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貴州考察時強調,貴州要認真落實黨中央關于西部大開發和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戰略部署,堅持以高質量發展統攬全局。黔東南州質量強州和知識產權強州聯席會議辦公室以此為遵循,植入卓越績效管理理念,以新質生產力賦能高質量發展為動能,下發《2025年質量強州建設推進計劃》,為全州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四早”領航,質量強州開新局
黔東南州質量強州和知識產權強州聯席會議辦公室以“早謀劃、早部署、早行動、早見效”理念統籌全年質量工作,錨定工業產品、農產品、工程質量等八大領域50多項重點任務,明確“到2025年工業產品監督抽查合格率達95%以上”“農產品質量安全合格率保持98%”等硬指標,推動質量工作與產業發展深度融合。依托“村超”“村BA”“村T”等文體IP流量優勢,增加屬地第三產業收入。據不完全統計,2023年榕江縣餐飲行業營業收入12.27億元。2024年國慶期間,榕江縣共接待游客49.9萬人次,同比增長22.6%,實現旅游綜合收入6.02億元,同比增長19.7%。推動“苗侗山珍”區域公共品牌價值提升達50億元。創新打造“質量+文旅”融合發展模式,將賽事熱度轉化為品牌勢能,帶動酸湯、藍莓等特色產業提檔升級。2024年,黔東南州酸湯產業產值突破20億元,品牌價值評估超30億元,帶動就業近萬人。形成質量賦能高質量發展的“黔東南案例”。
科技賦能,特色產業樹標桿
黔東南州聚焦新能源、生態食品、民族醫藥等優勢領域,加速推進質量基礎設施“一站式”服務平臺建設,運用大數據技術,結合AI新技能,利用“貴質通”系統搞好服務。為天能集團貴州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黔玻永汰新材料有限公司等龍頭企業提供全鏈條質量技術支持。在“一酸一甜”產業布局中,凱里酸湯產業園通過標準化生產和國際認證,年產值突破20億元;麻江藍莓深加工項目引入智能化生產線,推動產品附加值提升30%。三穗鴨產業依托“品種培優+品牌創建”雙輪驅動。借助佛山大學今年3月到黔東南調研之機,建立黔東南州鴨鵝專班與佛山大學聯系機制,引進優強龍頭企業。2024年鴨鵝出欄量突破500萬羽,全產業鏈產值達8億元,帶動2.6萬戶農戶增收。構建從養殖到餐桌的全流程質量追溯體系,力爭年產值增長15%以上。2023年以來,全州規模以上工業穩步增加,新能源電池材料、再生資源循環材料等新興產業產值同比大幅度提升。省級重點工業產品監督抽查合格率連續3年保持全省第一,達98.5%。
創新動能,新質生產力助推發展
黔東南州努力突破傳統思維,強化品牌宣傳推薦,引導企業增品種、強質量、樹品牌,以質量強鏈工程為抓手。借助鍋圈入駐黔東南州優勢,用好鍋圈食匯全國1萬余家門店市場影響力,同步開拓線上直播短視頻及線下品牌矩陣,快速打通產品銷售端,提升酸湯優質品牌,推動酸湯產業高效發展。逐步引導轄區內的亮歡寨、三穗鴨和麻江藍莓等特色產業運用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前沿技術,將質量管理體系融入其中,構建全感知、全連接、全場景、全智能的質量管理模式,覆蓋采購、生產、管理、銷售等全鏈條監管思路,實現對各環節的精準把控。圍繞新能源電池材料、大數據電子信息等產業,立項實施15個質量強鏈項目,帶動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協同提質。計劃通過實施“質量融資增信”計劃,引導金融機構開發“黔質貸”等專項產品,年內力爭質量融資規模突破8億元。深化企業首席質量官制度,培育30家以上“專精特新”企業,推廣中國質量獎獲獎企業先進經驗,利用“酸湯產業國家質量管理體系認證提升行動”區域試點之機,形成“質量—技術—品牌”良性循環。
協同共建,筑牢質量強州根基
以實現對全國質量標桿企業、中國建設工程魯班獎、中國專利獎,零突破為牽引。構建政府主導、企業主體、社會參與的質量共治格局。以榕江縣、臺江縣入選國家質量強縣培育庫,依托數字化服務平臺動態監測質量數據,為產業決策提供科技支撐。打造獨具貴州特色的“兩村”質量品牌,將“村BA”“村超”作為質量工作重要載體,創造性地探索出適合州情、可供復制推廣的質量工作經驗,為全州高質量發展按下了“快進鍵”。在公共服務領域,凱里市“國家公交都市”建設、三穗縣醫養結合示范園區等項目,以高標準服務提升民生獲得感。全州在開展“質量月”“3?15”等宣傳活動,營造“人人關注質量”的濃厚氛圍,為高質量發展凝聚合力。
