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科普時報
- 作者:童海云
視覺中國供圖
“帶孩子去科技館參觀,全程跟著講解員的節奏走,孩子什么也沒記住?!边@是一位家長的留言,也是許多校外科普課程學習成效的一個縮影。中國科普研究所2024年有關調研數據顯示,超半數的青少年認為現有校外科普活動或課程“形式大于內容”,大多時候都是在“走馬觀花”。
現階段,許多城市正在大力推進校內外科學教育融合,廣東深圳就提出“萬物作教材,世界做課堂”的校外課程目標。那么,校外科普課程如何實現“走心生長”的蛻變呢?
從被動接受到解決問題
現在,很多校外科普活動的重心還在于傳播和普及科學知識,學習方式以傳授和講解為主。產生認識偏差的原因,主要是對受眾角色認識不足。角色重塑就是讓受眾從被動接受轉為主動獲取,可以根據展覽主題,為學生安排不同的角色和相應的任務。
例如,深圳氣象站與某中學合作,共同開發了“半天暴雨預警實踐課”,通過“真實問題驅動+工具賦能”模式,讓學生在真實場景中作為氣象研究員,經歷了完整的科研流程——
9∶00-10∶00,數據采集:分組操作氣象監測設備,記錄溫濕度、風速等實時數據;10∶15-11∶00,模型構建:利用3D打印技術制作社區地形沙盤,模擬暴雨徑流路徑;11∶15-12∶00,方案推演:設計智能排水系統方案,通過編程控制微型水泵進行壓力測試;最后是成果展示:學生制作動態預警流程圖,現場演示AI算法如何預測積水點。
打造認知場域
校外科普基地大多有特定物理空間,物理空間也可以成為課程內容的一部分,而不簡單是展品陳列的背景,其參觀的路線也不是固定不變,其學習產生的邏輯也可以是場域化的而非線性。
比如,上海“科學方舟”將場館改造成科幻船艙,場館整體設計為“星際探索飛船”,通過艙體結構劃分功能區(駕駛艙/實驗室/觀測站),墻面采用動態星圖投影,地面嵌入LED燈帶模擬飛船航行軌跡,入口設置“重力感應艙門”,通過人體姿態識別觸發不同歡迎語。每個任務節點設置物理謎題(如齒輪傳動裝置解碼)、數字挑戰(編程控制機械臂)、協作任務(多人合力調整軌道參數),學生通過完成“太空任務”解鎖知識點。為了強化空間的敘事功能和學習邏輯,核心艙體可通過電動隔斷拆分為12個獨立實驗區。
提升學習參與感
學習社區設計有利于改變學習的目標性和參與感,幫助學習者在參與場館學習前就熟悉場館的基本內容,尋找自己的興趣點,也可以幫助學習者在游覽后深度挖掘場館內容,促進持久地學習。
通常,學習社區的建設采用“線上+線下”雙軌制。比如,深圳“青少年創客聯盟”學習社區就設計了線下和線上社群。線下工作坊每月舉辦“科技夜市”,學生擺攤展示自制氣象儀、環保裝置等作品。線上社群通過“科學答疑樹洞”,邀請相關專家定期直播答疑。
科普基地也可以設置一些輕量化的學習社區,減少管理的負擔。英國“科學博物館學習計劃”中,要求科普基地將10%的展覽空間辟為“錯誤展區”,展示科學家失敗案例。這樣的小型空間就成了一個重要的學習社區,學習者在相關的展區通過留言、貼紙條、涂改等簡便的方式參與討論和學習。
搭建知識體系立交橋
在校外課程設計中,可以設置一些具有挑戰性的課題或主題活動,讓學生在主動學習的過程中靈活運用知識,完成認知地圖的構建。例如在“氣候變化”主題中,學生通過拖拽溫室氣體、冰川融化等圖標,自主建立因果關系鏈;“文物修復師”活動中,學生需要搜索相關歷史背景,評估信息類型,虛擬操作修復。
課程向“走心成長”蛻變過程中,還需要重視新技術的運用,比如借助AR/VR實現虛實結合;利用AI強化知識檢視。同時,還需強化學習成果的可視化,比如設計學習護照、數字徽章、家庭任務套餐等。
當我們把課程設計從“知識搬運工”轉變為“認知建筑師”,從“標準化普及”轉向“個性化育人”,從被動接受到主動探究,這樣的課程才能更有力地推動學生成長,學生才會在好奇心驅使下探索,在探索中認知,在認知中創新,推動自我發展和社會進步。
(作者系深圳市教育科學研究院科學教研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