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桃源各界人士近200人在湖南省桃源縣教仁學校聚會,紀念中國近代杰出民主革命家和著名愛國政治家宋教仁先生誕辰143周年,舉辦“宋教仁求知報國精神報告會”。紀念活動由桃源縣宋教仁研究會、桃源縣教仁學校和民革桃源縣支部聯合舉辦。
上午9:30,與會人員聚集桃源縣教仁學校教仁廣場,桃源縣宋教仁研究會、桃源縣教仁學校、民革桃源縣支部及宋教仁曾孫宋克家向宋教仁塑像敬獻了花籃。祭奠活動由桃源縣宋教仁研究會會長宋娟主持;桃源縣教仁學校黨支部書記朱紹倫致辭;與會人員向宋教仁塑像三鞠躬致敬。
上午10點,“宋教仁求知報國精神報告會”在桃源縣教仁學校教仁講堂舉行。會議由民革桃源縣支部主委王譯萱主持,桃源縣委黨校原校長王加慶到會講話;常德市名人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鐘發喜作《弘揚宋教仁求知報國精神》報告,教仁學校學生鄧思敏作《弘揚先輩刻苦求知、成才報國精神》發言。
桃源縣宋教仁研究會會員,民革桃源縣支部成員,桃源縣教仁學校師生代表,宋教仁先生后裔參加紀念活動和報告會。
宋教仁“求知救國”。1895年13歲的宋教仁聞知甲午戰敗,中國寶島臺灣割讓日本并賠款白銀兩億兩,為之“痛哭流涕者累日”,憤筆寫下“會當慷慨煮黃海,手挽倭頭入漢關”,發誓求知救國;1902年以湖南第一名考取武昌文普通學堂;1904年12月東渡日本僅用半年就靠自學掌握了日、英、俄三國外語,為探求救國建國新知,先入東京法政大學學習法律,后入早稻田大學學習政治經濟學,同時課余翻譯英、美、德、法、日、俄、比、奧八國12部政治法典,20多歲就成了中國革命黨人中“最具法律學養者”和“抱有建國方略第一人”。
宋教仁 “成才報國”。1907年4月赴東北從事反清革命活動,偶然得知日本正謀奪我國“間島”(實指吉林延吉四縣)。時清政府“驚愕抗議”,但面對日本強勢武力和制造的種種偽證又束手無策。宋教仁驚察國土淪喪危機,立即改變初衷,化名貞村打入日人內部偵獲偽證,又到實地考察搜取實證,然后再到日本幾家大圖書館查找中、日、俄、韓有關間島史地典籍,費四月之功著就《間島問題》一書,引用93種書證和大量實證,運用國際法知識,從學理與法理各個角度無可辯駁地論證了所謂“間島”歷來都是中國領土。不記恩怨毀譽將書稿托人轉交駐日公使李家駒。賴宋教仁書證相助,清政府在交涉中得以“斥退日人口實”,取得了其入關統治中國兩百多年數十次領土爭端談判唯一完勝,保全了三萬多平方公里國土;他建言“三策”,組織同盟會中部總會策動武昌起義,成與孫中山、黃興齊名的“辛亥三杰”;他在武昌起義炮火聲中擬定《卾州約法》,隨后又制定了《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組織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規,奠定了中國現代法制基礎。
宋教仁“重教興國”。1903年,學生時代的宋教仁上書湖南巡撫廢書院改辦學堂,“當道納其義,湖南學堂規模由此奠立”,開啟了湖南現代教育;1906年,他說服家人和族人出資創辦了桃源第一所鄉村小學(淥溪小學堂);1907年他致信知縣胡鑒堂,促其肅貪籌資創辦了桃源官立中學堂(今桃源一中);1912年2月,于國事繁忙中的宋教仁多方籌資,主持在武昌創辦了“江漢大學”,9月又呈請政府撥款在北京主持創辦了“國民大學”(1917年更名“中國大學”)并兼任首任校長,12月在《民立報》發文呼吁“教育以期普遍,合教蒙滿回藏,陶熔一致,不分東西南朔,畛域胥泯”,首倡普及教育;1913年初,國民黨在國會選舉中獲勝,即將被舉為總理的宋教仁在《代草國民黨之大政》中將“振興教育”列為十大基本國策之八,強調“教育為立國之本,振興之道,不可稍緩。”在其短漸的一生中,對教育多有主張,廣有建樹。
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在上海慘遭專制魔王余孽暗殺,年僅31歲。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追認其為革命烈士,為英靈永久供奉湖南烈士紀念塔的六位常德英杰之首。
來源:指尖新聞
記者:劉璽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