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將至,“華南F3”又迎來了一年之中最忙的時候。
別的省掃墓是帶點零食、水果、花籃,而廣東、廣西、海南三省的畫風卻是:帶上羅盤、背著鐮刀、左手豬蹄、右手香燭。
知道的是掃墓,不知道的還以為是要去盜墓。
好不容易披荊斬棘、跋山涉水來到目的地,完成割草、擺供品、點香一系列操作之后,一抬頭才發現這好像不是自家祖宗。
太公太奶,你們究竟在哪啊?!
最近你“華南F3”的朋友們不回消息是正常的。
因為他們正忙著找山頭“拜山”呢。
△來源:小紅書@Jose~
“拜山”即“華南F3”的掃墓。單從字面來看,這個詞也極為傳神,形式和地點,其實已經給了你“此行不易”的暗示。
廣東、廣西、海南三省多丘陵,氣候濕熱,植物生長繁茂,想要祭祖,必須得翻山越嶺、闖過重重關卡。
但先別急著出門,在“拜山”之前,我勸你“多聽老人言”。
首先要精心搭配自己的OOTD。
涉世未深的“華南F3”才會在“拜山”時穿短褲新鞋,經驗豐富的“華南F3”則會拿出自己初高中淘汰的校褲和解放鞋。
但最搭的頂流,還屬10塊一雙的雨鞋。
△來源:小紅書@三分熱度Min
畢竟清明時節雨紛紛,懂事的山頭早就下過好幾場雨了,山路上全是爛泥和水,走一遭下山后褲子上的泥抖一抖都能稱個十斤。
△來源:小紅書@小紅薯6711E97B
萬一不小心摔倒或者被樹枝刮到,牛仔褲變破洞褲,帆布鞋變洞洞鞋,表面還是chill潮人,心里已經在問候別人太奶了。
其次,趁手的工具也不能少,鐮刀斧頭磨得鋒利無比,割起草來才能得心應手。
△來源:小紅書@鳳鳳
有條件的也可以裝備上現代化的割草工具,繩索、梯子、安全帽等等更是多多益善。
△來源:小紅書@Lucky girl
畢竟好走的路在祭祖途中是不存在的,逢山開路、遇水搭橋才能走出一條“孝道”。真正上路之后就會發現它們一點都不多余,只有想不到,沒有用不到。
先坐車到山腳下,暈車人士經過一路的轉彎和顛簸,已經頭暈目眩惡心想吐了,還沒出新手村就元氣大傷。
可這才哪到哪呢,等砍掉山間的荊棘灌木和比人還高的野草,走著三步一打滑、五步一踉蹌的泥漿路的時候,你會幡然醒悟:剛剛在車上待著是多么的舒坦。
△來源:小紅書@紅桃K
開弓沒有回頭箭,走上祭祖路時也已經沒有退路了,無論多難都只能硬著頭皮上。
爬山不易,爬陡山更難。如果在路上拾到一根粗壯筆直的樹枝可千萬別丟了,沒有一根天然登山杖的幫助,爬上去可能需要二十分鐘,但滾下來,只需半分鐘。
△來源:小紅書@陳漁
還有經過多次祭祖野外生存訓練,才能徒手攀上去的懸崖峭壁,爬上去了可以拜祖先,爬不上去就只能陪祖先了。
△來源:小紅書@你不懂
雖然懸崖難走,但畢竟還在明處。在暗處等待的,還有不僅限制人體體型,還考驗人體靈活度的山洞。
涉水也是家常便飯。遇上激流,可以架竹竿爬過去;遇上淺水,可以蹚過去;遇上寬闊的湖面,可以劃船過去。
但如果蒹葭蒼蒼,太祖宛在水中央,除了潛水祭拜就別無他法了。
在眾多都市精英忙著去近郊登山、室內攀巖、海底深潛的時候,“華南F3”已經領先一步,在自家祖墳的山頭把這一系列特種兵集訓全部做完了。
雖然過程艱險了一些,但好在還是順順利利地來到了太公太奶的墳前。
不順利的還有浩浩蕩蕩前進的大部隊突然停住腳步,領頭的大伯、大嬸一拍大腿,輸出拜山經典名言:“我記得這里好像有一棵樹啊!”
