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是中華民族傳統的春祭節日,自古以來包含兩個內容,一是掃墓祭祖緬懷祖先,弘揚中華孝道親情。一是踏青郊游,清明節氣時太陽到達黃經15度,百花綻放,落英繽紛,清風徐徐地吹來,山川青翠,氣清景明,仿佛一輪繁華喧囂過后,這個時候呈現的才是真正的春天。它是萬物沉淀過后的清新和明朗,有一個最美的名字,叫清明,且思且行,宜思宜行。
一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唐·杜牧《清明》
江南清明時節,細雨蒙蒙,紛紛飄灑,路上羈旅行人個個落魄斷魂。借問當地之人何處買酒澆愁?牧童笑而不答遙指杏花山村。
清明追思,本身就心情低落,更何況又遇到細雨紛紛,更加愁腸百結,也唯有借酒消愁了。這首詩短小精悍,選用了雨紛紛、欲斷魂、酒家、牧童、杏花村,幾個非常典型的清明意象,描繪出一幅清明節最鮮明的畫面。
二
好風朧月清明夜,碧砌紅軒刺史家。
獨繞回廊行復歇,遙聽弦管暗看花。
——唐·白居易《清明夜》
清明節的夜晚,清風徐徐,月色明朗,我身在有著碧色石頭砌的臺階,紅色磚墻的長廊刺史府邸中,在走廊間徘徊,聽到遠處傳來悠揚的管弦樂聲,又停下來靜靜把花兒欣賞。
這首詩的特別之處是沒有寫清明的哀傷與清冷,從一“碧”一“紅”兩個色彩鮮明的顏色就能看出,詩人心情很愉悅,清風明月下,悠閑自在的聽曲賞花,靜享美好的春夜時光。
三
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日落狐貍眠冢上,夜歸兒女笑燈前。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宋·高翥《清明日對酒》
清明這一天,山頭到處都是祭祖的人們,焚燒的紙灰像白色的蝴蝶到處飛舞,人們哭聲哀凄不絕,如同杜鵑啼血一般。黃昏時分,寂寂的墳場一片荒涼,只有狐貍躺在墳上睡覺,而上墳歸來的兒女們卻在燈前歡聲笑語。所以,人活著的時候就應該今朝有酒今朝醉。人死之后,兒女們到墳前祭祀的酒哪有一滴能流到九泉之下呢?
“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這句詩感慨人生的無常,它告訴我們一個簡單的道理,人要活在當下,認真地生活,也要認真地享受生活。
四
清娥畫扇中,春樹郁金紅。
出犯繁花露,歸穿弱柳風。
馬驕偏避幰,雞駭乍開籠。
柘彈何人發,黃鸝隔故宮。
——唐·溫庭筠《清明日》
色彩斑斕的清蛾飛舞,如同畫扇里一般;滿園春意盎然,郁金香紅遍庭院。一早外出踏青,看到各色花瓣上的露水晶瑩剔透;歸來時,清風拂過那裊娜多姿的柔弱柳枝。驕傲的馬匹在偏僻的帳幃旁昂首嘶鳴,受驚的雞群從剛打開的籠子里竄出。是誰在用彈弓發射飛彈?嚇得黃鸝趕緊飛入隔壁庭院。
這首詩風格明快,色彩艷麗,繁花帶露,弱柳扶風,全詩充滿詩情畫意,清明時節自然界的和諧美景,讓外出踏青的人們心情格外愉悅。
五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車聲上路合,柳色東城翠。
花落草齊生,鶯飛蝶雙戲。
空堂坐相憶,酌茗聊代醉。
——唐·孟浩然《清明即事》
京城里一年一度又逢清明,人們內心各自愁思重重,人們坐上馬車去往郊外踏青,那東城的楊柳正一片青翠。百花綻放青草盛,黃鶯與蝴蝶在自由自在地嬉戲,我獨自坐在大堂之中,默默地端起眼前的清茶,以茶代酒,回憶著往昔。
古時逢清明,人們都有外出訪春、折柳踏青的習俗,而在詩人這里,自己身處異鄉漂泊在外,獨自落寞地追憶過去,不知是想起逝去的親人,兒時的好友,還是……
六
今日清明節,園林勝事偏。
晴風吹柳絮,新火起廚煙。
杜草開三徑,文章憶二賢。
幾時能命駕,對酒落花前。
——唐·賈島《清明日園林寄友人》
今日清明,與好友在園林小聚。天氣晴朗,春風和煦,吹拂著柳絮飛揚,寒食節后,新火再起,廚房里冉冉升起了生火做飯的輕煙。
杜若開滿三徑,做文章想起了兩位賢人。何時能夠乘車出發,在落花前飲著酒,再一起相聚?
