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創新藥走勢亮眼,不少朋友都在問,能不能追這波行情?今天就給大家詳細講講!
大家留意最后一部分,這可是本文重點,千萬別錯過。
一,引爆市場
昨日,以創新藥為首的醫藥板塊,強勢爆發,震撼了整個市場!
這一板塊的上揚,吸引了各路大 V 解讀。不少人覺得,醫藥最艱難的時期已漸入尾聲。往后,創新藥與仿制藥的發展路徑,將出現顯著分化。
那么,當下醫藥行業究竟處于何種狀況?從基本面來看,醫藥龍頭企業的業績已現反轉端倪。就拿恒瑞醫藥來說,業績已然回升,創新藥成為推動業績增長的主力軍 。
曾經被美國瘋狂制裁的藥明康德,在 2024 年第四季度業績已呈現反轉態勢。
從資金層面來看,截至 2024 年四季度,全部公募基金對醫藥板塊的持倉比例僅為 7.96%,這一數據顯示公募基金醫藥持倉比例已降至歷史最低水平 。
資金層面,當前醫藥板塊被公募基金配置比例處于史上最低,僅 7.96%。如此史詩級低配狀態,意味著只需少量增量資金入場,便可能觸發醫藥板塊的大幅上揚行情。
政策上,自 2024 年起,國家便不斷釋放支持創新藥發展的利好政策。2025 年 1 月,GEY發布《關于全面深化藥品醫療器械監管改革促進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從審評審批、知識產權保護等多方面加大對創新藥的扶持。
不僅如此,今年還將推出丙類醫保目錄,納入創新藥,通過商業保險報銷拓寬創新藥市場。這一系列政策的疊加,預示著醫藥板塊發展機遇來臨。
不過,僅有利好并不足以判斷走勢。市場不乏因利好消息而短期上漲的情況,但關鍵在于區分短期波動與長期上漲趨勢。就像春節后爆發的科技板塊,雖普遍上漲,但能持續走高的只是少數。
二,持續上漲VS漲幾天
回顧上一波科技股行情,很多股票只是借著東風漲了幾天,隨后便陷入跌勢。所以,千萬別慣性地認為只要有利好,隨便哪只股票都能入手。
關鍵得弄清楚哪些股票真有機構資金在運作,哪些僅僅是情緒炒作。對散戶而言,洞察機構資金動向難度不小,但借助大數據工具,這事兒就有了突破口。
大數據工具能對原始交易數據進行收集、篩選、整理與深度挖掘,通過模型比對,發現其中的特殊之處。以具有連續性、規模性和重復性特征的機構資金交易行為數據為例,直接看下圖:
留意圖中的橙色柱體,這便是「機構庫存」數據,源于運用多年的大數據系統,用以展現機構資金參與交易的意向。倘若「機構庫存」數據存續的時間越久,那就表明參與交易的機構資金數量越龐大,機構資金對其看好程度越高。
上述兩只均為科技股,差別在于一只能夠連續上漲一兩個月,另一只僅漲了 7 天便一路下滑,前期漲幅全部回吐。許多人對此感到費解,這恰恰解釋了為何處于同一波行情、同一個板塊,有人能夠盈利,而有人忙活一場卻兩手空空。
然而,借助數據便能一目了然。一只股票的「機構庫存」數據持續活躍,另一只在活躍數日后,「機構庫存」數據便逐漸消散。這就是有無機構資金踴躍參與的區別所在!
三,看清楚機構的動作
洞察機構資金的交易行為,好處顯而易見。當市場出現波動,通過觀察機構資金的動作,便能清晰分辨出,哪些股票的波動是受市場情緒左右,哪些股票則是被機構資金實際掌控。下面請看圖示:
從這張圖中,我們能清晰洞察到,在市場超 5000 家股票里,擁有「機構庫存」數據的僅 1100 多家。可令人矚目的是,連續一周以上存在「機構庫存」數據的個股,竟逼近 1000 家之多 。
在市場持續震蕩的當下,機構資金此番動作,究竟釋放出何種信號,著實值得深入剖析。況且,連續 4-5 日有庫存的個股數量,正呈持續遞增態勢!
本篇就聊到這里,關注小雅,隨時隨地帶給你不同視角。
聲明
以上內容來自網絡收集,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如有侵權,請聯系本人刪除,同時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敬請知曉。
此外,本人不推薦任何個股,不收會員,沒有社交群,也從不與任何人發生利益關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