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注文獻來源,請知悉。
臺積電是徹底被綁在美國戰車上了,從最一開始準備投120億美元建個小廠,到后來1000億美元震動整個行業,再到現在累計投資高達1650億美元。
特朗普的計謀實現了,用不了多久臺積電就要改名美積電了,這時還在上躥下跳的賴清德或許還沒搞明白,用不了多久,臺灣在美國眼里可能真的不剩啥了!
臺積電向美國搬遷
現在的臺積電基本上已經孤注一擲了,準備在亞利桑那州蓋三座晶圓廠和一些研發中心,這體量是近年來少有的,而且這明擺著打算把所有的核心都搬到美國去。
臺積電咋就突然對美國這么感興趣了呢?從2020年開始,臺積電的動作就在一步步加碼。很多人覺得這似乎是受美國政府壓力下的一個“回應”。
那段時間特朗普不斷喊話表示“臺灣搶走了我們的芯片生意”,甚至還威脅對臺灣制造的芯片加征關稅,典型的強盜邏輯,要么酵素技術要么就要受到美國的制裁。
而且特朗普非常擅長打一個大棒給一個甜棗,一通威脅之后開始各種政策傾斜和引誘, 逼的臺積電逐步加大了對美投資的力度,臺積電從這個時候開始踏上了不歸路。
一位臺積電的前高層曾無奈地表示,技術轉移過程昂貴、浪費又白忙一場,但現實就擺在面前,不這么做也不行,臺積電甚至在美召開了歷史上第一次的董事會,現在的董事會里六成已經是外籍董事,重要決策早已脫離最初的軌跡了。
從臺積電角度來看,這個決策并不全是他們想要的,畢竟美國和臺灣在供應鏈、文化、制度各個方面差距太大,在那設廠的成本也比臺灣高出三成。
誰都能看出這不僅是正常的商業擴展,更加有政治施壓的影子在里面,因此臺積電搬去美國并不是一次普通的企業擴展,而是在外部壓力下不得不交出的投名狀,誰讓特朗普握著這張“技術霸權”牌呢?
臺積電高層的話里也透著不少無奈,臺積電必須順應全球產業趨勢。聽上去是要順應全球化,但放在現在的背景下,明顯讓人感覺其中夾雜了很多無奈的成分,如果這樣發展下去,美國不斷加大對臺積電的掌控,“臺積電”或許用不了多久就要變成“美積電”了。
現在的臺積電正在逐步向美國轉移最先進的芯片制造技術,5納米工藝最開始是在臺灣本地優先建設,可現在3納米、2納米制程的工廠已經逐步在美國落地了,還有傳言說后期可能把2納米的一部分產能全移到美國去。
看得出來美國已經意識到臺海問題可能在近期就要被解決了,如果還不趕緊把臺灣這塊最大的肥肉吃下去,將會損失很大的利益,所以特朗普現在已經不顧吃相了,就是攤開了吃,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把臺灣的“護臺神山”一步一步搬到美國。
臺積電變“美積電”?
其實,很多人都在猜測美國為什么這么熱衷于拉攏臺積電。半導體產業近年來在全球的博弈核心地位是愈發明顯了,尤其在5G、AI飛速發展的背景下,誰能掌握芯片供應,誰就能在未來的科技戰爭中占領先機。
如今臺積電不僅在制程工藝上遠遠甩開了大多數競爭對手,是全球頂尖的半導體制造商,甚至還掌握了未來諸多新技術的話語權,對美國來說臺積電的這一身技術實力就是香餑餑,必須要拿過來。美國想要的可不是簡單的“搭臺唱戲”,他們的目的非常明確,就是要將臺積電捆綁在美國的戰略利益上。
其實臺積電就是美國對抗我們的一張牌,只要把臺積電牢牢攥在手里,就能給其他科技對手施壓,特別是在面對我國時能有足夠的技術話語權。
而且現在美國本土的英特爾這些巨頭已經明顯在先進制程上已經跟不上節奏了,如果能在短時間內吸收臺積電的技術,從本土產業鏈完美融合,那美國整體的科技霸權地位就會重新穩定下來。
特朗普剛上臺那一會就提出一個口號:“讓制造業回流美國”,那時大家就覺得只是嘴上說說,但特朗普卻是一個知行合一的人,現在在臺灣芯片產業上“做文章”就是在動真格的了。
與其說是為了美國制造業回歸,不如說是要把全球最頂級的芯片產業鏈統統鎖進美國的保險箱里,這樣一來未來科技主導權就不會落到別人手里。
所以很多臺灣人都覺得,臺積電這是要背“整碗端走”了,更有傳言說美國一度打算推動讓臺積電和英特爾“聯姻”——直接在技術層面把兩家企業捆綁。
雖然臺積電方面沒明著說,但這世界上哪有不透風的墻,既然在業內傳得沸沸揚揚,一定是有相關來源的,只不過已經把身家性命放在美國手里的臺積電,好像沒有太多的選擇了。
沒了臺積電以后的臺灣還剩下什么
臺積電一直都被稱為臺灣的護島神山,也正是因為臺積電在業內的頂尖作用,才讓美國這些年一直沒有辦法徹底放下臺灣,可現在這座“神山”正在慢慢移到美國,臺灣還剩下什么呢?
