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西南地區龍潭遺址的一項突破性發現揭示了奎納石器技術的存在,這種技術以前被認為只存在于歐洲,可追溯到 5 萬至 6 萬年前。這挑戰了長期以來認為東亞中石器時代文化停滯的觀點,并提出了有關該地區人類遷徙和創新的新問題。
研究人員在中國發現了可追溯到 55000 年前的歐式奎納工具,這對東亞中舊石器時代停滯的觀點提出了挑戰,并對早期人類的創新和遷徙提出了新的問題。
中石器時代通常被視為歐洲和非洲發生重大變化的時期,但傳統上認為東亞的中石器時代相對穩定。然而,華盛頓大學的新研究挑戰了這一長期持有的觀點。
考古學家在中國西南地區的龍潭遺址發現了一套完整的奎那技術系統,這是一種獨特的工具生產方法。該遺址的歷史可追溯到大約 5 萬至 6 萬年前。盡管奎那技術幾十年來在歐洲已有詳盡的記錄,但這是首次在東亞發現。
該研究成果于3月31日發表在美國科學院院刊上。
“這極大地顛覆了我們對那個時期那片土地的看法,”論文合著者、華盛頓大學考古學教授本·馬威克 (Ben Marwick) 表示。“這確實提出了一個問題:我們還沒有發現,當時人們還做了什么?這將如何改變我們對該地區人民和人類進化的看法?”
奎納技術幾十年前在歐洲被發現,但在東亞從未發現過。圖片來源:Ben Marwick
中石器時代發生在大約 30 萬至 4 萬年前,被認為是人類進化的關鍵時期。這一時期與非洲現代人類的起源和進化有關。在歐亞大陸,它與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等幾個古人類群體的發展有關。然而,人們普遍認為,在舊石器時代的大部分時間里,中國的發展都很緩慢。
在中國發現的奎納系統可追溯到 55000 年前,與歐洲發現的年代相同。這駁斥了該地區中舊石器時代停滯不前的觀點,并加深了對智人、丹尼索瓦人以及其他可能的人族的了解。
奎納系統最獨特的部分是刮刀——一種通常厚實且不對稱的石器,具有寬大而鋒利的工作邊緣,有明顯的使用和重新打磨的痕跡。研究人員發現了幾個這樣的工具,以及制造它們的副產品。工具上的微小劃痕和碎片表明它們被用來刮擦骨頭、鹿角或木頭。
馬威克說,現在的問題是:這個工具包是如何傳到東亞的?研究人員將努力確定是否存在直接聯系——人們逐漸從西方移居到東方——或者這項技術是否是獨立發明的,各群體之間沒有直接聯系。如果研究人員能夠找到一個具有深層地層的考古遺址,他們就能了解在奎納技術出現之前開發了哪些工具,這將會有所幫助。
“我們可以試著看看他們之前是否做過類似的事情,而奎娜似乎是從那里進化而來的,”馬威克說。“然后我們可以說,發展似乎更具地方性——他們在前幾代嘗試了不同的形式,最終完善了它。或者,如果奎娜沒有任何實驗的跡象,那就表明它是從另一個群體傳下來的。”
奎納技術直到現在才在東亞被發現,原因可能有幾個。馬威克說,其中一個因素是,在中國工作的考古學家正在更多地了解世界其他地區的考古學,以及如何識別他們的發現。他說,研究的速度也在加快,這意味著考古學家更有可能找到更稀有的文物。
馬威克說:“人們也堅信東亞長期以來沒有發生任何變化。他們從未考慮過找到可以挑戰這一觀點的東西。現在也許有些學者有興趣質疑這些觀點。”考古發現很大程度上依賴于運氣,但未來的一個目標是在該地區發現人類遺骸。
“這可以回答這些工具是否是像你我這樣的現代人類的產物,”馬威克說。“東亞從未發現過尼安德特人,但我們能找到尼安德特人嗎?或者,更有可能的是,我們能找到丹尼索瓦人,這是另一種人類祖先嗎?如果我們能找到與這一時期相關的人類遺骸,我們可能會發現一些令人驚訝的東西——甚至可能是我們還不知道的新人類祖先。”
編譯自/ScitechDaily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