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買賣可太大了!香港首富李嘉誠要把自家在全球23個國家、43個港口的大買賣,打包賣給美國貝萊德集團牽頭的外國財團。您猜值多少錢?230億美元!這相當于在海上高速公路上買了43個收費站,其中還包括巴拿馬運河兩端的"咽喉要道",中國每年往美洲運的貨,四分之一得從這過。
消息一出,香港媒體直接炸了鍋。《大公報》發文質問:"把這么要緊的港口賣給外國人,國家供應鏈安全怎么辦?"前特首梁振英更犀利:"商人有沒有祖國?做生意不能光看錢!"中國政府也迅速出手,反壟斷調查、國家安全審查雙管齊下,原定于4月2日簽字的協議硬是被按了暫停鍵。
貝萊德倒是挺會"打馬虎眼"。先拉出意大利船王家族當擋箭牌,說"實際操盤的是歐洲人",試圖把交易包裝成"跨國企業聯姻"。接著又搬出旗下的基建基金GIP,強調這個基金是"中立"的——可明眼人都清楚,GIP的大股東里美國資本占大頭,這"中立"二字水分可不小。
要說中國為什么這么緊張?這些港口可不是普通買賣。巴拿馬運河兩頭要是被外國人控了盤,哪天中美鬧別扭,人家在港口設個卡、提個價,咱們運往美洲的貨就得"腸梗阻"。更可怕的是物流數據,港口智能系統里存著中國貨船的航行軌跡、貨物清單,這相當于在自家后院裝了個攝像頭,美國人要搞點"小動作"可太容易了。
2018年歐洲港口黑客攻擊還記得吧?中國車企的貨船被卡在碼頭,光違約金就賠了10億!要是這次港口再易主,這種糟心事怕是會成常態。更別說中國在希臘、巴基斯坦這些年苦心經營的"一帶一路"港口,很可能被美國人的港口網絡"包餃子"。
現在這筆交易卡在半空,最后可能有四種結局:要么徹底黃攤,李嘉誠賠上23億違約金;要么"砍一刀"只賣不重要的港口;要么"分塊賣",敏感港口留給自家企業;要么硬剛到底,那中國政府可就要亮《反外國制裁法》的底牌了。
這場買賣表面上看是生意,骨子里是國運博弈。貝萊德口口聲聲說"提升全球物流效率",可轉頭美國商務部就對中國貨船加收150萬美元"過路費"。商人逐利是天性,但關鍵基礎設施的交易,確實該多個心眼——畢竟,港口不只是貨物中轉站,更是國家戰略的支點。
就像港媒說的:"任何危害國家的行為,都應被制止。"這場230億的買賣,最終考卷的答案,將在未來30天揭曉。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國維護"基礎設施主權"的決心,已經在這輪博弈中亮得明明白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