賈島筆下的清明節,是一個晴空萬里的好天氣,柳絮翩飛,杜若花開,炊煙裊裊,把酒言歡,吟詩作對。只是在這樣的歡樂氛圍中,帶著幾分無奈,幾分惆悵,因為與朋友再見之日,不知會在何日。
七
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
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
——宋·王禹偁《清明》
這個清明節里,我既沒有花可賞,也沒有酒可喝,像一個荒山野廟的和尚過得索然無味。昨天向隔壁鄰居乞求了新火,將它點亮窗前的燈,開始在窗下靜心潛讀。
在這個春光明媚的清明,詩人沒有出去踏青賞花,而是一個人過著清淡寡歡的日子,感到分外地凄清寂寥。后兩句迎接新火點燈讀書,人雖然孤單,但好在還有書可為伴,共度清歡,思想境界立刻得到升華。
八
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池上碧苔三四點,葉底黃鸝一兩聲,日長飛絮輕。
巧笑東鄰女伴,采桑徑里逢迎。
疑怪昨宵春夢好,元是今朝斗草贏,笑從雙臉生。
——宋·晏殊《破陣子·春景》
燕子飛來正趕上社祭之時,清明節后梨花紛飛。幾片碧苔點綴著池中清水,黃鸝的歌聲縈繞著樹上枝葉,只見那柳絮飄飛。
在采桑的路上邂逅巧笑著的東鄰女伴。怪不得我昨晚做了個春宵美夢,原來它是預兆我今天斗草獲得勝利啊!不由得臉頰上也浮現出了笑意。
這是晏殊繪在清明時節的一幅春景圖,有燕子來了,有梨花落去,有碧苔點點,有黃鸝聲聲,有柳絮輕飛,更有巧笑嫣然的少女,采桑而來。這就是一幅情趣盎然的春景圖。
九
野棠花落,又匆匆過了,清明時節。
刬地東風欺客夢,一枕云屏寒怯。
曲岸持觴,垂楊系馬,此地曾經別。
樓空人去,舊游飛燕能說。
聞道綺陌東頭,行人長見,簾底纖纖月。
舊恨春江流不斷,新恨云山千疊。
料得明朝,尊前重見,鏡里花難折。
也應驚問:近來多少華發?
——宋·辛棄疾《念奴嬌·書東流村壁》
野棠花落,清明時節,匆匆而過。東風驚擾了行客的夢境,涼氣襲來有絲絲寒意。曲岸邊,停馬執杯,折柳送別,如今人去樓空,唯有昔日的燕子還能作見證。聽說在繁華街道的東面,行人曾在簾下見過她的美足。舊日的情事如東流的春江,一去不回,新的遺憾又像云山一樣一層層添來。若有一日,再度相逢,她會像鏡中之花,無法去折。她應該會驚訝地問:近來又生了多少白發。
古來才子多風流,辛棄疾也是如此,他在清明時節,重游舊地,卻不見伊人,只能在想象中遙寄情思:逝去的,再難尋回,若能再見,亦只能是鏡中之花,可望而不可即。
十
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驚天地龍蛇蟄,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驕妾婦,士甘焚死不公侯。
賢愚千載知誰是,滿眼蓬蒿共一丘。
——宋·黃庭堅《清明》
清明時節,桃紅李白,含笑盛開。田野之上,荒冢雜草叢生,倍感凄涼。春雷滾滾,驚醒冬眠中的龍蛇,春雨充沛,郊野草木青綠柔美。古有齊人出入墳墓間乞討祭食以向妻妾夸耀,也有介子推拒做官而被大火燒死。賢者愚者,千年之后,又有誰人能知?最后留在世間的只不過是滿目亂蓬的野草而已。
黃庭堅的清明節,有桃李笑,亦有荒冢愁,有春雷陣陣,亦有雨足草柔,卻又有千古一嘆:賢者與愚者,終究都會歸于荒冢之中,無法再分彼此。
◎本文來源:“河南衛視”,圖源網絡,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