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澎湃新聞記者 程曉筠
3月25日,全球人工智能領軍企業OpenAI正式推出ChatGPT的全新多模態模型GPT-4o(注:o代表Omni,即全能)。最令外界震驚的是其大幅改進的圖像生成技術,只需短短15秒,不僅能精準地根據文字指令生成圖像,而且還能將用戶上傳的圖像轉變為任意風格。OpenAI稱這一新模型為“創意放大器”,科技圈也為經由AI實現的藝術民主化大呼萬歲,廣大網友則在第一時間掀起一場全民狂歡。
一時之間,通過AI演變的梵·高、“芝麻街”、“辛普森一家”、“南方公園”等各種畫風的圖像在互聯網上鋪天蓋地。其中,又以吉卜力風格最受歡迎,不論是真實事件,還是影視劇照,抑或是迷因梗圖,各種或悲或喜、或嚴肅或荒誕的圖像一旦蒙上溫情脈脈的吉卜力濾鏡,都能變為溫情脈脈的童話即景,成為社交媒體上吸睛的利器,似乎“整個世界都變可愛了”。上至美國白宮官方社交媒體賬號的新聞圖,下至普通網友的自拍,就連OpenAI的創始人兼CEO山姆·奧特曼本人的頭像,全都換上了吉卜力濾鏡。
OpenAI創始人將頭像改為吉卜力風格。
經AI轉化的吉卜力風格的網絡梗圖
美國總統特朗普的各種新聞圖成了網友試煉吉卜力濾鏡的對象。
到了3月28日,奧特曼表示因為大家太喜愛這項新功能,導致服務器過載,不得不加以限制;ChatGPT也對直接添加圖片要求改為吉卜力風格的指令加以限制。然而,當技術資本的多重共謀,達成群體潛意識的集中釋放,往往一發而不可收拾。與此同時,針對OpenAI的批評聲浪接踵而至,包括對作品版權的侵害、對藝術家本人意愿的漠視、對倫理道德的罔顧等。
“風格”不受版權保護,但人性底線值得守護
雖然由宮崎駿領導的吉卜力動畫工作室拒絕就此表態,不過在他的老家日本,關于這一現象的討論成了社交媒體上的熱門話題。
眾所周知,日本將漫畫、動畫等二次元相關領域視為舉國支柱產業之一,因此向來十分注重版權的保護。去年10月,日本人使用最多的社交媒體平臺X更新協議,強制用戶必須授權發布的文字、圖像等內容用來進行AI模型訓練。結果引發X上的日本漫畫家和插畫家集體抗議和出逃。此后,多家出版社都發布聲明表示,為保護藝術家的權益,不支持將作品用于AI模型訓練,而繼續使用X的漫畫家及插畫家也紛紛將發表的預覽圖上打上“AI學習禁止”的水印。不過,X平臺的普通用戶并沒有出現大規模的抵制浪潮,多數還是持漠不關心的態度。然而,針對此次ChatGPT 圖像生成功能的突飛猛進,民眾卻并未視而不見,而是更有興趣去一探究竟。
日本出版社幻冬舍發聲明表示賬號圖片將添加禁止AI訓練的水印。
多數漫畫家在個人社交媒體賬號發布的圖片已打上水印禁止被用于AI訓練。
3月28日,富士電視臺的新聞采訪節目“イット!”走上東京涉谷街頭,采訪路人對此的看法。眼見實景圖片不一會兒功夫就變為梵·高或浮世繪等畫風的圖像后,多數受訪者都表示覺得很有趣,自己也想玩一下;只有一位年約50歲的受訪者認為或許會牽涉版權問題,可能違法。節目組也的確就版權問題咨詢了當地的法律人士,橋下法律綜合事務所的溝上宏司律師表示,“‘吉卜力風格’本身并不屬于著作權保護的對象,因此將個人照片轉換后上傳到社交平臺不會構成重大問題?!?/p>
即便如此,新聞媒體和社交媒體上還是出現了反對的聲音。3月31日,《赫芬頓郵報》日本版就刊出專文:由以色列國防軍發布的四張吉卜力濾鏡化的以色列軍人形象切入,感嘆“這個持續轟炸加沙和約旦河西岸、造成包括平民在內大量巴勒斯坦人死亡的軍事機構,竟借著吉卜力美學進行形象包裝”。
以色列國防軍發布吉卜力濾鏡的軍人形象。
文中還援引X平臺上兩位用戶的評論,其中一位表示1988年由高田勛執導的吉卜力經典作品《螢火蟲之墓》就是一部徹頭徹尾的反戰作品,“吉卜力早已用電影揭露戰爭如何讓孩童在帝國主義強權下饑餓喪命,怎能容AI粉飾太平?”另一位寫道:“宮崎駿2003年拒絕出席《千與千尋》的奧斯卡頒獎典禮,正是為了抗議伊拉克戰爭。若目睹實施種族滅絕的占領軍盜用吉卜力藝術風格自我美化,大師該是何等震怒?!?/p>
藝術沒有錯,工具也沒有錯。然而,當藝術家獨特的美學被權力機構挪用變成政治宣傳的利器,當戰火中的血色現實被AI濾鏡消弭,這場藝術與倫理的碰撞何嘗不是在叩問數字時代人性的底線。
15個月繪制的4秒動畫與15秒生成的一張圖片
