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的魯西南平原上,成片的蘆筍大棚折射著銀白色光芒,工人們穿梭在翠綠的田壟間,熟練地將采摘的新鮮蘆筍裝箱打包。這里是被稱為“中國蘆筍之鄉”的山東曹縣。近年來,這座傳統農業大縣以一根嫩芽為核心,構建起覆蓋育種、種植、深加工、跨境電商的全產業鏈。
近日,記者走進曹縣,實地探訪這一外向型農業產業。
種子翻身仗
踏入華東蘆筍科技服務有限公司的基地,一幅熱火朝天的春忙圖景映入眼簾。工人們在其間忙碌奔走,熟練而有序地對產品進行分揀、打包與裝箱。
工人們忙著打包新鮮蘆筍。
“這邊正在打包的,都是我們直播間零售的產品,有蘆筍種苗、鮮食蘆筍、蘆筍深加工產品等,目前每天的訂單量大約在1000單左右。”公司總經理劉保真介紹道。
曾幾何時,這里的農民還蹲在地頭,小心翼翼地將進口蘆筍種子按粒播撒,如今,本土培育的蘆筍種苗都“上網了”。曹縣蘆筍科技服務有限公司總經理劉保真站在智能溫室里,指著組培瓶中正在培育的新品種難掩自豪:“我們不僅打破了國外壟斷,種苗還出口到了印尼、泰國等國家。”如今,他團隊選育的“2000-3F1”“盛豐F1”“tc30f1”等國產雜交品種,不僅抗病性提升60%,畝產更比進口品種高出40%。“現在,國產種子已占據國內90%的市場份額。”
華東蘆筍科技服務有限公司的實驗大棚。
“以前使用國外進口的老品種,生長速度慢、兩年后才能開始采收,品質差、不抗病,畝產只有2000多斤。現在農民種植我們自己培育的雜交新品種,半年即可采收,畝產能達4000斤左右。”劉保真介紹。
據了解,目前曹縣蘆筍新品種覆蓋率達到90%以上,華東蘆筍科技服務有限公司所培育的蘆筍種苗、蘆筍蔬菜等年銷售額約4000萬元,直接供應全國22個省蘆筍產區用種,是目前國內最大的蘆筍科研育種、技術推廣機構。
蘆筍產業向“綠”轉型
曹縣擁有得天獨厚的土壤條件,土層深厚、疏松肥沃且透氣性良好,極為適宜蘆筍生長。早在1976年,曹縣便開始種植蘆筍,當時以培壟種植的白蘆筍為主,因其優良品質,大多經加工后遠銷海外。
然而,近年來,綠蘆筍的外銷形勢愈發向好,國內市場需求更是呈現出急劇攀升的態勢。敏銳捕捉到這一市場變化后,劉保真引領當地筍農開啟了向“綠”轉型的征程。
劉保真。
白蘆筍與綠蘆筍,看似同根生,實則在生長歷程上有著顯著差異。“白、綠蘆筍的主要區別在于生長過程中是否見光。種植白蘆筍需要高壟培土,采收過程較為費力,且必須及時采收,一天需早晚各采收一次;而綠蘆筍一天僅需采收一次。”老筍農殷景奎有著豐富的種植經驗,今年他種植了10畝蘆筍,涵蓋白、綠兩個品種。他介紹,白蘆筍雖然在采收等方面用工量大,但也有自身優勢,畝產相對較高。然而,考慮到人力成本等因素,筍農們往往只能選擇小面積種植。
據劉保真觀察,自2022年起,新鮮綠蘆筍在國內市場備受青睞,約有50%-60%的新鮮綠蘆筍流入國內市場,地頭收購價格可達5-6元/斤。“經我們核算,這兩年綠蘆筍的凈收益約為兩萬三四千元一畝,比白蘆筍高出一萬元左右。這也是綠蘆筍種植面積逐步增加,我們大力推廣其轉型的重要原因之一。”
直播間內,不僅銷售新鮮蘆筍,蘆筍種子、深加工產品都有。
不僅在蘆筍本身增加收益,秉持著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的理念,近年來,劉保真鉆研起了“蘆筍+金蟬”立體種養模式。
“起初推廣這一模式時,筍農們普遍持懷疑態度。蘆筍的采收期長達12-13年,大家擔心金蟬會吸收蘆筍養分,進而影響蘆筍產量。” 劉保真說道,“但經過我們的實驗驗證,只要合理控制蟬卵數量,確保一棵蘆筍上的金蟬數量不超過6只,就不會對蘆筍產量造成影響。” 目前,老筍區已有10%的面積嘗試采用這一模式,而長江以北、石家莊以南的種植區大部分都已推廣 。
殷景奎對“蘆筍+金蟬”立體種養模式贊不絕口,他向記者介紹:“蘆筍遮陰保墑,金蟬糞肥沃土,兩者共生反而減少農藥使用量35%。” 據測算,采用該模式后,每畝收益每年可增加7000元左右。而且,蘆筍地里的金蟬出土時間比樹林里早10天左右,口感也更為鮮美。
一根蘆筍“吃干榨盡”
目前,曹縣蘆筍種植面積10余萬畝,占全國蘆筍面積的六分之一,形成了以蘇集、青堌集、閻店樓、磚廟等鎮為中心的蘆筍標準化生產基地,蘆筍加工產品的質量安全合格率達到100%,有“一筍賣三國”的產業傳奇。
走進菏澤盛慶食品有限公司加工車間,現代化流水線高速運轉,工人們在無菌環境中嫻熟操作,一罐罐蘆筍罐頭正通過輸送帶走向全球市場。
菏澤盛慶食品有限公司加工車間。
“我們有8條蘆筍生產線,公司研發的蘆筍深加工產品,附加值是鮮筍的2.5倍。”菏澤盛慶食品有限公司人事行政經理張存峰介紹。據了解,曹縣蘆筍加工企業先后開發了蘆筍保鮮、蘆筍汁、蘆筍粉、蘆筍啤酒、蘆筍膠囊、蘆筍茶等30多個品種。2023年,全國蘆筍罐頭年出口量達7萬多噸,僅曹縣蘆筍罐頭年出口量就達5萬多噸,占全國的60%以上,曹縣已成為國際市場蘆筍罐頭主要供應地。
除此之外,曹縣還探索出了一根蘆筍“吃干榨盡”的循環經濟模式:蘆筍皮制成膳食纖維,廢渣轉化為有機肥。這種全產業鏈開發模式,極大地提升了蘆筍產業的附加值,實現了資源的高效利用和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如今,蘆筍作為曹縣出口創匯的特色農產品,已發展為當地大宗經濟作物,更是增加農民收入的主導產業,為鄉村振興注入了強勁動力。
(大眾新聞·農村大眾記者 劉雯 通訊員 王盟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