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在一戰之前,一直都是英國和沙俄爭奪的對象。1907年雙方簽署了《英俄條約》,規定了彼此在伊朗的勢力范圍,基本上就是沙俄占據北部包括德黑蘭在內最富有的地方,英國占據東南部沿海地區,中部則設立為雙方的緩沖區。
尤其是沙俄,將大量俄國人安插到伊朗的軍隊當中充當軍官,幾乎控制住了整個伊朗的軍權。伊朗人明顯不干啊,這么搞下去,堂堂大波斯帝國,豈不是要亡國了?所以1917年沙俄覆滅后,禮薩汗果斷出手,清除了大量俄國軍官,取而代之的都是伊朗本地人。
1921年,禮薩汗又與親英力量合作,奪取伊朗軍權。緊接著,禮薩汗又趕跑了英國勢力,推翻了伊朗愷加王朝,建立了巴列維王朝。到了1926年巴列維王朝建立后,伊朗才算是真正站起來了。
蘇德戰爭爆發后,伊朗再次遭到英蘇入侵
禮薩汗是一個奉行世俗化的君主,他的偶像是現代土耳其的國父凱末爾,凱末爾就是堅持在土耳其推行世俗化的領袖。
伊朗和土耳其一樣,過去都是政教合一的國家,所以推行世俗化的過程是非常艱難的。教士集團們在各地的勢力根深蒂固,很難徹底清除。而且老百姓們就信這一套,畢竟是上千年傳下來的東西,早已注入了基因當中,在沒有見過世面之前,他們怎么舍得放棄?
- 首先,禮薩汗以法國法典為藍本,進行司法改革。用現代的法律,取代古代的教法。同時,司法權也從教士集團手里,轉移到了政府手里。
- 其次,禮薩汗設立教育部,建立世俗化學校,用世俗化教育,取代過去的念經教育。將教育權從教士集團手里奪過來。
- 此外,禮薩汗鼓勵男女平等。這在當時的伊朗是不敢想象的事情,現在很多人說伊朗比其他中東國家強的地方就是女性可以出來工作。其實人家100年前在推行世俗化改革的時候,就已經實現這一點了,而且那時候女性是不允許戴頭巾的。當時的伊朗女性可以進入政府機關工作,也可以讀大學。
這一系列改革過后,伊朗可謂是脫胎換骨,幾乎成了一個翻版的歐洲國家。當然了這事兒也引起了教士集團的強烈不滿,這些老頑固們,始終堅持復古,并且一代代傳承著復古思想。
1941年6月,蘇德戰爭爆發。當時的禮薩汗是保持中立的一方,但英蘇兩國覺得,伊朗的地理位置太重要了,不能保持所謂的中立。
為此1941年8月,蘇聯和英國相繼將軍隊開入了伊朗,蘇聯控制了伊朗北部,英國控制了伊朗南部,禮薩汗被迫退位,他的兒子巴列維國王被推上了大位。
這導致禮薩汗的改革沒能進行到底,教士集團保留了部分殘存勢力。伊朗被占后,成為了同盟國向蘇聯運送物資裝備的重要通道,沒有這條通道,蘇聯想要打贏德國,幾乎沒可能。
二戰結束后,蘇聯遲遲不肯離開伊朗
巴列維國王上臺以后,幾乎就是個傀儡,因為北邊是蘇聯,南邊是英國,他夾在中間,根本沒有施展拳腳的機會。
這時候的伊朗,完全是蘇聯和英美說了算。
不過蘇聯和英美也有約定,等到戰爭結束后,他們便退出伊朗。畢竟他們自詡不是侵略者,只要戰勝了德國,自然沒理由繼續留在伊朗。
可蘇聯方面卻不這么想。
蘇聯當局認為,沙俄當年控制著伊朗北部,要不是沙俄崩盤,俄國人早就把伊朗北部給吃掉了。所以蘇聯認為,伊朗北部就是俄國的領土。
因此,蘇聯在抗擊德軍的同時,居然還在建設伊朗北部。伊朗北部的一些基礎設施,就是當年蘇聯留下的。
二戰結束后,大家商量著退出伊朗。英美發現蘇聯遲遲不肯退軍,索性就帶頭撤離了伊朗。蘇聯方面一看,吃掉整個伊朗的機會,這不是來了嗎?
