義,直接將留級生等同于差生,導致孩子自信心受挫,背負巨大壓力。
我們需要讓留級,回歸到一個中性詞。
對于社會來說,需要建立到多元的評價體系,不以單一的成績來評價一個學生。
圖源網絡
對于學校來說,需要為留級做好配套措施。
上海師范大學附屬浦東臨港小學校長王先云就指出:
學校還應當完善配套支持措施,為降級學生制定個別化的學習計劃,并幫助做好課后補習和心理疏導。
而作為和孩子接觸最多的家人,可以留心觀察孩子,看其在現有學習之外是否有其他可能性和空間。
如果孩子在學業上落后,除了幫助孩子在學業上進步,還可以允許孩子暫時落后,嘗試幫孩子“找長板”。
最后,差生其實從來不是某類人群, 而是一種困境。
帶他們跳出這個困境,你會發現:
每個個體,都可以成為最優秀的他自己。
參考資料:
[1]九派新聞-“留級”有限重啟,回歸教育節奏的本質
[2]童書媽媽三川玲-“留級”又回來了,背后有重大的教育信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