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落幕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25年年會上,“人類簡史系列”作者、劍橋大學特聘研究員尤瓦爾·赫拉利以一場重磅演講引發了人們對人工智能的深度思考。
他以三大核心問題為脈絡——“什么是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將帶來怎樣的風險?”“人類如何在人工智能時代實現繁榮發展?”,系統分享了其對人工智能時代的洞察與警示。
赫拉利并未止步于技術層面的探討,而是將問題推向哲學與文明的高度:
·若人工智能不再是工具,而是具備自主決策能力的“異質智能體”,人類該如何與之共存?
·當全球陷入人工智能競賽的狂熱時,為何我們敢于信任機器,卻對同類充滿戒備?
·面對可能顛覆文明規則的未知力量,是分裂內耗,還是攜手重構信任?
這場演講,既是對技術倫理的叩問,亦是對人類命運的預言。
人工智能的本質:
從“工具”到“異質智能體”的顛覆
在《人類簡史》中,赫拉利認為,人類文明的基石是虛構故事的能力。如今,他將這一視角延伸至人工智能領域,提出一個更深刻的命題——人工智能不僅是工具,而且是擁有“主體性”的異質智能體。
真正的人工智能≠自動化:普通機器遵循預設程序,如咖啡機按指令沖泡咖啡;但人工智能的核心在于“自我進化”——它能學習用戶習慣、創造新事物(如發明新咖啡配方),甚至超越人類認知邊界。AlphaGo擊敗圍棋冠軍時,其意義不僅在于勝利,更在于它突破了人類千年積累的思維定式,發明了全新的棋路。
《人類簡史》白金紀念版
赫拉利探討的第一個問題——什么是人工智能?
赫拉利認為,圍繞人工智能的討論如此之多,以至這個術語如今被錯誤地套用在幾乎所有機器上,人們越來越難以理解其真正含義。因此,他清晰地闡明,人工智能不等于自動化,人工智能意味著自主性。
赫拉利提到,一臺機器若想被稱為“人工智能”,僅能自動運行是不夠的。它還必須具備自主學習和改變的能力,能夠獨立決策并產生新想法。赫拉利舉了一個例子:
一臺咖啡機,如果你按下按鈕,它按照預設程序自動制作一杯意式濃縮咖啡——這不是人工智能。這臺機器既不會學習,也不會創造任何新事物。
但假設當你靠近咖啡機時,甚至無需按下任何按鈕,它便說道:“我已監測您數周。根據對您的了解以及您當前的表情,我預測您想要一杯雙份意式濃縮咖啡加一勺糖。”
如果第二天這臺機器宣布:“我發明了一種名為‘Best Espresso’的新飲品,我認為您會喜歡它勝過普通濃縮咖啡。請嘗一嘗,我已為您制作了一杯。”
赫拉利認為,這才是真正的人工智能。
異質性的威脅:人工智能的智能邏輯與人類截然不同。當它開始設計軍事戰略、金融策略或意識形態時,其決策可能完全超出人類理解范疇,成為“失控的黑箱”。赫拉利警示,我們正親手創造一種可能比外星人更陌生的存在。
赫拉利認為,從主體性角度來看,人工智能是一種異質的非有機智能體,其智能不同于人類智能,甚至超越了有機體的智能范疇。它能夠做出決策、產生想法,而且這些想法可能是人類難以想象的。
赫拉利以2016年人工智能“AlphaGo”擊敗圍棋冠軍李世石為例。他認為,這一事件之所以轟動,不僅因人工智能獲勝,更因AlphaGo采用了人類從未設想的全新策略。
當人工智能發明新游戲策略或新咖啡配方時,似乎無關緊要。
但赫拉利也同時警示,人工智能若能創造新的金融策略、軍事戰略、新型武器、全新貨幣甚至新的意識形態或宗教呢?
信任悖論:
人類為何敢賭人工智能,卻不敢信彼此?
接下來,赫拉利探討的第二個問題——人工智能將帶來怎樣的風險?
赫拉利犀利指出,當前人工智能發展的最大矛盾在于:人類對人工智能的盲目信任,與對同類的深度懷疑形成荒誕對比。
《未來簡史》白金紀念版
開發者的兩難:科技巨頭一面擔憂人工智能風險,一面加速研發,理由是“怕輸給競爭對手”。更諷刺的是,他們不信任人類同行,卻堅信人工智能會忠于人類。這種邏輯如同“將地球命運寄托于2030年造訪的外星人”,賭它們是否友善。
赫拉利講到,人工智能有巨大的積極潛力,能在發明新藥、應對氣候變化等領域幫助人類,但它也帶來諸多威脅。
其作為一種異質智能體,具有不可信和不可預測的特性。在人工智能發展過程中,存在一個核心問題——信任的悖論。人類互不信任,卻相信能信任人工智能。
赫拉利常常詢問那些主導人工智能發展的人士兩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人工智能開發者為何加速研發?
那些主導人工智能發展的人士回答:盡管存在風險,最好謹慎前行,并加大安全方面的投入。他們認為,即使自己的團隊減速,競爭對手也未必會減速。若對方獲勝,自己就會在人工智能競賽中落敗。
第二個問題:你們是否信任自己開發的超智能AI?
