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日,一輛新能源汽車在安徽銅陵高速路段發生碰撞后起火、車門鎖死的慘烈事故登上熱搜,車內3人遇難。這場悲劇再次將新能源車的安全爭議推向風口浪尖。
而就在幾天前,華為余承東在問界新M7 Pro發布會上高調喊出“安全是最大的豪華”,直言“百公里加速根本不重要”——兩件事的強烈對比,仿佛一記重錘敲醒了行業:當車企瘋狂內卷加速性能時,是否已讓用戶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余承東的“安全優先論”并非空談。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3月19日,鴻蒙智駕已主動避免162萬次潛在碰撞,平均每天挽救近成千上萬次危機。而問界M9的超強玄武車身,甚至用上了核潛艇級鋼材和80%鋁合金結構,成本之高讓合作車企“抱怨連連”,但余承東堅持:“所有付出都值得”。
這種對安全的極致投入,與部分新勢力車企形成鮮明對比——后者為搶占市場,將續航、加速、屏幕數量作為賣點,卻在車身結構、電池防護等基礎安全領域偷工減料,甚至被業內人士斥為“半成品倉促上市”。
新能源車的安全設計遠比想象中復雜。上文提到的事故車為例,盡管其車身高強度材料占比達90.1%,但高速碰撞后電池熱失控導致的爆燃,仍暴露出電芯防護、應急逃生等系統性短板。
反觀華為的方案,從硬件到軟件構建了多重防線:192線激光雷達提前250米探測風險,ESA緊急轉向系統主動避障,甚至為水下逃生設計了破窗拉環。
這些技術雖不如“零重力座椅”“投影巨幕”吸引眼球,卻能在生死瞬間創造逃生機會。余承東坦言,問界車型“賣一輛虧2-3萬”,正是因為錢都花在了用戶看不見的地方。
眾所周知,消費者經常被營銷話術誤導,某車企宣稱“自動駕駛”,實際僅為L2級輔助駕駛;電商平臺熱賣的“方向盤配重環”,其實就是縱容用戶危險脫手駕駛。
更諷刺的是,當余承東呼吁“敬畏安全”時,評論區卻充斥著“剎車夠用就行”“誰天天撞車”的質疑。這種僥幸心理,與部分車企“重營銷、輕安全”的策略形成鮮明對比,直至惡性循環,事故發生時,用戶才發現車門變形無法打開、電池爆燃逃生時間不足。
“如果一輛車加速快但安全差,和一輛加速普通卻堅如堡壘的車,你會怎么選?”評論區留下你的答案。
當我們為“3秒破百”歡呼時,是否該重新審視安全的真正價值?余承東的宣言或許刺耳,但血的教訓告訴我們:沒有安全托底的科技豪華,不過是空中樓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