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
2025年4月2日是第十八個“世界孤獨癥日”。孤獨癥譜系障礙是一種復雜的神經發育障礙,通常起病于發育早期,患兒的核心特征包括社交溝通缺陷、興趣狹窄以及刻板重復行為。
深圳市兒童醫院心理治療師陳俏如在接受采訪時介紹,孤獨癥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確,現有研究表明,其發生可能與遺傳因素、神經生物學異常及環境因素的交互作用相關。孤獨癥的癥狀通常在3歲前顯現,早期的識別和干預至關重要。如果孩子表現出以下“五不”癥狀中的多項,家長應提高警覺,盡早帶孩子到醫院進行評估篩查,制定干預計劃。
不(少)看:孩子目光接觸減少,缺乏對有意義社交刺激的視覺注視,對人臉、表情關注度低;不(少)應:社會性回應能力下降,包括對名字呼喚的反應遲鈍或缺乏共同注意能力;不(少)指:缺乏恰當的指向型手勢,如不主動用手指指示物品或請求幫助;不(少)語:言語發育遲緩,盡管語言發育遲緩并非孤獨癥的特異性表現,但孤獨癥患兒常伴隨語言理解及表達障礙;不當:存在異常的物品使用方式及感知覺異常,如執著于排列物品、旋轉物體、或出現刻板語言、仿說語言及行為倒退等現象。
“孤獨癥的早期識別仍然面臨諸多挑戰,公眾對孤獨癥的認知可能還存在一些誤區。例如,孤獨癥患兒常被誤認為僅僅是性格內向或不愿社交?!标惽稳缃忉專聦嵣?,孤獨癥患兒并非缺乏社交意愿,而是由于神經系統的功能異常,導致其在社交情境中的信息解讀、情緒理解及互動能力受損,從而表現出嚴重的社交障礙。
陳俏如表示,目前尚無針對孤獨癥的特效藥物治療,主要的干預手段包括行為治療、社交技能訓練以及家庭支持體系建設等。研究表明,早期干預對孤獨癥患兒的社交功能、認知能力及適應行為的發展具有顯著作用。有效的干預措施包括:建立支持性溝通環境、運用結構化教學(如應用行為分析,ABA)、促進社交互動、結合感覺統合訓練以及確保規律作息和合理的營養管理。
“家庭在孤獨癥干預中的作用至關重要,在干預過程中,家庭成員和主要照顧者的積極參與,尤其是在日常生活中的泛化訓練,能顯著提升干預效果。”陳俏如提示,患兒家長之間的經驗交流和情感支持也有助于緩解壓力,增強家長在養育過程中的應對能力。建議家長們加入孤獨癥相關的支持性團體,多參與相關的社會活動,與專業人員及其他家長共同探討科學的干預策略,從而最大程度地促進孤獨癥患兒的成長與發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