據統計,黔東南州2024年全州生產總值1432.38億元,比上年增長5.6%。其中質量品牌建設對經濟增長貢獻率超全省平均水平。全州將持續深化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奮力打造民族地區質量發展新高地,為“錦繡黔東南”現代化建設譜寫新篇章,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通訊員 姚敦根楊正安)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貴州考察時強調,貴州要認真落實黨中央關于西部大開發和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戰略部署,堅持以高質量發展統攬全局。黔東南州質量強州和知識產權強州聯席會議辦公室以此為遵循,植入卓越績效管理理念,以新質生產力賦能高質量發展為動能,下發《2025年質量強州建設推進計劃》,為全州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四早”領航,質量強州開新局
黔東南州質量強州和知識產權強州聯席會議辦公室以“早謀劃、早部署、早行動、早見效”理念統籌全年質量工作,錨定工業產品、農產品、工程質量等八大領域50多項重點任務,明確“到2025年工業產品監督抽查合格率達95%以上”“農產品質量安全合格率保持98%”等硬指標,推動質量工作與產業發展深度融合。依托“村超”“村BA”“村T”等文體IP流量優勢,增加屬地第三產業收入。據不完全統計,2023年榕江縣餐飲行業營業收入12.27億元。2024年國慶期間,榕江縣共接待游客49.9萬人次,同比增長22.6%,實現旅游綜合收入6.02億元,同比增長19.7%。推動“苗侗山珍”區域公共品牌價值提升達50億元。創新打造“質量+文旅”融合發展模式,將賽事熱度轉化為品牌勢能,帶動酸湯、藍莓等特色產業提檔升級。2024年,黔東南州酸湯產業產值突破20億元,品牌價值評估超30億元,帶動就業近萬人。形成質量賦能高質量發展的“黔東南案例”。
科技賦能,特色產業樹標桿
黔東南州聚焦新能源、生態食品、民族醫藥等優勢領域,加速推進質量基礎設施“一站式”服務平臺建設,運用大數據技術,結合AI新技能,利用“貴質通”系統搞好服務。為天能集團貴州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黔玻永汰新材料有限公司等龍頭企業提供全鏈條質量技術支持。在“一酸一甜”產業布局中,凱里酸湯產業園通過標準化生產和國際認證,年產值突破20億元;麻江藍莓深加工項目引入智能化生產線,推動產品附加值提升30%。三穗鴨產業依托“品種培優+品牌創建”雙輪驅動。借助佛山大學今年3月到黔東南調研之機,建立黔東南州鴨鵝專班與佛山大學聯系機制,引進優強龍頭企業。2024年鴨鵝出欄量突破500萬羽,全產業鏈產值達8億元,帶動2.6萬戶農戶增收。構建從養殖到餐桌的全流程質量追溯體系,力爭年產值增長15%以上。2023年以來,全州規模以上工業穩步增加,新能源電池材料、再生資源循環材料等新興產業產值同比大幅度提升。省級重點工業產品監督抽查合格率連續3年保持全省第一,達98.5%。
創新動能,新質生產力助推發展
黔東南州努力突破傳統思維,強化品牌宣傳推薦,引導企業增品種、強質量、樹品牌,以質量強鏈工程為抓手。借助鍋圈入駐黔東南州優勢,用好鍋圈食匯全國1萬余家門店市場影響力,同步開拓線上直播短視頻及線下品牌矩陣,快速打通產品銷售端,提升酸湯優質品牌,推動酸湯產業高效發展。逐步引導轄區內的亮歡寨、三穗鴨和麻江藍莓等特色產業運用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前沿技術,將質量管理體系融入其中,構建全感知、全連接、全場景、全智能的質量管理模式,覆蓋采購、生產、管理、銷售等全鏈條監管思路,實現對各環節的精準把控。圍繞新能源電池材料、大數據電子信息等產業,立項實施15個質量強鏈項目,帶動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協同提質。計劃通過實施“質量融資增信”計劃,引導金融機構開發“黔質貸”等專項產品,年內力爭質量融資規模突破8億元。深化企業首席質量官制度,培育30家以上“專精特新”企業,推廣中國質量獎獲獎企業先進經驗,利用“酸湯產業國家質量管理體系認證提升行動”區域試點之機,形成“質量—技術—品牌”良性循環。
協同共建,筑牢質量強州根基
以實現對全國質量標桿企業、中國建設工程魯班獎、中國專利獎,零突破為牽引。構建政府主導、企業主體、社會參與的質量共治格局。以榕江縣、臺江縣入選國家質量強縣培育庫,依托數字化服務平臺動態監測質量數據,為產業決策提供科技支撐。打造獨具貴州特色的“兩村”質量品牌,將“村BA”“村超”作為質量工作重要載體,創造性地探索出適合州情、可供復制推廣的質量工作經驗,為全州高質量發展按下了“快進鍵”。在公共服務領域,凱里市“國家公交都市”建設、三穗縣醫養結合示范園區等項目,以高標準服務提升民生獲得感。全州在開展“質量月”“3?15”等宣傳活動,營造“人人關注質量”的濃厚氛圍,為高質量發展凝聚合力。
據統計,黔東南州2024年全州生產總值1432.38億元,比上年增長5.6%。其中質量品牌建設對經濟增長貢獻率超全省平均水平。全州將持續深化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奮力打造民族地區質量發展新高地,為“錦繡黔東南”現代化建設譜寫新篇章,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通訊員 姚敦根楊正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