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4月2日,“王楚欽北大擬錄取”燃爆社交平臺,瞬間沖上了熱搜榜榜首!然而這還是奧運冠軍王楚欽的“雙喜臨門”,他先是通過北京市先農壇體育運動技術學校的公開招聘,成為體制內運動員崗的擬聘用人員;緊接著又出現在北京大學體育教研部2025年碩士招生擬錄取名單中,以復試86分的成績即將成為丁寧的“學弟”,這一連串的操作,不僅讓網友感嘆“王楚欽的劇本真是人生贏家啊”,更折射出中國優秀運動員在職業規劃與社會角色上的多重可能性
王楚欽的“考編”事件最早可追溯至2024年9月,北京市先農壇體校發布公開招聘公告,面向應屆畢業生招募乒乓球隊運動員崗1人,考試采用專項能力測試,滿分100分,合格線60分,最終,王楚欽以85.4分的綜合成績位列榜首,并通過后續體檢、考察等程序,于10月28日正式進入擬聘用公示階段,這一崗位的“含金量”不言而喻:先農壇體校作為北京市體育局直屬的競技體育人才培養基地,不僅提供事業編制、北京戶口,更承載著為國家輸送頂尖運動員的使命
有趣的是,王楚欽的“考編”成績一度引發網友熱議,有人質疑“專項測試為何不考滿分”,也有人調侃“奧運冠軍也需要‘上岸’?”,但事實上,這種爭議恰恰暴露了公眾對運動員職業特性的認知偏差,運動員的“專項能力測試”并非簡單的技術考核,而是結合競技狀態、心理素質、團隊協作等綜合評估,85.4分的背后,是專業評審對一位現役頂級運動員全方位能力的認可,更重要的是,整個流程公開透明,從成績公示到聘用程序均嚴格遵循事業單位招聘規范,既無“特權通道”,也無“暗箱操作”
如果說“考編”是王楚欽對職業生涯的體制化保障,那么被北大擬錄取則標志著他對學術深造的追求,4月2日,北大體育教研部公示2025年碩士招生名單,王楚欽以復試86分的總成績擬被錄取,專業為兩年制非定向全日制體育碩士,這讓人不禁聯想到2021年國乒“大滿貫”丁寧的類似經歷——彼時,丁寧退役后進入北大攻讀體育碩士,成為體教融合的標桿案例,如今王楚欽以現役運動員身份“半工半讀”,無疑將這一模式推向新高度
北大對頂尖運動員的青睞,絕非簡單的“名人效應”,從丁寧到王楚欽,高校通過吸納體育明星,既提升了學科的社會影響力,也為運動員提供了學術資源與職業轉型的跳板,對王楚欽而言,北大平臺不僅能助其系統學習運動訓練理論,更可能在未來開拓教練、管理甚至體育產業等多元路徑,正如網友所言:“打球時是奧運冠軍,讀書時是北大學霸,退役后還能無縫銜接體制,這或許才是真正的全能戰士吧!”
最后談談我的觀點,王楚欽的選擇,恰恰體現了新一代運動員的清醒與遠見,競技體育是青春飯,巔峰期過后如何轉型?與其被動等待退役后的迷茫,不如主動在職業黃金期布局未來,考編保障了其退役后的體制內身份,讀研則為其學術與職業發展注入新動能,這種“兩手準備”,既是對個人負責,亦是對國家培養的回報,未來他或以“北大碩士+奧運冠軍”的雙重身份,在體育管理、青少年培訓等領域發揮更大價值
除此以外,王楚欽的“雙上岸”絕非偶然,從丁寧到王楚欽,中國頂尖運動員正以更主動的姿態打破“唯金牌論”的單一敘事,探索競技成績與社會價值的平衡,這種選擇,既是對傳統運動員生涯的突破,也是對體教融合政策的生動實踐;當然,公眾的質疑聲也值得傾聽,當“考編”“考研”成為運動員的“標配”,是否會讓年輕選手過早分心?體制的“保護”是否會削弱市場化探索?這些問題需要辯證看待,但無論如何,王楚欽的故事至少證明:在金牌之外,運動員的人生可以有更多元的選擇,而社會也應給予他們更包容的成長空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