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榆林市在農業發展方面具有獨特的資源優勢,是全國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之一,特別是玉米、馬鈴薯、小雜糧等作物種植面積和產量均居陜西省前列。近年來,榆林市深入學習借鑒浙江“千萬工程”經驗,將鏈式思維融入鄉村產業,完善農業全產業鏈條,實現產業融合升級,不僅在農業產業發展上成果斐然,還為鄉村治理體系完善、農民增收筑牢了堅實基礎。
01
主要做法
第一,夯農業基礎,穩固產業基石。在農田建設上,榆林市秉持“高標準農田打基礎、旱作節水補短板、美麗農田優生態”的策略,通過節水改造、補灌擴面、技術推廣三條路徑,因地制宜推廣漫灌改滴灌等“六大模式”。累計新建改造高標準農田263萬畝,發展旱作節水農田185萬畝,建成美麗農田45萬畝。這些舉措有效改善了農田灌溉與生態環境,實現了畝均節水30%、節肥20%、節勞20%、增產20%、增收20%的綜合效益。同時,榆林市堅持良田、良種、良法、良機、良制“五良”協同。實施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275萬畝、玉米增密度128萬畝,通過推廣優良品種、先進種植技術,以及合理利用農業機械和完善農業生產制度,保障糧食播種面積常年穩定在1100萬畝以上。穩定的糧食播種面積為農業全產業鏈提供了穩定的原料供應,從源頭上保障了產業鏈的順暢運行,為后續農產品加工、銷售等環節奠定了堅實基礎。
第二,育龍頭企業,強化產業引領。榆林市著力培育各級各類農業龍頭企業,通過政策扶持、資金支持和項目傾斜等措施,為農業企業發展創造良好環境,推動其做大做強。截止目前,累計培育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312 家,成功培育國家級龍頭企業6家、省級龍頭企業87家,打造省級農業產業化聯合體24家,創建國家級農民合作社45家。龍頭企業引領上下游企業協同發展,形成產業合力,提升農業產業整體競爭力,推動農業全產業鏈朝著規模化、專業化方向發展,帶動整個產業鏈不斷延伸和拓展。
第三,補全產業鏈,提升產業附加值。榆林市深入實施特色現代農業產業鏈建設五年行動,全力打造蘋果、蔬菜、肉羊、馬鈴薯4個百億級主導產業和小雜糧、中藥材、肉牛、生豬4個十億級特色產業。通過建設國家級蘋果、肉羊、雜糧產業集群,推動農業產業從單一的種養殖環節向農產品加工、倉儲物流、市場營銷等環節延伸,實現全產業鏈布局。2023年以來,每年設立12億元南部產業振興專項資金,重點提升農產品精深加工、農業品牌打造和南部全域休閑旅游業高質量發展。專項支持“清澗縣棗(紅棗、酸棗)全產業鏈”“子洲縣超細白絨山羊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等18個全產業鏈項目振興。
第四,促興多業態,做活做強“土特產”。榆林市充分挖掘本地“土特產”資源優勢,創新發展多種業態。在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方面,實施農村集體經濟“消薄培強”行動,以“千村光伏”為抓手,推廣“聯村共建、村企結對、服務創收、光伏產業、資金入股、農旅融合、資產盤活、物業租賃”等多種發展路徑。2024年投資6.4億元開展“千村光伏”行動,建設聯村電站69座,光伏村年均增收約8.5萬元。積極發展農文旅融合產業,依托鄉村自然風光和民俗文化,打造特色鄉村旅游景點,如以田園風光為主題的觀光園、展示民俗文化的特色村落等,拓展農業的生態休閑和文化傳承功能。同時,借助農產品加工和電商銷售等新業態,將本地特色農產品進行深加工,通過電商平臺拓寬銷售渠道,提升“土特產”的市場價值,拓寬農民增收渠道,讓農民從農業產業鏈的延伸中獲得更多收益。
第五,強品牌建設,提升產業影響力。榆林市高度重視農業品牌建設,堅持 “一個產業主推一個品牌” 原則,制定《榆林市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管理辦法》《榆林山地蘋果地理標志證明商標使用管理規則》等一系列政策文件,規范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的發展培育、使用管理和宣傳推介。積極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農產品品牌,米脂小米、陜北橫山羊肉被認定為國家級精品農業品牌,發布了靖邊胡蘿卜等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2024年,舉辦18場(次)產銷對接活動,組織280多家企業、120余類產品參展,簽訂協議20個,簽約金額2.3億元以上。這些舉措提升了品牌知名度和市場占有率,增強了消費者對榆林農產品的認知度和信任度,進而增強了農業全產業鏈的市場競爭力,使榆林農產品在市場上更具優勢,推動整個產業鏈的良性發展。
02
具體成效
第一,農業基礎更實,糧食產能提升。通過大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和旱作節水農業發展,榆林市農業生產基礎得到顯著夯實。新建改造大量高標準農田,推廣先進的節水灌溉技術和農業生產模式,如滴灌、噴灌等高效節水技術,以及測土配方施肥、綠色防控病蟲害等科學種植方法,提高了農田的抗災能力和產出效率。在“五良”協同舉措下,糧食生產總體呈現面積、總產、單產“三增”的良好態勢。三年累計將70萬畝旱地變成了水澆地,糧食單產較2021年增長16%,連續三年進入全國50億斤產糧大市行列。
