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陸棄
4月1日,芬蘭政府突然宣布將正式準備退出《渥太華公約》,這項禁止使用殺傷性地雷的國際協議本是冷戰后和平秩序的象征之一,而如今,在歐洲再度軍事化、北約持續東擴、俄烏戰爭看不到終點的大背景下,芬蘭不僅要告別這一人道底線,還將國防預算提升至GDP的3%,躍居歐洲“軍費尖子生”,成為這場新冷戰中最激進的先鋒。
芬蘭總理奧爾波與外交部長瓦爾托寧在聯合記者會上給出的理由,無非是“國家安全形勢發生重大變化”,但真正變化的是芬蘭在全球戰略棋局中角色的自我定位。從昔日的中立國、和平調停者,如今的芬蘭正加速滑向前線沖突催化劑的位置。加入北約只是開端,撕毀地雷條約和大幅擴軍,意味著赫爾辛基已經徹底拋棄二戰后的安全自主路線,決意成為美國主導下的歐陸武裝分子之一。
然而,芬蘭曾是《渥太華公約》的堅定支持者之一,多次在國際會議上高調呼吁“禁止地雷的使用是文明國家的基本共識”。如今卻轉身準備成首個主動退出該公約的西方國家,這一劇烈轉向,絕非芬蘭自身安全環境所致,而是北約戰略重心向俄歐邊境再度擠壓的結果。所謂“退出是為了自保”,不過是為了給在前線部署地雷找一個政治借口。
事實上,地雷不是防御武器,而是冷酷的戰場封鎖器。它不區分士兵和平民,不因戰爭結束而自動失效,一旦部署,將給未來幾十年的社會恢復、農業生產與人道援助帶來無窮禍患。芬蘭此舉是對國際人道主義的倒退,對和平理想的公開否定。它所釋放的信號是清晰的:規則可以撕毀,條約可以作廢,只要軍事利益優先,一切“道德框架”都可以讓位。
但更大的問題在于,芬蘭不是一個孤例。近年來,隨著美國重塑北約控制體系、歐洲國家集體加碼國防預算,整個歐陸正被重新武裝,走上一條回歸“鐵與血”的道路。德國拋棄和平憲章,加快重建軍工體系;波蘭部署美軍核武平臺;瑞典、挪威重新引入征兵制度;英國拉高對烏軍援預算……從波羅的海到黑海,一條新軍事戰線正在成形,而芬蘭如今的“棄約增軍”,只是這股洪流中最極端的表現。
與此同時,美國正全力拉攏歐洲充當全球戰略對抗的代理人。特朗普政府推動“對等關稅”撕裂跨大西洋經貿體系的同時,在軍事領域卻高調“鼓勵”盟友擴軍備戰。這套戰略的本質是轉移美國戰略負擔,讓歐洲國家自掏腰包為“全球霸權維護費”買單。而芬蘭的政策轉向,恰恰就是這種壓力下的結果:既要對俄強硬,又要討好華盛頓,還要展示“能打敢打”的姿態。
問題是,這樣的戰略下注注定不會贏。芬蘭與俄羅斯有超過1300公里的邊界,是歐洲對俄最長的陸地接壤國。一旦沖突爆發,赫爾辛基首當其沖。部署地雷、加強軍備,看似增強了防御,實則制造的是戰爭臨界點的失控。莫斯科已經明確表示,將以“對等方式”回應芬蘭的軍事升級,一場全面軍備競賽正在北歐啟動。此刻撕毀和平條約,不是在增強安全,而是在加速破局。
而且,這一趨勢還會造成不可逆的示范效應。如果芬蘭能“因形勢變動”退出渥太華公約,那未來是否還有國家效仿?是否還會有國家退出不擴散核武器條約?是否會有更多“靈活解釋”人道條款的案例出現?一旦條約精神成為可犧牲的政治工具,那么整個國際法治體系的根基都將動搖,全球和平共識就會一夜崩塌。
芬蘭此舉,不僅是對自身國土的戰略誤判,更是對全世界和平秩序的極度不負責任。當一個曾以和平、穩定、中立著稱的國家,帶頭撕毀禁止殺傷性地雷的公約,它告訴我們的不是“戰爭可能”,而是“戰爭正在準備”。它不是響應威脅,而是在制造危險。
真正的國家安全,建立在對話與規則之上,而不是地雷與軍費上。如果北歐也要成為下一個火藥桶,那么這一次,將不再有緩沖地帶,也不再有中立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