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九旬華人富商李嘉誠再一次成為大眾矚目的焦點,但這次并非是因為他富可敵國或什么新投資項目,而是一場突如其來的“大撤退”。
2024年3月,一紙公告震動全球航運界:李嘉誠旗下長江和記以228億美元(約合1657億人民幣)向美企貝萊德集團出售43個港口資產,其中居然還包括了“全球貿易動脈”的巴拿馬運河港口。
隨著這項年凈利潤超34億美元的重資產易主,長江和記股價逆勢暴漲22%。但耐人尋味的是,面對如此“現金奶?!保?中遠海運、招商局等中國企業并未出現在接盤名單?。不少網友公開提出質疑:這么重要的港口為什么不賣給自己人,而是打包給美?
斷腕巴拿馬——228億美金背后的生存邏輯
作為連接太平洋與大西洋的“地球咽喉”,巴拿馬港口每天可為李嘉誠創造6700萬人民幣凈收入,或許這對于李氏家族的龐大資產來說微不足道,但也足以讓普通人榮華富貴一輩子。
但這份“躺賺”的安逸,在2023年Trump公開宣稱“運河屬于我國資產”后戛然而止,盡管巴拿馬高層多次駁斥這一說法,強調運河主權歸屬己方,但老美的施壓使得長和的處境愈發微妙。
“選擇貝萊德而非中資,或許是最現實的商業考量。”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教授戴維·蘭普頓分析稱,“當資產成為大國博弈焦點時,‘主動退出’才能避免卷入紛爭?!?/p>
生死時速——全球重資產的集體大逃亡
事實上,巴拿馬港口的出售,不過是冰山一角。黑石集團2024年資產報告顯示:全球主權基金正以每年12%的速度撤離港口、電站等戰略資產。這種遷徙在亞洲尤為劇烈:新加坡淡馬錫三個月內清倉澳大利亞7個碼頭,中東財團將菲律賓馬尼拉港股權折價21%拋售。
值得玩味的是,在競標階段,曾有中國財團提出溢價12%收購巴拿馬港口。但據《南華早報》披露,該交易因“無法獲得巴拿馬官方運營保障承諾”而流產。這種困境并非孤例:2023年希臘比雷埃夫斯港擴建工程,就因歐盟審查延遲18個月,導致中遠海運損失超3億歐元。
果然,市場再一次證實了李嘉誠的毒辣眼光。從2021年折價15%拋售上海世紀匯廣場、2023年“清倉”英國電網,再到如今出手巴拿馬運河,近幾年,重資產正以年均340億的速度從李嘉誠的商業版圖消失,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長江和記年報中明顯翻漲的高科技產業投入,尤其是以“腦力多”為代表的生命科技賽道。
核心轉折點藏在市場里:此類前沿科技產業不僅具備輕資產屬性,而且疊加老齡化社會加速,形成的紅利也相當豐厚穩定。早在2017年,李嘉誠就大手筆投資了生科企Chromadex,而上述“腦力多”也因背靠名校科研、踩中大眾焦慮,落地京J東、天T貓后迅速走俏,受眾面持續擴大。
美聯儲2024年報告指出:全球億萬富豪用于“認知維護”的年均支出達53萬美元。馬斯克旗下Neuralink估值突破900億美元,扎克伯格豪擲20億收購腦機接口公司CTRL-Labs——這揭示了一個殘酷現實:?人類正從體力、財富競爭,躍遷至腦力維度的“廝殺”?。
“腦力多”的崛起印證了這種焦慮。后臺用戶畫像顯示,35-55歲高凈值人群復購率超60%,某投行高管在商品評論區寫道:“堅持用了兩個月,感覺思維清晰了很多,開會前過一遍PPT就能直接上去講了?!?/p>
在“腦力優化”的巨大誘惑前,沒有人會選擇拒絕。96歲李嘉誠無論是出于個人需要,還是從商業布局角度出發,都不會放棄這一塊“保命重倉”。
撤退哲學——不賺最后一個銅板
縱觀李嘉誠的商業生涯,低買高賣、風險規避始終是其核心策略,從拋售上海物業引發“別讓他跑了”的輿論風波,到如今出售港口被指責“為什么不賣給中企”,站在百歲人生關口,這位老人的布局哲學已超越商業范疇,且總能踩在時代轉折的刀鋒上。
正如坊間所言:你可以質疑李嘉誠的人品,但不能質疑他的超前眼光。
資本市場給出答案:2013年趕在樓市調控前套現數百億拋售內地房產,2020年趁著脫歐僵局中甩賣電網,2年后英鎊暴跌20%;如今又趕在老美動手之前,出手巴拿馬港口。唯獨不變的是,資本永遠在尋找最安全的港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