第二,產業集聚發展,規模持續壯大。榆林市積極培育特色產業集群和龍頭企業,推動產業集聚發展,成功創建國家級、省級產業強鎮10個,建設國家級蘋果、肉羊、雜糧產業集群3個。各級各類農業龍頭企業和產業化聯合體不斷涌現,形成了以主導產業為核心、特色產業協同發展的良好格局,提升了農業產業的整體規模效益和市場競爭力,促進了農業全產業鏈的延伸和拓展。
第三,科技裝備支撐,生產效率提高。榆林市依托“一區六園”和“六站三大院兩中心兩基地”農業科技體系,在全省率先建立新型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31項成果獲得陜西省農業技術推廣成果獎。通過與楊凌示范區管委會、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兩地三方”合作以及與中國農業大學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加強了農業科技創新與研發。建成海南省南繁育種基地和陜晉寧蒙甘五省區國家糜子育種攻關基地,提升了種業發展水平。科技裝備的有力支撐,顯著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推動了農業全產業鏈的現代化發展。
第四,收入大幅增加,農民獲得感強。隨著農業全產業鏈的發展,榆林市農民收入實現了顯著增長。2024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9610元,增長7.0%,比全國農村高0.4個百分點。通過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鏈條推進農業產業發展,推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與近3/4的脫貧人口建立利益聯結關系,全市脫貧人口務工就業達14.97萬人。農產品品牌建設和產銷對接活動拓寬了農產品銷售渠道,提升了農產品價格,進一步增加了農民收入,增強了農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03
啟示與思考
啟示一:以全產業鏈為關鍵,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榆林市運用全產業鏈思維謀劃農業發展,聚焦延鏈、補鏈、強鏈,全方位實現產業鏈價值躍升,生動詮釋農業高質量發展的豐富內涵。在延鏈方面,榆林市統籌調配各類資金,精準發力,大力支持農產品從生產到加工的全流程協同發展。不僅推動農產品初加工邁向精細化,更積極扶持精深加工產業蓬勃興起;補鏈環節,榆林市精準定位產業薄弱點,全力補齊短板,精心打造出米脂小米、陜北橫山羊肉等一批國家級精品農業品牌;強鏈過程中,榆林市實施分類培育策略,推動不同規模和類型的農業經營主體協同發展,推動農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方向發展,實現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全方位提升。
啟示二:以龍頭企業為主體,發揮示范引領作用。榆林市充分重視龍頭企業的主體地位和示范引領作用,通過培育和發展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不僅提升了農業產業的規模化和集約化水平。同時,通過龍頭企業的示范引領,帶動了周邊農戶和中小企業的發展。不僅如此,榆林市還注重打造全產業鏈發展典型縣,通過示范縣的引領和帶動,推動全市現代農業全產業鏈的發展。
啟示三:以科技創新為支撐,提升農業產業鏈價值。榆林市把科技創新視為農業發展的核心驅動力,多管齊下提升農業產業鏈科技含量與附加值。大力推廣旱作節水“六大模式”,即漫灌改滴灌、噴灌改滴灌、智能水肥一體化、軟體集雨窖補灌、山旱地“四位一體”補灌、旱作農業集成技術。這些模式實現增產20%、增收20%的“兩增”效果,為農業全產業鏈發展筑牢科技根基,為其他地區提供了可借鑒的發展思路。
啟示四:以聯農帶農為核心,共創鄉村發展新篇章。榆林市創新聯農帶農機制,構建緊密的利益聯結。“支部+合作社(企業)+農戶”等模式成效顯著。“千村光伏”項目通過村企合作,讓能源企業參與建設,村集體與農戶從中受益。文化企業將鄉村打造成文化體驗基地,能源企業把鄉村作為后勤基地,采購農產品并提供就業崗位。這些村企合作幫扶方式,讓農戶融入產業鏈,實現多方共贏。
啟示五:以學用“千萬工程”經驗為契機,推動鄉村全面振興。榆林市深入學習“千萬工程”經驗,在鄉村建設上,以重點區域示范村創建為引領,完善水、電、路、網等基礎設施,提升教育、醫療、文化等公共服務,整治人居環境。在鄉村治理方面,堅持黨建引領,完善村民自治機制,創新矛盾化解方式,像“說事堂”等糾紛解決工作法成效顯著。累計建成市級以上各類示范鄉村467個,鄉村面貌煥然一新,產業、生態、鄉風、治理、生活全面向好,為鄉村全面振興提供了成功范例。
(作者單位:陜西省榆林市農業農村局)
來 源:《中國鄉村振興》雜志2025年第7期
總監制:姚卜成
監 制:韓世雄
編 輯:張瓊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