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踏青養陽氣,膳食調理有講究
—西安工會醫院·西安康復醫院—
01
清明飲食避坑指南:這些傳統習俗暗藏健康風險
1. 青團雖應景,糯米難消化:傳統青團以糯米粉制成,黏性高、熱量密集,胃腸虛弱者過量食用易引發積食。建議搭配山楂茶或陳皮水同食,促進消化。
2. 野菜嘗鮮需謹慎,處理不當反傷身:薺菜、馬蘭頭等野菜含豐富維生素,但需充分焯水去除草酸。趙醫生強調:"野外自行采挖的野菜存在重金屬污染和誤食毒草風險,建議至正規菜場購買。"
3. 冷食傷陽不可取,溫食養陽正當時:清明前后晝夜溫差大,直接食用冷食會損傷脾胃陽氣。趙醫生建議將清明果、雞蛋等冷食加熱后食用,佐以姜茶驅寒。
02
清明養生食材紅榜:健脾祛濕正當時
1. 薺菜——護肝明目"春之丹"
富含胡蘿卜素和維生素C,可涼拌、做餡或煮湯。推薦薺菜豆腐羹:嫩豆腐150g+薺菜50g+香菇碎,少油煸炒后加水淀粉勾芡,養肝又補鈣。
2. 鯽魚——健脾利濕"水中參"
清明鯽魚臨近產卵期,肉質鮮美且含優質蛋白。搭配豆腐燉湯,可緩解春季水腫。
3. 香椿——理氣開胃"樹上蔬"
香椿炒蛋前需焯水1分鐘,去除亞硝酸鹽。趙醫生提醒:"香椿為發物,過敏體質及慢性病患者需謹慎。"
4. 茯苓——祛濕安神"四時神藥"
與山藥、薏米同煮成粥,適合濕氣重的南方地區居民。
03
節氣養生三要訣:吃動結合是關鍵
1.飲食定量不過飽:清明祭祀食品多油膩,建議每餐七分飽,兩餐間可食杏仁、核桃等堅果補充能量。
2.動靜相宜養肝氣:踏青時選擇快走、放風箏等舒緩運動,配合"噓字訣"呼吸法(吸氣時提肛收腹,呼氣發"噓"聲),疏解肝郁。
3. 艾灸足三里固本:體質虛寒者可在清明前后艾灸足三里穴,每次15分鐘,提升免疫力。
趙雨柔醫生強調:“ 清明養生核心是‘清’與‘補’結合——清積熱、補陽氣。 若出現持續腹瀉、皮疹等過敏癥狀,需及時就醫排查春季多發病。”
稿件來源 | 營養科
內容編輯 | 外宣辦 劉泓暢
稿件審核 | 營養科 趙雨柔
發布審核 | 外宣辦 譚曉青
《西安工會醫院·西安康復醫院宣傳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