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4月2日訊李俊(化名)上初一那年就迷上了手機游戲。媽媽看到兒子這么不成器的樣子,把李俊的手機沒收,批評加勸說,可誰知道,李俊竟然用輕生來威脅媽媽,甚至要求爸媽給他寫保證書,保證以后不再管他。爸爸聽到兒子竟然提出這么過分的要求,被氣到心梗。
圖片與本文無關
紐扣家庭教育心理咨詢師陳金霞詳細了解了孩子的成長經歷后,找出了孩子沉迷游戲的原因。
李俊父母總是在孩子面前強調“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一直對他進行苦難教育。但是人總有個補償心理,孩子長期得不到父母的認可,他就會從游戲里去找。青春期孩子最渴望兩樣東西:自主權和成就感。如果家長事事都為孩子操心,幾點起床、穿什么衣服、考多少分都有嚴苛的標準,孩子發現只有在游戲世界里才能自己做主:選哪個游戲角色、和誰組隊全是自己說了算。在現實生活里,考好了沒有夸獎只有更高要求,進步了沒有鼓勵只有新任務, 但在游戲里,他更容易獲得成就感。
心理咨詢師對李俊一家做了以下幾項調整:
1。非暴力溝通法讓孩子愿意跟父母說話
長期承受語言暴力的孩子,前額葉發育會比同齡人慢20%。這個區域負責理性思考和情緒調節,如果這個區域發育不好,孩子就容易情緒失控。讓孩子能聽得進去話,最有效的方式是“非暴力溝通”。
非評判觀察:正確:“我注意到你給綠蘿澆了水”錯誤:“你怎么又玩手機?”
責任賦予:讓兒子負責照顧寵物龜/修理家電,制造被需要感
情感鏡像:正確:“整夜不睡確實很難受吧”錯誤:“熬夜傷身體知不知道?”
2。每天找出三個具體優點告訴孩子,孩子的心才會變軟
不要說“你很棒”這種空話,要用3段式溝通法:具體描述孩子的行為+他的行為變化帶來的感受+上升到人格品質。比如孩子幫忙提東西,可以這樣說:“謝謝你幫我提東西,多虧了有你幫我提,才緩解了我的腰疼,你真的很孝順。”持續二十一天,孩子被打擊的自尊心才能開始修復。
3。每周設置一次“失敗演習”
比如全家一起玩競技游戲,故意輸給孩子幾次,然后大聲說:“哎呀又輸了!不過我發現換個策略可能更好。”讓孩子親眼看到成年人如何平靜地面對失敗。這個過程中絕對不許說教,重點展示態度。
4。教孩子給情緒打標簽
準備一張情緒卡片,上面寫著“煩躁7分”“難過3分”“害怕5分”這樣的分級描述。當孩子遇到挫折時,先讓他選出此刻的情緒分數,再問“需要我做點什么讓這個數字降下來嗎?”這個方法能幫孩子從情緒漩渦里抽離出來,重新啟動理性思考。
(本文系真實案例,文中人物均為化名,請勿對號入座。)
閃電新聞記者 郝彬潔 報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