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當知名投資人朱嘯虎宣布退出人形機器人賽道時,他可能低估了這個正在重塑全球產業格局的技術革命。2025年,隨著特斯拉Optimus即將實現量產、中國優必選WalkerX進駐汽車生產線,人形機器人正從實驗室快速走向產業應用。朱嘯虎公開質疑人形機器人與具身智能(Embodied AI)的商業化前景,迅速在創投圈和機器人行業引發強烈反響。
“人形機器人及具身智能項目商業化路徑不清晰,設想的客戶群體更多是基于想象,實際需求并不明確。”
在2025年這個被視為人形機器人產業化元年的關鍵時點,金沙江創投管理合伙人朱嘯虎的這番表態引發軒然大波。這位曾成功投資滴滴、餓了么的"獨角獸捕手",決定陸續退出相關投資項目。
▍開啟第四次工業革命:前景明朗,有點泡沫也無妨!
面對上述質疑,經緯創投創始合伙人張穎迅速回應:“朱老板別鬧。機器人領域蓬勃發展,大賽道百花齊放,過程中有點泡沫也非常正常。時間拉長,人形機器人賽道一定能出大公司。朱老板這么一番話,我就好奇以后機器人賽道的優質公司誰還會跟他聊,更不用說拿他錢。”
眾擎機器人創始人趙同陽在朋友圈發表長文回懟:"我認為他比較適合那種今年投入后年就見效的快餐式項目,AI和人形機器人都不是能讓他快速賺錢的項目。人形機器人在五年之內幾乎無處不在,是人類學會制造工具以來最刺激的一次工業革命。甚至長遠的改變人類歷史,很慶幸總有那么一小部分人,能堅持10年如一日,不被這種噪音所干擾,這哥們甚至問出了人形機器人在這個階段有什么用?就像質問一個剛出生的嬰兒,用眼前看到的來否定未來,這不應該是他這個段位人應有的表現。"
被金沙江創投“退出”的項目星海圖也隔夜發文回應,解釋了金沙江創投對公司投資的始末,并表示“對朱先生的投資成就和行業貢獻深表尊重”;另一家被投機器人企業松延動力則發布機器人演示視頻,并配文“無懼雜音,繼續前進”。
同時也有多位業內人士認為,朱嘯虎此番言論主要是從財務投資的角度出發。國地共建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總經理許彬對此表示,“不同人的站位和出發點不同,從投資角度,人形機器人是市場有共識,但商業模式不清晰,短期或許難有投資回報。而他有很多更好的選擇,沒必要這個時候投資相對更高不確定性的賽道。”
對于人形機器人與具身智能的未來發展前景和進度,行業內外都充滿了好奇。此前,已有行業大佬專家針對此問題發表過見解。
中國工程院院士、人工智能領域權威人物張亞勤曾在博鰲亞洲論壇2025年年會現場接受《環球時報》記者專訪時指出,AI已開啟第四次工業革命,中國有機會成為這場智
能革命的領軍者。而未來10年,機器人的普及將改變人類的生活生產方式。
深圳市大灣區金融研究院院長、中國農業銀行前首席經濟學家向松祚則在2025正和島案例共學大課·安徽站的“順應大勢開拓新局”主題演講中表示,當前,全球最大的變局是人工智能大時代的來臨。DeepSeek的橫空出世,震撼世界,全球頂級大公司紛紛布局AI。未來,人工智能革命會開啟新的全球增長周期,中國目前已經成為人工智能時代的主要引領者,在人工智能產業化應用方面,客觀說我們已經走到了前面。
金沙江創投投資的具身智能企業星海圖聯合創始人許華哲此前在接受南都記者采訪時,也從企業實踐洞察的角度分享了自己的觀點。他認為具身智能賽道跨界玩家不斷增多,整體發展態勢越來越好。大家都對這條賽道充滿信心,相信它有未來、有前景,能夠取得實質性成果。越多人涌入,賽道發展就越快,這對整個行業來說是利好消息。具身智能有著扎實、有用的硬件基礎,出現一些泡沫并無大礙,不會像一些風口那樣,泡沫破裂后無法沉淀下任何實質性的成果。
▍引領第四次工業革命:扛起大旗,多點耐心與關注!
從2021年馬斯克在特斯拉AI日上首次展示Optimus原型機引發全球人形機器人熱潮,到2023年ChatGPT橫空出世帶動具身智能(Embodied AI)研究狂飆突進,短短四年時間內,當前人形機器人與與具身智能究竟發展到了何種程度呢?
