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原本以為出售了23個國家的43個港口能夠創下10年以來最大的單筆套現記錄,從而為長和帶來新的資產資源。可他怎么也沒有想到,現在這些港口非但沒有賣出去,反而成了燙手的山芋。
眼看情況不妙,李嘉誠疑似轉移資產做最后一搏。但官方三個部門的發聲已然為此事定性,長和必輸無疑!
一、地緣政治下的交易風暴
李嘉誠售賣港口事件,絕對是2025年最大的爆雷事件,巴拿馬運河港口經營權在此前一直是李嘉誠的優質資產,但是因為地緣局勢的緊張,加上美國對于巴拿馬政府不斷施加壓力,李嘉誠嗅到了這其中的風險。
在自身資產面臨巨大風險的情況之下,李嘉誠做出了果斷的選擇,他認為自己是斷尾求生,或許甚至覺得這樣一來能夠保住最大的資源成本。
但現實情況和他所想的完全不同,他過去以敏銳的商業嗅覺和謹慎的風險控制創建了自己的商業帝國,成為兩岸三地赫赫有名的富豪。
可人到晚年卻失了手!
其實,單純從利益角度出發,李嘉誠港口打包售賣的舉措確實在短期內能夠帶來一定的收益。但關鍵在于,相關港口地理位置特殊,且處于地緣政治博弈的敏感時期。
于是,為保個人資產、追逐眼前微利,置國家安危于不顧、貿然售賣港口的李嘉誠便成了眾矢之的。
雖說商業無國界,但商人有祖國!任何為了眼前蠅頭小利而無視國家利益的商人,最終都只會讓自己陷入萬劫不復之地。
出賣港口事件曝光之后,李嘉誠的個人名聲直線下滑,外界對于李嘉誠的評價也正式定調,是一個沒有家國大義的精明商人。
而縱觀李嘉誠個人的商業投資之路,他能做出如此行徑并不意外,畢竟他之前已有多次向歐洲“投誠”之舉。
早在2010年左右,李嘉誠就曾將個人投資重心轉向歐洲,尤其是民生基建領域。長江實業過去在英國持有不少資產,甚至還控制著英國超過30%的天然氣市場和25%的電力分銷市場。
從整體戰略布局而言,李嘉誠的商業版圖近乎全球性分布,大有“去中國化”之嫌。
2022年伴隨著俄烏沖突爆發,長江實業更是加速資產重組,將英國的電信基站資產和歐洲電信塔等基礎設施直接轉讓給美國資本機構。
這一行為舉動在當時就曾經引發過爭議,不過并沒有大范圍引起討論,直到2025年港口交易事件出現,關于李嘉誠個人以及其名下企業才真正成為了眾矢之的。
表面上看李嘉誠出售港口是簡單的商業范疇,然而,交易方貝萊德財團實則有著美國海外投資委員會這一背景。
并且此交易又包含未來20年港口數據共享條款,種種跡象表明,這一交易早已超出商業范疇,存在戰略通道與數據主權轉讓風險。
二、長和的未來
伴隨著賣港口事件愈演愈烈,李嘉誠個人名下的眾多企業集團都開始出現股價大幅下跌,相關企業市值蒸發情況極其嚴重。
在如今輿論壓力越來越大,官方也開始展開全方位審查的情況下,李嘉誠次子李澤楷開始試圖和長和切割。
因此有不少人認為,他們只是想要通過這樣的方式保住基本盤,也可能會在后期轉移資產。
而針對于這場港口交易事件,國家目前三個官方部門都已經下發通告,多家媒體聯合報道,將會針對于長和進行審查。
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和中共中央港澳工作辦公室以及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都已經發布相關公告,會依法針對長和港口交易進行全方位審查。
目前審查的主要內容就針對于此次交易是否觸犯反壟斷法,對于這次交易官方部門表示會保護市場公平競爭,維護社會公共利益。
從另一層面而言,這也間接對之前的爭議作出了回應。李嘉誠售賣港口一事,顯然是破壞市場公平競爭、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
官方部門已經正式定調,基本上這一場交易就注定只能走向失敗的結局。而針對于李嘉誠售賣港口之事,也讓那些為蠅頭小利罔顧國家安危的商人看到了此種行徑的下場。
于中國而言,短期內仍需防范供應鏈斷裂風險,后續亦要構建長期的戰略資產保護機制。李嘉誠售賣港口一事,無疑給國家敲響了警鐘。后續在商業市場中如何達成平衡,依然有很多可探討的空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