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片土地都有自己的故事,法院里的故事尤其精彩!即日起,湖南高院開設“湘法故事匯”專欄,記錄全省法院干警在審判、執行、調解、普法等工作中的心得感悟,以小切口、小故事反映法院干警司法為民、公正司法的生動實踐。讓我們通過故事走進法院,讀懂司法的莊嚴與溫情,見證法官的責任與擔當。敬請關注!
三月,暖陽和煦,層巒疊嶂的苗嶺深處,早春的風依然有些凜冽。鳳凰縣人民法院執行局干警驅車一個多小時,翻山越嶺來到兩林鄉,化解一起因堡坎修復引發的相鄰糾紛。溫暖的火塘旁,積怨已久的兩家人如何“化干戈為玉帛”?一起來看。
火塘邊的調解
01
一堵堡坎隔鄰里
小軍與龍嬸兩家比鄰而居,小軍房屋前院壩和龍嬸房屋側面成斜坡狀,高度差約8米。近年來因雨水沖刷,斜坡隨時面臨崩塌的危險。小軍想要修復加固堡坎保障住房安全,卻被龍嬸阻撓,理由是修復工程會侵占到自家廚房、廁所所在區域,影響生活。
兩家就界線問題互不相讓,漸漸從口角之爭演變為肢體沖突,村、鎮兩級調解委員會調解均無果。小軍將龍嬸訴至法院,法院判決小軍以劃定的界線修砌堡坎,龍嬸不得阻礙并提供必要的施工便利,小軍應避免給龍嬸造成財產損失。
判決過了4個多月,小軍仍然未能成功動工,甚至被龍嬸一紙訴狀告到法院,稱自己在爭執中被小軍打傷,要求賠償醫療費、誤工費等近8萬元。法院認為雙方過錯程度相當,各自承擔50%的責任,判決小軍賠償龍嬸3.7萬元。
事情發展越來越混亂,2024年8月,急于動工的小軍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
執行法官查看現場
02
七入苗寨解心結
炎炎夏季,極端的高溫讓人的心情更加煩躁。鳳凰縣人民法院執行法官第一次來到現場,就遇到了龍嬸的強烈抵觸。
“這是我家地,無論如何他都別想動工!”面對情緒激動的被執行人,為避免進一步激化矛盾,執行法官沒有簡單采取強制措施,而是耐心釋法說理。
然而長久的矛盾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化解的。“案子再燙手,也要把它拿下!”執行局局長唐新喜鼓勵大家。
他因地制宜發揚楓橋經驗,提出“苗嶺楓橋”執行機制,與鄉政府干部、村干部、鄉賢等一起組成了“苗嶺矛盾調解團”,一次又一次站在兩家相鄰的土地上,用苗語講述“共修一道坎,同護九代人”的道理。
2025年3月13日,執行法官第七次來到苗寨。前六次的奔波,打下了良好的基礎,雙方當事人都已緩和松口。這一次,執行法官決定把調解現場設置在龍嬸家的火塘邊。
苗族地區家家戶戶都有的火塘,兼具取暖、做飯、待客等功能,被視為房屋的“心臟”。柴火噼啪聲中,執行法官拿著民法典,逐條解析相鄰權法律條文。講著講著,他用火鉗在火塘邊比劃起來,細致講述如何施工能將影響范圍縮至最小……
跳動的火光中,小軍和龍嬸緊繃的面龐都松弛下來,暖烘烘的屋子里,往日的恩怨已經消融。
03
血染青石連心坎
七次調解孕育的執行和解方案終于落地,雙方各讓一尺,龍嬸主動清理院壩雜物,小軍承諾堡坎加固后為龍嬸修建新的廁所及籬墻。
開工當天,執行法官化身“施工監理”,用紅線標注施工范圍。為精準勘界,執行法官爬上垮塌的堡坎,不慎被碎石劃傷手臂,鮮血浸染青石。
小軍見狀連忙過來搭把手,龍嬸也為之感動,她說道:“今后我們一定好好相處,不讓法官的辛苦白費!”
隨著爭議地塊堡坎的順利動工,鳳凰縣人民法院執行局以“楓橋經驗”為筆,以民族智慧為墨,又一次延展了“和諧苗鄉”的生動畫卷。
04
“楓橋經驗”再出發
鳳凰縣是多民族聚居縣,主要由苗族、土家族、漢族等28個民族組成。民族地區相鄰糾紛執行案件,往往關系鄉村社會長期穩定,需兼顧法律效果與民俗情理。
鳳凰縣人民法院針對民族地區執行難題,創新推出“苗嶺楓橋”執行機制:組建雙語執行團隊,在和解、現場執行等環節使用民族語言,化解對抗情緒;與鄉鎮綜治辦、司法所等部門協同形成工作合力;吸納村寨干部及鄉賢作為“執行協助員”;對涉民生、相鄰關系等案件,優先采取教育督促方式,將民族習慣融入執行實踐,減少強制措施適用。
據介紹,2024年以來,鳳凰縣人民法院在處理少數民族地區涉相鄰糾紛執行案件自動履行率達100%,少數民族地區涉民生糾紛執行案件執行到位率同比上升26.3%,實現了和諧、美麗的“苗嶺楓橋”治理新圖景。
文中均為化名
來源:鳳凰縣人民法院
作者:張世博 田紅芳
編輯:李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