憑借其技術集成性、解決勞動力短缺的能力、推動產業自動化升級的潛力、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前景以及巨大的市場潛力和經濟影響力,人形機器人與具身智能被認為可能成為第四次工業革命的主體,得到資本和政府的高度關注。
從發展環境來看,人形機器人和具身智能在全球范圍內受到高度重視,各國紛紛出臺政策支持其發展。近三年來,中國在國家和地方層面相繼出臺多項政策,已形成了較為完善的政策體系,為人形機器人和具身智能行業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保障。
從投融資情況來看,據機器人大講堂&立德智庫不完全統計,在2024年4月至2025年3月底這一周期內,中國人形機器人領域投融資活動呈現爆發式增長,共發生40余起投融資事件,較上年同期增長超70%。具身智能相關領域在該周期內同樣發生40余起投融資活動,并在短期內出現機器人發展史上罕見的融資規模與頻次雙高現象。這一情況充分反映了資本市場對人形機器人與具身智能技術的高度關注和積極投入。
從企業發展情況來看,據不完全統計,全球人形機器人制造企業已超160家,其中中國企業超60家,占比 37%,已成為全球人形機器人制造企業數量最多的國家,且這一數據仍在快速增長中。具身智能領域雖全球沒有確切的數字,但中國具身智能領域相關企業數量已超100家。其中的企業不缺乏像眾擎機器人這樣發展速度驚人,僅成立一年有余便接連推出專業級大人形SA01EDU版、全尺寸人形機器人SE01EDU版、輕量級、高動態、全開放通用具身智能體PM01等多款產品,并實現全球首例前空翻,憑借類人跑步姿態、斧頭幫舞蹈等視頻宣傳火爆出圈的企業。
而從市場發展前景來看,據高盛預計,到2035年全球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可達380億美元,較之前預測大幅提升。摩根士丹利則預測,美國市場到2030年人形機器人總收入約40億美元,2040年達2400億美元,2050年升至1萬億美元。麥格理則更為樂觀,認為到2050年市場價值可達3萬億美元,相當于去年整個法國的GDP,充分顯示出其對人形機器人在各行業廣泛應用的信心。ARKInvest更是大膽預估,全球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最高可達24萬億美元,等于現在全球股市總市值的四分之一,家庭和工廠這對“鋼鐵CP”要平分天下。
在行業迎來政策紅利與技術突破的雙重利好下,朱嘯虎選擇退出人形機器人與具身智能賽道的決定,實際上折射出風險投資與硬科技產業在發展節奏上的本質差異。這位以"快準狠"著稱的投資人,其決策邏輯始終圍繞著可量化的商業指標:"能不能商業化?誰來付錢?銷售周期多長?是不是見面就能簽單?商業化是否可持續?是不是有高留存?。"這種源自消費互聯網的成功方法論,在面對需要長期技術積累的硬科技領域時,顯然出現了嚴重的水土不服。
朱嘯虎的投資哲學在其過往言論中體現得淋漓盡致:"我們一直不希望創業者去教育市場。教育市場太累了,而且需要很多錢投資"。這種追求確定性的投資風格,使其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斬獲頗豐,卻也導致其屢屢錯過需要長期培育的技術革命。值得玩味的是,即便在宣布退出人形機器人與具身智能領域的同時,他仍堅持認為:"不要去改變自己的習慣動作,靠改變慣性獲取成功的概率太低了,還是聚焦在自己擅長的安全的賽道上,不要想著贏家通吃。所以我們從來也不愿意追逐市場熱點,某些賽道很火,讓別人去賺,這錢我們不賺。就聚焦在我們熟悉的賽道上,這個賽道已經很大了,我們已經很滿意。"這種近乎偏執的路徑依賴,或許正是其投資版圖中始終缺少真正硬科技標桿企業的深層原因。
▍結語
將朱嘯虎的投資策略置于科技創新史的長河中審視,我們會發現一個耐人尋味的現象:從愛迪生電氣時代到個人計算機革命,幾乎所有改變人類文明進程的工業技術革命,都經歷過被"精明投資人"看衰的階段。自動駕駛技術從實驗室走向商業化用了20年,云計算概念提出到真正普及也耗費了15年光陰。這些案例無不證明,真正的技術革命往往需要跨越"死亡之谷",而穿越周期所需要的,恰恰是朱嘯虎方法論中最稀缺的要素——對技術演進規律的敬畏與對長期價值的耐心守候。
當下人形機器人產業正處在類似的歷史節點。一方面,核心技術的突破速度遠超預期:運動控制算法迭代周期已縮短至6個月,核心零部件成本曲線呈現指數級下降;另一方面,商業化場景的拓展日新月異:從汽車制造到醫療輔助,從物流倉儲到家庭服務,應用邊界正在快速擴張。在這樣的產業背景下,仍然用"能否立即簽單"來衡量投資價值,無異于用溫度計來稱體重——工具與對象之間存在著根本性的錯位。
正如民建中央經濟委員會副主任馬光遠所說,產業發展不可能沒有代價、不走彎路,但只要機器人的火熱本身符合產業規律,這個火應該燒一下。對于人形機器人和具身智能這樣的變革性技術,我們需要的是戰略定力而非短期套利思維。
在這個關鍵的歷史時刻,我們看到的不僅是技術路線的突破,更是一批懷揣產業理想的創業者正在改寫游戲規則。以眾擎機器人趙同陽為代表的產業先鋒,他們用實驗室里的不眠之夜,用生產線上的反復調試,正在將科幻場景加速變為現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