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參數丨圖片)高速上發生嚴重車禍并造成了起火致使車上3人全部遇難的事兒很多人都已經知道了,網絡上激發的聲音便是:智駕到底能不能用?我們該不該相信智駕?
目前小米官方和雷軍都已經作出回應,表示會積極配合調查并且全力協助善后事宜。
很多人來問我:為什么這么簡單的事情這么久過去了沒有結論,我想說,這個事情要站在更高的維度上去思考。
這個事情鬧得沸沸揚揚,一方面是因為事故過于慘烈,另一方面小米巨大的影響力也讓這件事得到了空前的關注。事故的具體原因還在調查當中我也會持續跟進,但我覺得更需要思考的是:車企和消費者都應該從中吸取足夠大的教訓,也來聊聊自己的幾點看法。
01、針對車企的“智駕3呼吁”
我一直在講,中國市場的新能源汽車、智能網聯汽車、自動駕駛汽車的發展速度遠遠超過了很多普通消費者的認知速度,我想首先給出針對車企的幾點呼吁!
一是,我呼吁車企在研發層面要以安全為絕對的第一優先級,在研發智駕功能的時候標準要更嚴格。
高速領航看上去屬于比較普及的技術,但實際上即便是對于我在上海的不少朋友而言也都沒有體驗過,而且,因為車速過快,消費者的反應時間會更短,也更容易釀成大禍。通過這次事件,不管是高速還是城區的算法都應該進行一些調整,比如一些新的功能是不是要實測多少百萬公里的各種路況實測之后才能OTA上車,每次的OTA是不是都經得起考驗,比如新手階段需要體驗多少公里之后才能激活一些高階的智駕功能,比如智駕的退出機制問題,比如智駕退出的時候、文字、聲音、振動的分級提醒機制等等,都需要進一步的思考!
二是,我呼吁車企在營銷層面要針對車輛智駕功能給予相對客觀的宣傳,需要為消費者交代清楚智駕的功能邊界。在涉及到安全的地方,不應該有任何模糊不清的表述。建議像越野分級、能耗分級一樣形成明確的智駕功能安全分級。
三是,我呼吁車企在銷售層面也要對終端銷售人員進行充分的智駕安全性培訓。要讓銷售人員清晰的掌握智駕可能存在的風險,還要了解車輛在緊急狀態用于逃生的設計,并將這些知識毫無保留的傳遞給消費者。比如備用的機械門拉手設計得不那么容易察覺,如果銷售為用戶講解得足夠詳細,可能會在事故中起到比較大的作用。
02、針對消費者的“智駕3呼吁”
我之前就多次在不同場合給消費者提過關于智駕的“3個呼吁”:
第一,不要因為市面上有人出現過輔助駕駛的事故,就一刀切的否定它,給輔助駕駛一個機會,了解它,熟悉它,最好能有機會利用它。實際上有非常多的消費者通過輔助駕駛避免了事故,并且減輕了長途駕駛的疲勞和負擔,這一點我自己也深有體會。
第二,如果你是一個新手,強烈建議在使用輔助駕駛功能之前先通過APP或者通過銷售人員等途徑熟悉這些功能。比如怎么操作智駕功能的開啟和退出、有什么潛在的風險、對環境有什么要求、智駕過程中的各類提示信息有什么意義等等,之后再去上路體驗,就能避免完全放手或者操作不當引起的各種麻煩。千萬不要看了一些小視頻之后就先入為主認為智駕能代替人駕。
第三,目前市面上所有乘用車的輔助駕駛功能,都屬于L3級別以下,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自動駕駛。這也意味著駕駛安全的責任人依然是駕駛者而不是車,所以,任何人在駕駛任何車輛的時候,依然需要駕駛員保持警覺,不要松懈隨時準備接管,不要盲目信任和過度依賴任何廠家的智駕技術。
結束語
除此之外,路政施工建設部門是不是應該規范好道路的標識、施工建設的安全標識、警示等信息,是不是可以與汽車產業端進行深度的溝通以規避風險,這一點也值得關注。
這次事故發生的具體環境確實有點復雜,速度合法,但是并不慢,晚上能見度又低,再加上需要大角度轉彎,疊加在一起最終導致了這場事故。
中國智能網聯汽車已經做到了世界領先,所以有大量的先行者有向無人區探索的勇氣。現在來看,不管是安全還是智駕,都還有不少課要補。三條寶貴的人命已經無法挽回,希望接下來不論是廠家還是消費者,都能更加警醒,以慘痛的教訓為戒,不要再重蹈覆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