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被行業認為是智駕元年,所以我們看到新年伊始各大車企就開始高舉科技普惠大旗,試圖推動智駕的普及。
但是隨著近日關于小米SU7(參數丨圖片)的一場車禍事故,智駕的可靠性開始備受質疑。
雖然事故發生的直接原因我們尚不可知,但對智駕的質疑倒是一直存在。因為目前所有的智駕,包括所謂的高階智駕,仍都屬于L2輔助駕駛的范疇,并且現行法規對“人機共駕”事故的責任劃分尚未明確,所以歸根結底,駕駛者對駕駛仍需保持敬畏。
而我們今天要說的是,我們到底該如何使用智能駕駛輔助呢?
【智能駕駛輔助的工作原理】
智能駕駛的萌芽可以追溯到1920年代,但商業化始于特斯拉,時間是2014年,此時的特斯拉推出了Autopilot系統,這是首款量產車搭載的L2級自動駕駛系統。
智能駕駛系統的工作原理,首先是通過多種傳感器實時收集周圍環境信息,這些傳感器包括但不限于激光雷達、攝像頭、毫米波雷達等,以獲取車輛周圍的圖像、聲音、深度和距離等信息。
基于環境感知結果,智能駕駛系統運用高級算法進行路徑規劃,并在不同情境下作出決策,這些決策包括但不限于避障、遵守交通規則、變換車道、停車或加速等,并最終轉化為具體的車輛動作指令,通過電子控制系統,發送給汽車的動力系統、制動系統、轉向系統等,從而完成智能駕駛輔助。
為什么不能過度依賴智能駕駛輔助的原因,是傳感器本身存在各自局限,算法所覆蓋的場景也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因為駕駛環境是復雜的,也是充滿變數的,比如天氣、施工、光線等的影響。
輔助駕駛商業化至今時間并不長,雖然它正成為很重要的競爭力,但不可否認的是,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這也是政策對L3輔助駕駛持保守態度的重要原因。
【輔助駕駛的使用方法】
但是,智能駕駛輔助對駕駛肯定是有一定幫助的,比如在城市擁堵狀況下,系統可以自啟停避免頻繁踩剎車,在高速狀態下巡航可以適當緩解車主的疲憊,那我們應該怎么正確使用呢?
在使用輔助駕駛前,駕駛者一定要仔細閱讀車輛說明書,了解系統的使用限制和注意事項,包括OTA之后也需要重新學習。事實上,當下一部分車企已經啟用了考試等方式,讓駕駛者在使用前對這項技術有充分的了解,但仍有很多用戶不以為然。其實現在的智能汽車,已經不止是一輛車,更是一個智能終端,你只有了解它,才有可能掌控它。
也正因為輔助駕駛有限制,所以在使用自動駕駛輔助過程中,駕駛者仍需保持對路況的注意力集中,避免從事可能分散注意力的活動,如看手機、聊天等,以隨時準備接管車輛控制。
我們的交通環境是復雜的,也是充滿變數的,系統可能無法準確判斷所有路況下的安全速度,在暴雨、大雪、濃霧等惡劣天氣條件下,系統的性能也可能會受到影響,加上人的反應能力是有限的,接管不及時,極大可能會出現二次傷害,所以這個過程中,車主需要將手放在方向盤上,需要時刻關注駕駛環境。
此外還有定期的檢查與保養,智能駕駛系統依賴于多種傳感器和計算機系統的協同工作,為了確保系統的正常運行和安全性,一定要定期進行車輛檢查與保養。
智能駕駛技術作為未來汽車發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正逐漸改變我們的出行方式,但任何事都有兩面性的。通過正確使用智能駕駛系統,我們可以享受到更加便捷、安全和舒適的駕駛體驗。然而,在享受科技帶來的便利的同時,我們也應時刻保持對路況的監控和警惕性,確保行駛安全。
其實不僅是智能駕駛輔助,不管駕駛任何車,我們都要有安全意識。比如對自己的駕駛技術有清晰的認知,對車輛的功能有清楚的了解,在駕駛過程中精神狀態和身體狀態都要保持良好,并且駕駛過程不管是前排還是后排都要系好安全帶,才能在關鍵時刻不需要反應而做出正確的行為……畢竟道路千萬條,安全第一條!
當然,對車企來說,如何提高智能駕駛輔助能力,如何做正確的營銷和引導,也是非常值得思考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