而OpenAI公司所在的美國,由宮崎駿濾鏡觸發的關于AI侵害版權與藝術家權益的討論也是沸沸揚揚。
在美聯社刊發的《ChatGPT的病毒式吉卜力風圖像凸顯AI版權問題》一文中,普賴爾·卡什曼律師事務所(Pryor Cashman)的合伙人喬?!の焊共瘢↗osh Weigensberg)一針見血地指出,關鍵問題在于AI模型是否曾用吉卜力工作室的作品進行AI訓練,一旦這樣的訓練未經允許或授權,那就可能觸碰到法律的紅線。
跟日本同行一樣,魏根斯伯格也認為“風格”本身通常不受版權保護。但他補充說,人們口中的“風格”,實際上指的是“某些具體、可辨識、獨立的藝術元素”?!叭绻憬厝 豆柕囊苿映潜ぁ坊颉肚c千尋》中的某一幀畫面,然后再以 AI 生成圖像,你可能會發現其中的某些元素完全相同,或者在很大程度上相似?!彼硎荆皟H僅將‘風格不受版權保護’這一論點作為說辭,并不能徹底解決法律問題。”
曾在育碧、工業光魔、漫威影業、環球影業以及HBO等多家公司工作的美國知名插畫家卡拉·奧爾蒂斯(Karla Ortiz)自幼喜歡宮崎駿的電影。因為自己的作品受到AI的侵害,她目前正在起訴一家AI圖像生成公司。在她看來,這次宮崎駿濾鏡風潮可作為“另一個清晰的例證,表明 OpenAI 這樣的公司根本不在乎藝術家的作品和生計”?!八麄冋诶眉妨Φ钠放啤⒚?、作品和聲譽來推廣自己的產品?!眾W爾蒂斯說道,“這是一種侮辱,也是一種剝削?!?/p>
她尤其對白宮社交媒體賬號上發布的一張宮崎駿濾鏡的圖片倍感憤慨,內容為移民署押解一位多米尼加女性非法移民,后者正淚流不止。“宮崎駿如此輝煌、美妙的作品被肆意扭曲,生成出了如此惡心的東西?!眾W爾蒂斯在社交媒體上如此寫道,并表示希望吉卜力工作室狠狠起訴OpenAI。
白宮官方社交媒體賬號以吉卜力濾鏡加工非法移民被捕的照片。
此外,多家美國媒體都在相關報道中,提到了宮崎駿本人對于AI的態度。佐證便是NHK于2016年拍攝的紀錄片《不了神話 宮崎駿》中,有人向宮崎駿演示了一段AI生成的動畫,其中一個扭曲的身體靠頭部拖行前進,并解釋說AI可以創造“人類無法想象的扭曲動作”,比如用于表現僵尸的動作。
宮崎駿看后講了一個故事:“每天早上——雖然最近沒有了,我都會見到一位殘疾的朋友。對他來說,僅僅是擊一下掌都很困難,他那僵硬的手臂無法伸向我的手。想到他,我實在無法接受這些東西,也無法覺得它有趣。制作這些東西的人,完全不懂什么是痛苦。”他還表示,自己“絕不會將這種技術融入自己的作品”,因為“我深深地覺得,這對生命本身就是一種侮辱”。
宮崎駿在NHK紀錄片《宮崎駿:十載同行》中。
吉卜力濾鏡事件發酵后,另一段NHK于2019年推出的紀錄片《宮崎駿:十載同行》的切片也在社交媒體廣泛傳播,內容是《起風了》里一個僅僅4秒鐘的繁忙人群的場景,動畫師山森英司花費了15個月才完成。山森英司在宮崎駿夸獎他“干得好”后謙虛地說:“這畫面也太短了。”宮崎駿回應道:“但這很值得?!弊鳛閷Ρ龋珻hatGBT只需15秒便能生成一張吉卜力濾鏡的圖片。
《起風了》中一段幾秒鐘的畫面,耗時15個月完成。
或許,我們每一個陷入吉卜力濾鏡破次元狂歡的人,也可以捫心自問一下:為什么偏偏是吉卜力?為什么在ChatGBT開發的各種流行文化中喜聞樂見的圖像風格中,大家對吉卜力情有獨鐘?
作為全球極少數依然堅持手工繪制的動畫工作室,吉卜力的成功本質上是藝術理想主義對數字化生產的勝利。它證明了在迷因泛濫的當下,深度敘事與匠人精神依然能夠穿透語言與文化的屏障,成為全球觀眾共同的心靈棲所。然而,當我們不由自主地被裹挾到算法生成的洪流之中,當我們躍躍欲試制造、傳播擬像的同時,喜愛之情是否反倒淪為扼殺作品靈韻的兇器?
此外,雖然目前在ChatGPT上可以免費使用這項圖片生成功能,且不論未來OpenAI如何變現,事實上,它已經成為部分人牟利的工具。比如在B站上,就有UP主以宮崎駿濾鏡套用在《甄嬛傳》《讓子彈飛》等影視作品上,制作短視頻以博取點擊率。無獨有偶,據娛樂媒體Deadline日前報道,油管上以AI制作的虛假預告片甚囂塵上,精通此術的Screen Culture頻道靠著點擊率大賺數百萬美元的廣告費。不難想象,今日是披著吉卜力濾鏡的圖片大行其道,明天便是虛假的吉卜力動畫攻城略地——我們真的想要置身于這樣的世界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