△來源:小紅書@瀟瀟和洪杰
在華南山區一旦迷路,就可能走上一條比回憶更沒有盡頭的路。
其實怪不得大家不認識路,實在是山區景色的相似度高達99.99%。靠著與同類別無二致的一棵樹、一道溝實在是難以辨識出祖先的方向。
△提問:圖中左邊的樹和右邊的樹有什么不同 | 來源:小紅書@Gracioso
何況山頭變化大,去年做的標記今年可能已經大變樣了。
因此也會有拜錯自己家祖墳的倒霉蛋。
為了和自己的祖墳成功匹配,“華南F3”各出奇招。
家里積灰的羅盤和指南針此時此刻正翹首以盼,終于可以派上用場了。
現代化的手段也必須用上。打開地圖app,記錄行動軌跡并添加地點標記,如果周邊有水塘,可以打個"魚情很好"的tag,自會有釣魚佬替你踩出一條路。
當00后的風吹到祭祖,還可以立一個指路牌,從此子子孫孫都不怕找不著路了。
好不容易克服了所有的艱難險阻拜完太公太奶,一邊下山一邊唱起:“剛翻過了幾座山,又越過了幾條河,崎嶇坎坷怎么它就這么多……”
還來不及揉揉自己酸痛的胳膊和腿又得出發了——另一個太公太奶還在另一座山頭等著呢。
“西南F4”看了不禁想發出靈魂拷問:怎么了,住得隔這么遠,在地下是不打麻將嗎?
“華南F3”拜山的主線任務是祭祖,而支線任務則是野炊(bushi)和采摘。
他們的上山之路之所以那么艱辛,還因為還要背著大量的食材和鍋具。
譬如,廣東人會抬著一整頭燒豬上山,廣西人會拎一只整雞在墳前現殺現煮,海南人則可能到了山上再去撈魚。這香味讓太公聞見,都想再爬起來吃兩口。
△來源:小紅書@米娜Mina是個幸運Girl
△來源:小紅書@咸味鼠子愛吃芝士奶蓋
有的北方友友會問,這樣難道不會太浪費嗎?北方祭祖時大多帶小份的冷吃食物,如餃子、馓子、面花等,祭拜完之后貢品大多都留在碑前。
而“華南F3”不同,祭祖用的貢品不僅可以帶走,還可以自己吃掉。“太公分豬肉,人人有份”這句廣東歇后語,形容的就是這種情況。
找到祖墳后,“華南F3”會支起爐子現場爆炒,主打一個不讓老祖宗吃預制菜,把煙火氣和鍋氣帶到墓前,也太公太奶吃上這最熱乎的一口。
大家愛吃什么做什么,荷葉糯米雞、酸嘢、螺螄粉、涼拌雞腳筋……通通安排上。
△來源:小紅書@阿樂愛喝水
本著“來都來了”的原則,不從山上帶點東西回去也有點說不過去。挖野菜、摘果子、采蜂巢,“華南F3”掃一次墓還得整整“玩”一天才能夠。
尤其當他們遇到五指毛桃,那祭祖隊伍就會立馬兩眼放光、停下腳步、拎起鋤頭kuku挖,甚至會讓太公等一等。
△來源:小紅書@@秋風蕭瑟夜雨淅淅
好好好,你們“華南F3”其實是打著祭祖的旗號上山春游來了吧?
中國人歷來有“慎終追遠”的傳統,在廣東、廣西、海南三省,對于清明的重視程度更是超過了春節,有人過年沒賺到錢就不愿歸家,但無論離家多遠,清明都要回家祭祖。
△來源:小紅書@蕾蕾dophin
對于族人來說,清明是難得的團圓時刻。大家在墓碑前嘴里念念有詞,共同祈求祖先保佑,然后熱熱鬧鬧地吃上一頓團圓飯。
翻山越嶺、迷路爭執、吃墳頭飯……這些狼狽的瞬間,反倒成了家族最鮮活的記憶。在無形之中,也完成了最為浪漫的死亡教育,讓生命的意義在思念與傳承中得以延續。
作者 | 壹壹
編輯 |壹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