臺積電搬走不僅僅帶走技術和產能,還會帶走大批頂尖的技術人才。半導體行業最重要的資產其實就是人才和技術,人才一走直接就讓臺灣本土的高科技生態鏈空心化了。
如果新技術研發和最先進的芯片制造都不在臺灣進行了,臺灣本地的相關產業鏈肯定會受到重大沖擊,隨之而來的失業、投資減少以及上下游企業的萎縮都不難預見。沒了臺積電,臺灣對國際資本的吸引力將大大下降,誰還會把大筆資金投到一個沒有核心競爭力的市場呢?
實際啥概念臺灣部分政治人物看得很清楚,民進黨當局一向號稱維持臺積電的“國際布局”是其經濟戰略的核心,但不少人對這一布局實質上成了技術外流和掏空臺灣經濟命脈的動作心知肚明。
這些年臺灣很多人也在爭論,臺積電越來越“去臺化”,將來會不會導致臺灣整個經濟出大問題?超過八成的臺灣民眾對臺積電的外流表達了強烈憂慮,誰都明白這對臺灣未來的經濟安全構成了極大威脅。
臺灣半導體實力衰退的結果,不僅是企業利潤下滑,甚至會影響到整體區域的經濟穩定和未來發展。
從更大的國際格局來看,美國對臺灣的支持一直以來都不是單純的“幫忙”或者“力挺”,大多數時候是要維護它在亞太地區利益的手段。
特朗普是個非常自負的人,他曾經非常驕傲的在推特上發文,美國沒花一分錢就促成了臺積電在美投資1000億美元,這話聽上去像極了商業戰爭中的得意發言。
從這個角度來說,美國當下的力挺態度完全是出于自身利益,而不是因為對臺灣有所謂的“深厚情誼”,如果臺積電搬遷到美國成了“美積電”,未來臺灣失去在全球半導體供應鏈中的地位,美國還有沒有必要繼續“重視”臺灣呢?
其實每個人心中都有答案,現在我們的軍力上漲得非常厲害,美國想要再用之前的方法封鎖我們已經不現實了,特朗普心里非常清楚,現在美國如果強勢干預臺海問題很有可能吃不了兜著走。
與其這樣不如把臺灣最核心的價值搬到美國,這樣臺灣的死活就跟美國沒有任何關系了,這些年美國人一直都在“棄車保帥”,它眼里的臺灣價值如果僅僅剩下“棋子”,那被拋棄就是意料之中。
澤連斯基的例子現在還沒涼吧?俄烏硬生生的打了三年多,可沒想到最關鍵的談判,澤連斯基連上桌的資格都沒有,那還是國與國之間的沖突,臺灣問題說到底是我們的內政,美國又怎么可能豁上自身安危力挺臺灣呢?
民進黨這種一味“倚美謀獨”的戰略似乎忽略了一個基本事實:臺灣在現在的國際格局中并非處于絕對安全的地位。
這次臺積電被逐步“掏空”成了觀察臺灣地位的一面鏡子,臺灣本該加緊提升自己的多元產業競爭力,同時轉向跟大陸合作,最終慢慢實現兩岸統一,可是民進黨當局卻把美國當成了唯一的希望,把所有的賭注都放在美國身上。
可問題是在美國眼里臺灣根本就什么都不是,等到臺積電被“整碗端去”之后,臺灣最后一根經濟支柱也將倒塌,此時不僅沒了技術資本,沒了產業核心競爭力,美臺關系也可能因為臺灣地位削弱而逐步冷卻。
曾經的所謂“保護”很可能會變成冷淡的“放棄”,這就是未來臺灣需要直面的殘酷現實。
現在的中美競爭越演越烈,臺灣已經被推到了風口浪尖上,是當美國的棄子還是重回祖國的懷抱,這個選擇題根本就不難,其實很多臺灣民眾都知道這個道理,可惜的是民進黨當局被獨立蒙蔽了雙眼,島內現在已經沒什么反擊的能力,只剩下一味地“以美為尊”。
在這樣的觀念指導下,整個臺灣又怎么可能有什么好下場呢?單從經濟來說,沒了臺積電以后,臺灣其他高科技產業面對的是更大困境。以半導體為核心的相關產業鏈不僅會因為技術和產能流失減少,連外部資本估計也會逐步喪失信心。
如果一邊技術產業外流,另一邊本地市場無法升級和更新,臺灣的經濟怕是難以獨立自立,經濟走弱的連鎖效應是緩慢但長期的,慢慢就會給島內帶來消費、就業等一系列層面的影響。
結語
沒了臺積電這座“神山”,留給臺灣的時間已經不多了,但我們已經做好了張開雙臂迎接統一的準備,希望這一天早點到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