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草原的青銅‘小動物’來啦!”近日,鄂爾多斯青銅器要來濟南的重磅新聞在泉城的街頭巷尾傳開了。它們在哪里展覽?展覽主題是什么?都有哪些重磅文物?4月2日上午,山東博物館與鄂爾多斯市博物院聯合主辦的“長河共飲 草原吉金——鄂爾多斯青銅文明展”在山東博物館開幕。展覽以黃河文化為紐帶,通過聚焦黃河“幾”字彎環抱的鄂爾多斯地區,揭示中華文明多元共生的深層內涵,回溯獨特而神奇的草原青銅文化。
說到鄂爾多斯,大家可能馬上會聯想到黃河、草原、成群的牛羊、飛馳的駿馬……作為中國北方游牧文明的重要發源地,它創造出了地域特征鮮明的“鄂爾多斯青銅器”,并以其原生態的文化氣息和獨特的藝術風格,為青銅文明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本次展覽展出文物350余件(組),通過“黃河滋養·魅力天成”“青銅藝術·巧奪天工”“多元文化·融合結晶”三個方面生動呈現鄂爾多斯青銅文明,深刻揭示了黃河流域多民族交融共生的歷史進程。
鄂爾多斯地區商代早期至兩漢時期的考古發現表明,青銅器的廣泛應用顯著提高了草原族群的生產力水平,為北方畜牧-游牧經濟的興起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而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方式,造就了功能多樣的“鄂爾多斯青銅器”。展廳第一部分“黃河滋養·魅力天成”展示了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兵器、車馬器及裝飾品四大類,體現了青銅器融入了游牧民族生活的方方面面。展柜中帶有動物造型的青銅刀、錐、鍑等工具將帶領大家走進游牧民族的日常生活;青銅劍、箭鏃等兵器再現了“馬背民族”的尚武精神;青銅當盧、車飾等車馬器標志著草原民族在馴馬和騎乘技術上的進步;帶有動物元素的青銅頭飾、配飾等裝飾品則體現了鄂爾多斯青銅器特有的民族特色。
在展廳的第二部分“青銅藝術·巧奪天工”,為大家集合了各類以動物形象為裝飾題材的青銅制品。除少量鳳鳥、龍紋等受中原禮制文化影響的元素外,絕大多數動物圖案源自北方游牧生態:自然的王者猛虎、狩獵場景中的野狼、奔馳的野馬、盤旋的鷹隼等形象,既是對自然環境的真實寫照,更折射出游牧民族對生命力的崇拜。本次展覽選取了多種造型、不同形象的動物。虎噬鹿青銅飾牌等各種老虎造型展現了早期游牧民族對弱肉強食、優勝劣汰等自然法則的理解和崇尚;鳳鳥造型的刀劍及飾件則體現了草原文化與中原文化的交流融合;而羊、牛、馬等各類動物形象的應用,既是草原游牧民族對生產生活的藝術提煉,也是對草原財富資源的重視和掌控。這些精美的青銅制品,向我們展現了早期游牧民族制作青銅器的精湛技藝。
展廳的第三部分“多元文化·融合結晶”為大家講述了鄂爾多斯青銅器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地位。在這些青銅器上,可以尋找到內蒙古東部地區、中原地區乃至歐亞草原地區的文化因素。此外,展廳中還將展出一批在齊魯文化的影響下產生的青銅器,與鄂爾多斯青銅器產生強烈的文化碰撞,向我們展現黃河中上游地區與下游地區不同的地域特色。
當歷史的塵埃被輕輕拂去,鄂爾多斯青銅器猶如開啟時空之門的密鑰,在黃河金腰帶般的“幾”字彎處,奏響一曲跨越三千年的文明交響。這些鐫刻著虎狼搏殺與鹿群奔騰的青銅遺珍,既是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的生命史詩,更在刀劍交錯與銅鈴叮當中,編織出草原與中原文明對話的經緯。從實用器皿的紋飾密碼到青銅禮器的精神圖騰,從歐亞草原的雄渾氣韻到中原禮制的精妙規制,展覽通過器物文明的深層對話,鋪陳出一幅文明互鑒的歷史長卷。
當鄂爾多斯青銅器與齊魯商周重器交相輝映,我們不僅觸摸到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生長年輪,更見證了不同文明在碰撞中淬煉、在交融中升華的永恒魅力——這既是中華文明海納百川的文化品格,更是今天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歷史基因,在新時代持續釋放跨越時空的文化能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