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交流不迷路
都說愛情能戰勝一切,可為什么90%的年輕人最終敗給了彩禮和房貸?
如果婚姻真的自由,為什么門當戶對”依然是相親市場的黃金法則?
一對情侶談了8年戀愛,因為男的沒能力買房,最后就分開了;還有一對相親才3個月,由于各方面條件都合適,就很快結了婚。
年輕人大聲喊著“婚姻自由”,可卻仍舊被困在了“彩禮房車門當戶對”這樣的束縛之中——這究竟算是進步呢,還是變成了另一種讓步?
年輕人的“理想婚姻”vs現實困境
年輕人心里,覺得婚姻那可是愛情往上一蹦跶,變成更高的樣子。就是說兩個人歷經了風吹雨打之后,還是堅定地選擇對方,許下承諾。
他們可喜歡自由戀愛,就想追求那種純純的感情,覺得婚姻可不能被那些物質給牽著鼻子走。
他們盼著在兩個人的世界里,只有彼此的笑聲、眼淚還有一起創造的回憶,可別整那些彩禮啦、房車啦還有什么門當戶對的束縛。
不過現實卻給了年輕人重重一擊。
彩禮攀比的風氣越來越厲害,好像彩禮的多少就單單能衡量男方的誠意似的;房價一直很高,就像是橫在愛情前面的一座大山,讓人都快喘不上氣來了;父母的干涉到處都是,他們憑借自己那“實際的經驗”給子女的婚姻把著關;社會比較也是哪兒都有,周圍那些成功的例子就好像成了“肯定的答案”,讓那些跟它不一樣的人覺得自己很自卑,心里也很焦慮。
小李是個都市里的上班族,他跟女友在一起好多年啦,感情可深哩。可等他們打算結婚的時候呢,卻遭女方家強烈反對啦。
為啥?就因為小李沒房子呀,女方爸媽覺得沒房子婚姻就沒依靠。小李為了愛情拼命打拼,可那高得嚇人的房價把他嚇得不敢往前邁一步。最后他沒辦法,只好妥協,跟一個條件挺合適但沒啥感情的人結了婚。像這樣的事兒在現實生活中經常能碰到呢。
為什么年輕人逃不開傳統束縛?
高房價對年輕人來說是最大的經濟壓力。
在好多城市,房價都遠遠超過了年輕人能承受的范圍。就算兩人工資加一起,也付不起首付,更別說后面還得還的房貸了。并且低薪資讓他們很難在短時間內攢夠足夠的錢去應對結婚后的各種花銷。在這樣的情況下,“獨立成家”這件事就變得特別難了。
“彩禮是誠意,房車是保障”這種傳統婚戀觀的慣性依然強勁很多人認為,沒有彩禮和房車,婚姻就缺乏安全感。
而且“別人都這樣,你不這樣就是另類”的群體壓力也讓年輕人不敢輕易突破常規。他們擔心自己會被周圍的人嘲笑,甚至被貼上“不靠譜”的標簽。
代際沖突是年輕人遇到的重要事情。父母總是用自己的“實際經歷”來干涉子女的婚姻,他們認為“光有愛情吃不飽飯”,必須把物質基礎打牢固,婚姻才能長久。可年輕人覺得,婚姻應該以愛情為根基,不能只是用物質往上堆砌。這種觀念上的沖突,讓年輕人陷入了左右為難的境地。
自由與現實的撕裂
在現實跟理想裂開的情況下,年輕人進入了糾結當中。“我愛TA,可沒能力給出彩禮也買不了房”
“我不想隨便湊合,可家里一直催得厲害”,這些沖突讓他們處于兩難境地。他們期盼著愛情,卻又得去應對現實帶來的壓力;他們不愿隨便應付,卻又得顧及父母的感受。
在這種困境中,一些社會現象應運而生。“躺平式婚戀”就是其中之一,既然結不起婚,干脆就不結婚,以一種消極的態度來對抗現實的壓力。而合約婚姻”也逐漸興起,婚前協議、AA制婚姻成為一些年輕人的選擇,他們試圖通過這種方式來平衡愛情與現實的關系。
觀點碰撞:支持者vs反對者
支持現實派認為“沒有經濟基礎的婚姻就是一盤散沙”。他們強調物質的重要性,認為只有在物質條件具備的情況下,婚姻才能穩定。他們認為,彩禮和房車是婚姻的保障,沒有這些物質基礎,婚姻很容易出現問題。
堅持理想派覺得“要是婚姻成了交易,那跟封建社會能有啥不一樣呢?”他們一直秉持著愛情至上的準則,覺著婚姻不該受物質的影響。在他們看來,真正的婚姻得是兩個人由于愛情才相聚在一起,并非因為物質條件相符。
婚姻自由的本質,不是想結就結,而是“有選擇不結的權利”。當愛情變成奢侈品,婚姻就成了經濟學。
我們到底是在尋求婚姻的自由呢,還是在用新的約束去替代舊的限制呀?
也許真正的發展,并非是舍棄彩禮或者房子車子,而是讓每一個人都能夠依照自己內心的想法去進行選擇——不管是以愛情為最重要的考量,還是把現實放在首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