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生代大白
讀完需要
5
分鐘
速讀僅需 2 分鐘
在當今新能源汽車的浪潮中,智能駕駛無疑是最受矚目的焦點。車企們紛紛將智駕技術作為產品的核心賣點,大肆宣揚其 “解放雙手”“零接管” 的神奇功效,仿佛智能駕駛已經成為無所不能的未來出行標配。然而,現實卻給了這種盲目樂觀一記沉重的耳光,小米 SU7 高速事故的悲劇,無情地撕開了智駕行業虛假繁榮的面紗,將諸多問題暴露在公眾面前。
近年來,智能駕駛技術確實取得了一定進展,部分車型具備了如自適應巡航、車道保持等 L2 級輔助駕駛功能。但行業內卻彌漫著一股過度吹噓的歪風,將智駕的能力描繪得遠超實際。不少車企在宣傳時,模糊輔助駕駛與真正自動駕駛的界限,使用 “高階智駕”“無限接近 L3” 等話術誤導消費者,讓用戶誤以為車輛能夠在復雜路況下完全自主應對。但實際上,當前絕大多數智駕系統仍停留在輔助階段,距離真正的自動駕駛相去甚遠。
以小米汽車為例,小米在宣傳中對智駕功能不遺余力。雷軍曾公開表示,小米 SU7 的智能駕駛系統 Xiaomi Pilot Pro 具備強大的能力,其中高速NOA就包含了施工避讓功能。然而,現實卻事與愿違。在 3 月 29 日的高速事故中,搭載 Xiaomi Pilot Pro 系統的小米 SU7 標準版,面對施工改道后的臨時路障,NOA 智能輔助駕駛系統反應遲緩,留給駕駛員的應急時間極短。從系統預警到碰撞,僅僅 2-3 秒,導致駕駛員根本來不及做出有效應對。此前,小米還曾公布自身測試結果,稱能在 135km/h 下檢測前方車道靜止的故障車并成功剎停,但此次事故中,系統在面對類似的靜止障礙物時卻 “失靈” 了。這表明,車企在宣傳中的 “豪言壯語” 與實際的技術表現存在巨大落差。
除了小米,其他車企在智駕宣傳上同樣存在過度夸大的問題。問界自誕生起,便強調在智能駕駛領域的投入,其宣傳稱旗下車型搭載的 HUAWEI ADS 3.0 高階智能駕駛系統,率先應用端到端類人智駕,能在不依賴高精地圖的情況下 “全國都能開、全國放心開”。問界還宣稱通過 OTA 升級新增車位到車位智駕功能,車輛可從車位解鎖那一刻起,自主泊出車位、在停車場巡航、過閘機、城區和高速領航,直至自主泊入終點車位,全程無需接管。但實際使用中,面對極端復雜路況或特殊場景時,其智駕系統也會出現判斷失誤、反應不及時等狀況,與宣傳中的 “完美表現” 存在差距。
特斯拉作為智能駕駛領域的先行者,其 FSD(完全自動駕駛)功能在宣傳上也備受關注。特斯拉聲稱 FSD 能實現自動輔助導航駕駛、自動變道、自動泊車等一系列先進功能,仿佛車輛具備了高度自動駕駛能力。在宣傳視頻和部分演示中,車輛在常規道路上的表現確實可圈可點,自動變道、避讓臨停車等操作較為流暢。然而,實際體驗中,特斯拉 FSD 在國內面臨諸多問題。有博主測試時發現,FSD 存在不識別臨時紅綠燈、在一些復雜環島或路口通行不暢等情況,甚至還出現因系統 “違章” 導致博主繳納罰款的案例。即便特斯拉在智能駕駛技術上有一定優勢,但距離其宣傳中的 “完全自動駕駛” 仍有很大距離。
從技術層面剖析,智駕系統的 “感知 - 決策” 閉環瓶頸尚未突破。以小米 SU7 事故為例,事發路段因施工改道,臨時路障成為 “奪命殺手”。小米 SU7 標準版采用的純視覺智駕方案,在夜間環境下對異形路障識別距離不足 200 米,導致應急反應時間大幅縮短。美國國家公路安全管理局報告顯示,72% 的自動駕駛事故發生在系統提示后 2 秒內,此次小米 SU7 事故從系統預警到碰撞僅間隔大約 2 - 3 秒,駕駛員根本來不及做出有效反應。這不僅凸顯了純視覺方案在感知上的局限,也反映出整個智駕行業在應對復雜場景時的技術短板。傳感器在極端環境下易失效,多傳感器融合時數據沖突、時空對齊誤差等問題頻發,使得智駕系統在關鍵時刻 “掉鏈子”。
更令人擔憂的是,車企過度營銷引發的消費者認知偏差,以及由此產生的安全隱患。很多消費者被車企天花亂墜的宣傳所迷惑,將輔助駕駛等同于自動駕駛,在駕駛過程中放松警惕。購車時,車企對智駕功能的邊界說明和操作培訓嚴重缺失,用戶僅憑一份簡單的手冊,難以真正理解智駕的正確使用方式和潛在風險。在這種情況下,一旦遇到智駕系統無法應對的場景,事故便一觸即發。
面對智駕行業的亂象,監管的介入刻不容緩。一方面,要規范智駕功能的營銷推廣。工信部、市場監管總局等相關部門應出臺嚴格細則,明確規定宣傳用語的標準,禁止使用夸大、誤導性詞匯,要求車企必須清晰、準確地向消費者說明智駕功能的真實水平、使用條件和潛在風險。對于違反規定的車企,予以重罰,提高其違規成本。
另一方面,建立健全事故監管機制。完善智能網聯汽車事故即時報告、技術失效追溯和數據閉環管理等制度,確保事故發生后能夠迅速查明原因,對責任主體進行嚴肅問責。同時,加強對車企數據的監管,防止其在事故數據上弄虛作假,打破車企 “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 的局面。
智能駕駛技術本是推動汽車行業進步的重要力量,但在行業吹牛皮不打草稿的現狀下,正逐漸偏離安全的軌道。唯有監管部門及時出手,整治行業浮夸之風,才能讓智駕技術在健康、安全的道路上穩步發展,真正為消費者帶來安全、便捷的出行體驗。
◆ ◆ ◆ ◆ ◆
小米SU7爆燃事故72小時后,雷軍終于發聲,將負責到底!家屬回應希望說到做到
2024華為暴增1579億再次進入8千億,已達歷史第二高,研發1797億,占比超20%!網友調侃:大嘴拙劣營銷,華為營收新高
馬斯克宣布將辭職DOGE草臺班子,質疑美國國會成員財富異常,特斯拉市值一夜爆增2174億元
博世吳永橋大放厥詞:特斯拉一段式端到端算法斷代領先國內智駕方案至少1到2年!網友點評:陳震國內外試駕FSD,分也白扣了?
朱嘯虎吐槽所有的AI應用都是“套殼”,AI應用的壁壘應該都在AI之外!網友點評:不愧是投資砸場王,撤資就背刺項目方!
小米法務重拳出擊!常年侮辱詆毀小米的博主認栽,手寫道歉信:“文字不夠,誠意來湊”
雷總把汽車價格打下來后網友破大防!“求雷總還是恢復原價賣吧,我都買不起,但是降了30萬我朋友些都買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