為此,蘇軍表面上撤離了大不里士,實際上則兵分三路進軍德黑蘭以及土耳其和伊拉克的邊境。至于伊朗北部其他地區的蘇軍,壓根就沒挪窩。
緊接著,蘇聯的幾百輛坦克,開入了伊朗,顯然是要通過武力占領伊朗。順帶著,蘇聯還恐嚇了一波土耳其,要求土耳其割讓阿爾達漢和卡爾斯地區。這兩個地方是沙俄強占土耳其的,列寧時期,蘇聯歸還給了土耳其,斯大林覺得這地方還是俄國的領土,所以打算要回來。
伊朗方面,則在聯合國控訴蘇聯的侵略行為,同時英美也在對蘇聯施壓。尤其是美國,甚至開始威脅要與蘇聯爆發戰爭的可能了。
在這種情況下,蘇聯才在2個多月后,罵罵咧咧地撤離了伊朗。
不過蘇聯也不是白走,他們早就在伊朗北部的阿塞拜疆省扶持起了親蘇勢力,妄圖以這種方式進一步控制伊朗。
擺脫蘇聯后,伊朗果斷倒向了美國
對伊朗來說,二戰結束后,自身的命運依舊險象環生。如果蘇聯當時得逞,必然會通過武力占據伊朗全境。
那伊朗就徹底完了,可以直接宣告亡國了。
蘇聯走后,蘇聯扶持的力量,繼續在伊朗北部和巴列維王朝作斗爭,最終被巴列維王國所滅,蘇聯勢力才徹底從伊朗被清除。
這個時候巴列維國王就已經很明顯傾向于和美國打交道了。畢竟對伊朗來說,蘇聯太霸道,英國也不是啥好東西,且又衰敗了,美國是剛來的,所以既然非要選一個當靠山,巴列維果斷選擇了美國。
1951年,摩薩臺出任首相以后,巴列維國王再次被架空。這回拯救他的還是美國,在美國人的幫助下,1953年8月,巴列維國王順利奪回了權力。
所以說,巴列維國王對美國的信任度是極高的。但每次出了問題,就找美國幫忙,也使得巴列維國王養成了對美國的依賴性格,從而為后來的禍事埋下了伏筆。
自身不獨立,是一件最可怕的事情。靠別人扶著站起來的人,早晚也會因為別人撒手不管,而重重地倒下。
1963年,伊朗再次開始進行改革。這次改革無非是為了延續禮薩汗時期的改革,巴列維打算將父親沒做完的事情做完,甚至想做得更完善。
不過,巴列維可沒有他父親那種意志力和執行力,這也為這場改革定下了基調。幫忙進行改革的人,有不少蛀蟲,這導致改革過程中,出現了大量逆反現象,完全達不到巴列維的預期。巴列維對這些蛀蟲,選擇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此外,巴列維自家王族內部,也有大量類似的蛀蟲。這可就要命了,畢竟上行下效,如果不除掉這些蛀蟲,那巴列維的改革根本不可能推行下去。
但是我們此前說了,巴列維太過于依賴美國,導致他個人形成了依賴心理。內心不夠強大的人,很難做到殺伐決斷。莫說對親人下手了,就算對那些毫無關系的蛀蟲,他都下不去手。
1979年后,伊朗再次反美親俄
1979年,巴列維國王品嘗到了優柔寡斷的后果。當時大量教士集團,看巴列維的改革走進死胡同后,果斷發動民眾,要求巴列維國王走人。
當時巴列維也曾經詢問美國,是否可以用武力解決問題。從這一行動就能看得出來,巴列維是這樣的人,過于優柔寡斷,沒有大將之風。
美國給出的回答是不要輕舉妄動,畢竟一旦動用軍隊,那死傷人數是很難估計的,到時候美國人可不想背這口鍋。也因此,巴列維錯過了最佳翻盤時機,從而丟掉了江山。
此后,教士集團們擰成一股繩,開始完全否定世俗化之路,將禮薩汗時期推行的政策,幾乎全部推翻,從而努力開始建設一個完全復古的政教合一的伊朗。
同時,新伊朗走上了堅決反美的道路。不反美,那他們得國就不正,畢竟美國是巴列維的后臺,巴列維家族現在還住在美國。
至于親俄這事兒,主要是因為蘇聯包括后來的俄羅斯,和美國關系也不好。敵人的敵人,就可以做朋友。所以伊朗一邊提防著俄國,一邊則和俄國手拉手,成了密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