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A股市場沖高回落,三大球指數上午一度上行下午后震蕩走低,延續近期調整態勢。值得注意的是,今日兩市成交額跌破萬億,為本輪牛市行情回落以來第二次破萬億。在此之下,市場是否迎來新地量?而地量是否意味著指數調整尾聲?接下來又該如何應對呢?
全天看,沖高回落成交弱勢,背后或是多重因素共振的結果:
1、科技股回調與估值壓力釋放。近期以AI算力、人形機器人為代表的科技板塊持續回調,TMT(科技、媒體、通信)板塊前期累計漲幅超50%,部分個股估值已偏離基本面。隨著4月財報季臨近,資金擔憂高估值難以兌現,選擇提前獲利了結,導致市場情緒承壓;
2、政策真空期與觀望情緒濃厚。當前市場處于政策空窗期,缺乏類似2024年四季度降準、地產松綁等強刺激政策。投資者對4月政治局會議及一季度經濟數據的預期存在分歧,疊加美國對華關稅政策落地在即,避險需求升溫,交易意愿顯著下降;
3、季末流動性收緊與機構調倉。3月底以來,機構面臨業績考核壓力,部分資金選擇兌現收益,調倉至防御性板塊。此外,兩融余額下滑,增量資金匱乏進一步抑制市場活躍度;
4、外部擾動與全球市場波動。美聯儲貨幣政策搖擺不定,地緣政治風險及全球經濟復蘇斜率的不確定性,導致外資流入動能減弱,港股調整亦拖累A股情緒。
在此之下,近期市場交投熱情驟減,從此前的1.8萬億成交額迅速萎縮至1.5萬億左右,再到當前的1.1萬億以及跌破萬億成交。如此,市場實際上再次進入此輪牛市行情以來的地量區間,在此之下,市場的調整是否接近尾聲呢?
首先,自2024年10月以來,A股成交額第二次回落至萬億以下(當前約1.15萬億),市場對“地量見地價”的討論升溫。結合歷史,地量往往對應低價,但地量后反彈需政策或業績催化確認;
其次,此次市場縮量伴隨市場微觀結構惡化。尤其是板塊輪動快速且缺乏主線,賺錢效應消失,存量資金持續流出。若按歷史平均縮量幅度(30%以上),本輪潛在新地量或降至8000-9000億區間;
第三,地量并非絕對底部,但或接近調整尾聲。雖然極端縮量常預示市場進入底部區域,但反轉需依賴政策或盈利改善信號。當前市場處于“弱現實與強預期博弈”的僵局,若4月財報季驗證經濟復蘇成色(如消費回暖、制造業PMI回升),或政策加碼(如財政發力、科技產業扶持),則地量后有望開啟修復行情。
因此,隨著市場成交額再次萎縮至萬億下方,市場進一步進入地量區間,也意味著調整在逐步接近尾聲。但多方不確定下,指數或仍有再次下探的可能。不過,中期支撐基礎和提振動力依舊下,我們仍看好市場中期向好的趨勢。短期,市場進入磨底階段,而中期,回調則是較好的戰略低吸的好時機。
對于投資者來說,可考慮“防御+進攻”的均衡配置策略,重點關注以下三條主線:一方面,業績復蘇順周期板塊。化工與有色金屬,比如國際磷肥漲價等一些業盈利修復確定性強的企業。再比如銅價上行下,相關企業的投資機遇;設備更新政策加碼下,機械與家電等方向;另一方面,新質生產力成長賽道。尤其是AI+應用、人形機器人等核心賽道,景氣度較高,資金關注度較強;此外,估值修復和高股息品種。消費與醫藥、銀行與保險等,估值低位以及防御屬性凸顯之下,可適當做底倉配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