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山文體中心項目正式立項,這對后岸片區的發展是個利好消息!”3月31日,天臺縣街頭鎮后岸村駐村干部褚江鵬說,“目前我們正在進行相關圖紙設計,預計今年7月正式開工建設。”
后岸片區成立于2018年5月,是我市率先探索片區組團發展的片區之一。
2019年11月8日,全省深化“千萬工程”建設新時代美麗鄉村現場會在我市召開。會上,臺州首創提出的片區組團經驗得到省委高度肯定,被寫入省委政策文件并在全省推廣。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2022年以來,我市迭代推進“中心鎮+中心村+特色村”(1+X+Y)片區組團建設模式,推動鄉村空間重構、產業重整、環境重生、治理重塑,重點打造了玉環干江等多個試點片區。其中“大塔后多產業聯動發展的片區組團”模式被寫入今年省委1號文件中。
2024年,我市以更高要求提升格局站位,將片區組團推進鄉村發展列入市委市政府重要議事日程,在全國首創《臺州市促進鄉村片區組團發展規定》立法。今年3月28日,這部地方性法規經浙江省十四屆人大常委會第十六次會議批準。
“這一全國首部關于促進鄉村片區組團發展的地方性法規,是推動鄉村振興的‘法治大禮’。”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農村發展學院副院長鐘真教授說,這對全國鄉村振興都有著積極的借鑒和引領價值。
從“臟亂差”到美麗田園
——村莊環境大變樣
石頭墻、石板路、古民居……幾百年來,黃巖區寧溪鎮烏巖頭古村落猶如遠離塵世的“世外桃源”,安靜佇立在深山里。
隨著“千萬工程”推進,黃巖區和同濟大學合作,對烏巖頭古村落進行整體保護與修復,其改造成果登上美國規劃師雜志,入選全國“千萬工程”七個典型案例之一。
在古村落提升改造工程施工現場,項目執行經理潘杰說:“未來,游客將在此沉浸式體驗古香古色的傳統古村落。”
作為黃巖“演太雙川金廊”美麗鄉村示范帶的一個點位,它見證著這條美麗鄉村示范帶串聯起寧溪、嶼頭兩個鄉鎮“1個鄉村振興學院、2個高端休閑區塊、3個優勢產業基地、5個重點村”的蓬勃發展,并以集團化運作模式輻射帶動周邊村莊供需互補,共同構成西部養生休閑精品片區的高質量發展格局。
“區里修訂了《黃巖區美麗鄉村建設項目與資金管理辦法》,并設立專班,項目競賽,掛圖作戰,確保片區建設順利完成。”黃巖區農業農村局農村社會事業發展科負責人林再華說。
借力“千萬工程”東風改變村貌的不僅是烏巖頭村,臨海市江南街道香年溪的沿岸村莊也是受益者。
香年溪全長30多公里,蜿蜒如一條銀鏈,串起岙底羅、上馬、假山下、垟路、宿仙、小溪6個行政村。其中岙底羅村、上馬村分別為國家級、省級古村落。
昔日,這6個臨水村落普遍面臨年輕人外流、產業缺乏、基礎落后等“空心化”問題。
2022年5月,臨海市啟動“江南·溪望谷”浙江沿溪鄉村共富示范帶建設,曾經沉寂的鄉村,像春水一般蕩漾出蓬勃生機。2023年9月,江南·溪望谷試運營,截至目前,累計吸引游客90余萬人次,產生經濟效益近1億元,沿溪各村集體年收入均超100萬元。
因地制宜吃上“旅游飯”
——村民過上好日子
后岸村原先是一座環境優美的小山村,隨著石礦開采,身患“石肺病”的村民越來越多,村里“臟亂差”問題突出。
2007年以來,后岸村黨員干部帶領廣大村民從賣石板轉向賣風景,向好生態要效益,吃上了“旅游飯”。
后岸富了,周邊村開始競相效仿。“如果村村各自為戰,會陷入惡性競爭。”后岸村黨總支書記陳文云認為,只有抱團才有可能實現可持續發展。
在黨建聯建指引下,一個以后岸村為龍頭、輻射帶動周邊6個行政村的片區組團發展模式應運而生。2024年,后岸片區累計接待游客170多萬人次,農文旅總收入超1.3億元,7個村村集體經濟總收入超940萬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超5.7萬元。
產業發展,規劃是先導。
我市先后出臺《臺州市新時代美麗鄉村精品示范區評估認定辦法(試行)》等政策文件,提出堅持規劃引領、產業為本,探索打造片區組團共富新模式。
玉環市干江鎮上棧頭村是高山漁村,早在上世紀90年代,村民便難以靠出海捕魚掙到錢,大多數年輕人選擇外出謀生。
2018年,上棧頭村“兩委”班子采取村集體占51%+村民集資占49%的股份眾籌制,投入700多萬元成立強村公司,建成全省首座濱海玻璃吊橋,并實施項目收益滾動再投入機制,陸續開發了天空之境等項目,目前累計分紅5次,村集體、村民累計分紅1000萬元。
如今,以上棧頭村為典型的玉環市干江鎮全鎮域推進片區組團式發展。去年,該鎮村集體經營性收入30萬元以上的達93.3%,50萬元以上的達86.67%,可支配收入9.28萬元,增長10.9%。
用村規民約賦能鄉村治理
——善治共建促和美
漫步仙居縣白塔鎮上葉村,干凈整潔的柏油路印上多彩的圖案,房前屋后的綠植生機盎然,村民自辦的民宿各具特色。
富起來的村民特別注重環境保護。村里把“積分制”列入鄉村治理工作,以“小積分”匯聚鄉村治理“大能量”。
村民陳鴻志說:“對于村里培育文明鄉風等工作,我都主動參與,能用積分兌換垃圾袋等生活用品,很實用也很開心。”
鄉風文明讓移風易俗由繁到簡,以上葉村為核心,輻射周邊各村,片區組團帶動節儉辦事樹新風。
搭建管理平臺,出臺《婚喪事簡辦制度》,實行婚喪申報制度,切實發揮紅白理事會作用,在遏制大操大辦、鋪張浪費、破除封建迷信方面取得積極成效,高遷村還被評為婚俗改革試點村……
“潘家小鎮”片區地處偏遠、基礎薄弱,由9個普通的小山村串聯而成,20年間,在“千萬工程”指引下,打造了村村差異化的特色片區,實現從“空心”到“振興”的華麗轉身。
富裕起來的片區各村把村莊整治和美麗家園建設緊密結合起來,將不挖山、不毀林、不填河、不改渠、不偷排等“五不”要求寫入村規民約,并建立“門前五包”制度,讓村莊的顏值越來越秀美。
針對農家樂經營難題,在初期訂單不足時,統一分配客源,確保人人有錢賺;隨著客流增多,又變“分配制”為“協作制”。
“在我們村,每屆村‘兩委’班子都以身作則。遇風險困難,黨員干部搶先干;項目成功,主動讓利村民,這已成自覺行動。”巖下潘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潘禮毅說。
當前,全市片區組團建設美麗鄉村模式,形成多點開花、各具特色、覆蓋市域的發展格局。截至目前,全市累計建成精品片區30個、省級共富示范帶5條,打造改革重點片區9個、核心片區3個。
作者:朱小兵
編輯:王瀟瑩
一審:符薇薇
二審:泮永翔
三審:黃元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