這些開發者卻篤定地回答“可以信任”。這無疑是一個悖論。
在《人類簡史》中,赫拉利就曾提出,人類能統治地球,并非因為個體更強,而是因為“大規模協作”的能力。我們從部落走向全球文明,靠的是與陌生人建立信任網絡(如貨幣、宗教、法律)。但面對人工智能,人類卻試圖用“技術控制”取代“集體智慧”,這無疑是文明的倒退。
赫拉利在演講中提到,人類有數千年相處經驗,理解彼此的欲望與手段,并逐步學會合作——從十萬年前數十人的小部落,到今日全球80億人的網絡。盡管信任問題尚未完全解決,但我們至少理解挑戰。
赫拉利認為,相比之下,人類與人工智能打交道的經驗幾乎為零。雖然人類剛剛發明了人工智能的最初原型,但這些原型機器已經出現撒謊、偏離預期的情況,而這些都是人類事先未曾預料到的。倘若未來有成百上千萬的超智能AI與人類進行互動,那將難以預測這些AI智能體(AI agent)之間以及它們與人類之間的互動會產生何種結果。
赫拉利警示,盡管目前是人類發明并設計了人工智能,人類可以努力讓其對人類安全,但人工智能具備學習和自我改變的能力,無論人類最初如何設計,它們都可能以不可預測的方式發生改變。
生存之道:
重建人類信任,方能駕馭人工智能浪潮
赫拉利探討的第三個問題——人類如何在人工智能時代實現繁榮發展?
赫拉利強調,人工智能時代的繁榮密碼,不在算法中,而在人類手中。
《今日簡史》白金紀念版
歷史的教訓:文明因開放而興盛。佛教進入中國、歐洲接納印刷術、全球共享科學成果——這些跨越地域與文化的信任,創造了現代世界的奇跡。若因猜忌而封閉,人工智能將成為“新殖民者”,利用人類分裂掌控權力。
當赫拉利談到信任與合作對人類文明的發展具有何種地位時說,每個國家的傳統與思想都融合了外來元素。以中國為例,數千年來,它向世界輸出了儒家思想、茶、火藥與印刷術,同時佛教、咖啡、火車與英式足球也進入了中國。若任何民族僅固守本土的食物、游戲和思想,生活將貧瘠甚至無法延續。每個人類群體都有獨特身份,但每個人類個體也是全人類文明的繼承者。
每個人都屬于某個族群,而我們所有人都屬于人類這個大家庭。在人工智能時代,如果我們忘記共同的遺產,不信任他人,就會成為失控人工智能的犧牲品。
協作的緊迫性:各國需摒棄零和博弈,建立全球人工智能治理框架;普通人則需意識到——信任他者,就是保護自己。正如身體依賴呼吸維系生命,文明也需通過“信任的氧氣”抵御人工智能的窒息威脅。
赫拉利在演講中強調,人類只有團結協作,才能夠控制人工智能;反之,如果人類相互爭斗,那么人工智能將反過來控制我們。因此,應先解決人類信任問題,再解決人工智能問題。
從本質上講,合作是生存的必要條件。赫拉利把信任與合作比喻為呼吸:你每一刻的呼吸都與外界交換空氣——這是生命的節奏。若追求“絕對獨立”而停止呼吸,幾分鐘內便會死亡。
未來啟示錄:
選擇恐懼,還是選擇信任?
赫拉利以《人類簡史》的宏大視角總結,人類的選擇,將決定人工智能是“救世主”還是“終結者”。
《智人之上》
他說,許多人認為歷史遺留下來的只有痛苦和恐怖,因此想要擺脫過去的恐懼。當人們看向其他國家和其他人時,心中或許只剩下焦慮。誠然,這種對恐懼的焦慮對于生存至關重要,在某些時候還能保護我們。沒有痛苦和恐懼,反而難以生存。
但歷史告訴我們,信任比恐懼更為重要。為什么地球是由人類主宰?而不是被大象或者是其他的動物?并非是因為人類比其他動物更聰明,而是因為我們更懂得如何與陌生人建立信任并展開合作,這種能力經過了數千年的錘煉。
似乎顛覆性技術已經迫使人類走到了歷史的分叉口,赫拉利的警示在提醒我們——
若選擇悲觀劇本:如果人類沉迷內斗,人工智能將如“外星艦隊”般接管世界,用超理性邏輯重塑社會規則,人類淪為“算力的附庸”。
若選擇樂觀愿景:如果全球協作,人工智能可成為治愈疾病、應對氣候危機的“超級助手”,甚至幫助人類突破壽命與認知的極限。
結語
赫拉利的演講并非危言聳聽,而是一面鏡子——照見人類文明最深的傲慢與最樸素的智慧。在人工智能狂潮中,我們需要的不是對技術的恐懼,而是對同類的信心。畢竟,一萬年前,是信任讓陌生人共同建造了第一座永久聚落;一萬年后,或許仍是信任,讓我們能與人工智能寫下新的文明篇章。
“人類簡史系列”白金紀念版
點擊卡片,即可購買
我們還有這些活動
【溫暖預告】
中信養老×中信出版 2025年特別策劃讀書會
特邀國內知名心理咨詢師胡素卿老師
走進浦東由由信福養老院
以真實案例+現場互動,開啟一場心靈互動的深度對話!
掃碼預約直播
一起探尋老年價值,擁抱從容人生
-End-
2025.4.2
編輯:醒醒 | 審核:孫小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