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的港口交易沸沸揚揚地鬧了一個月,到了4月2日該簽合同的時候,他名下的長和集團卻宣布“不確定是否將會進行任何交易”。
整篇公告避重就輕,但李嘉誠卻沒有停下手中的小動作,被爆“正在拆分名下的電信資產”,疑似卷錢跑路。
不過,國家沒打算讓李嘉誠“夢想成真”……
3月4日深夜,一則重磅商業消息引起社會各界的巨大震動:李嘉誠打算以228億美元,向美國貝萊德公司打包出售名下的43個港口資產。
據資料顯示,這些港口覆蓋了全球23國的貿易往來,經濟意義不菲,而且戰略意義更是非同小可。
其中,最具有戰略意義的巴拿馬運河的巴爾博亞港(太平洋端)和克里斯托瓦爾港(大西洋端),每年處理全球21%的貨物量,美國占74%,中國占21%。
一旦這兩個港口落入美國的手中,配合美國政府的經濟貿易戰,屆時,極大概率會向中國實施高額收費或者技術監控,進而威脅我國進出口貿易鏈安全。
明眼人都能看出的利害,李嘉誠這個在商場摸爬滾打半個世紀的成功人士,未嘗看不明白,而他兵行險招的目的,就是避免自己被動陷入中美博弈的兩難局面。
特朗普上臺后,中美貿易戰有增無減,關稅大刀更是有來有回。這個關口,作為進出口貿易主要通道的港口,保不準哪天就被盯上。
可李嘉誠,千不該萬不該地認為,與其得罪美國,不如得罪中國,或許能保留一絲余地。
的確,一半以上的李家資產都在歐洲,算得上國際資本,但是,李嘉誠能開拓如此大的商業版圖,離不開創業初期中國的政策傾斜和經濟建設,從房地產起家后,又投資能源、科技等多個領域。
可是,吃到了時代紅利的李嘉誠,卻一早打算抽身離開。
2013年開始,他不斷售賣內地資產,一度在8個月內拋售套現了710億港元。當時,新華社就一針見血地批判道:李嘉誠作為曾經的獲勝者,在中國大陸還有三大使命需要完成,不能一走了之。
眼見惹來眾多非議,李嘉誠試圖狡辯“公司在內地的投資都是屬于公司,而不屬于他”。
可如今,他再次侵犯國家利益,再也不能以“公司不代表我”的借口搪塞過去,而我國也不打算輕拿輕放。
近日,港澳辦、外交部,商務部等多個國家機構先后發聲,勸告李嘉誠“三思而后行”,可李嘉誠卻充耳不聞。
3月18日,國家市場監管總局雷霆出擊,要對李嘉誠港口交易進行反壟斷調查。
如果國家調查對于李嘉誠來說,僅僅是撓癢癢罷了,但長和集團股價暴跌700多個億,是他所無法忽視的,若繼續陷入罵聲一片的社會輿論中,勢必遭到更加嚴重的反噬。
4月2日,長和發表聲明,稱“提醒公司股東及潛在投資者,目前不確定是否將會進行任何交易”。但在外界看來,這不過是李嘉誠的緩兵之計。
有知情人透露,李嘉誠正在分割名下資產——電訊業務。此資產覆蓋英國、意大利、中國香港和澳門等多個地區。并且,他有可能會讓電訊業務在英國上市。
李嘉誠的次子李澤楷,發文稱“要與長和撇清干系”,但也有可能是表面功夫,目的減少港口交易對李家資產的負面影響,也是李嘉誠為李家尋找的退路之一。
即便李嘉誠籌謀得當,但也掩蓋不了,他目前騎虎難下的狀態,否則直接按照4月2日簽訂協議。
與此同時,坐山觀虎斗的美國政府,稱“對中國不滿長和與貝萊德交易并不意外”,還樂見“美國資本掌控巴拿馬運河股權”。遭到我國外交部的駁斥:“堅決反對利用經濟脅迫等手段損害他國正當權益的行為。”
目前,關于李嘉誠出售港口,處于僵持狀態,未來大概率有三種結局。
第一種交易正常進行。目前貝萊德公司與長和都沒有發表放棄交易的公告,可能在尋找合適時機,但中國政府介入,想必他們很難輕易達成交易。
第二種,交易取消。李嘉誠的本來目的是將港口這個燙手山芋盡快出手,無論接手人是誰,所以,內地國企大可以跟貝萊德競標,但是,李嘉誠是否愿意承擔撕毀合同的代價,又是另一個正義點。
第三種修改交易方案。出售部分港口給貝萊德,而涉及中國國家利益的港口,則賣給國企,誰也不得罪。
但是,如今被架起來的李嘉誠,再想權衡利弊走回頭路,恐怕沒那么容易。
無論商人,還是其他人士,必須堅守國家利益高于個人利益,更不要損害國家利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