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現代物流報記者 賈奧勝
在3月29日舉辦的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2025)高層論壇上,來自政府、汽車、能源、交通等多個領域的代表,共話汽車產業未來。其中,新能源車電池問題也再次引發業內關注。
寧德時代CTO高煥指出,盡管新能源行業整體發展勢頭強勁,但從用戶視角來看,行業現狀與消費者期待之間仍存在顯著落差。
(圖源:新華社)
新能源汽車電池問題頻現
當前,國內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已突破3500萬輛。
值得注意的是,我國首批大規模新能源汽車銷售集中在2016~2020年間,按照動力電池平均壽命5至8年計算,預計2025~2027年將迎來首批電池退役高峰。
然而,行業的快速迭代與洗牌,讓不少消費者陷入了電池售后難題的困境。電池快速衰竭、維修困難、更換成本高昂以及保險費用居高不下,甚至遭遇拒保等問題層出不窮。
與此同時,電池安全問題也引發了公眾的廣泛關注和深切擔憂。近年來多起電動車熱失控事故,致使部分公共空間如地下停車場對新能源車實施限制措施,這無疑進一步削弱了公眾對新能源車的信任。
表1:市面常見電池分類
如此種類繁多的動力電池,相關問題已然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
新能源汽車電池問題具體體現在多個方面。首先是電池異常衰減問題嚴重。今年1月,江蘇無錫一位特斯拉Model Y車主反映,新車僅使用3個月,滿電續航就從525公里降至340公里,縮水幅度高達36%。
近日,深圳某品牌車主也稱,一年半內電池衰減達到廠家規定的限值,續航能力大幅下降。湖南一位新能源車主則投訴稱,47度電池僅能充22度電,續航從400公里驟降至140公里。此外,電池壓差與鼓包故障也時有發生。
電池突然故障與安全隱患不容忽視。2024 年 11 月,河南洛陽一位車主的車輛在行駛中突然斷電停在馬路中間,一年內電池故障燈亮起十余次,4S店以車企破產為由拒絕質保。
北京一位新能源車主則表示,其車輛在三年內因電池問題多次失控,包括行駛中驟降速度、充電電量虛標等,更換5次電池模組仍無法徹底解決問題。
(圖源:黑貓投訴)
據黑貓大數據中心聯合黑貓投訴平臺發布的《黑貓投訴2024年度汽車領域投訴數據報告》顯示,2024年黑貓投訴平臺汽車領域投訴量近2萬件,同比增長63.40%。
從車齡分布來看,1年內的準新車投訴占32%,1至3年的車輛占35%,3年以上的車輛占33%,這表明電池問題貫穿了車輛的全生命周期。
法律真空與區域政策割裂
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近年來高速發展,但動力電池回收治理體系卻面臨法律真空與區域割裂的雙重困局。雖然全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已突破3500萬輛,但是,與之相配套的回收治理體系卻未能跟上步伐。
近年來,盡管出臺了一系列相關法規,如《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和《循環經濟促進法》等確立了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EPR),但現行法規對車企破產后責任承接主體等關鍵問題缺乏明確細則。
這導致了一些典型案例中,如威馬汽車破產后,其電池質保服務已無力承擔,使得車主被迫自費維修,累計支出高昂。
現有法規對“正常損耗”與“異常故障”的界定模糊,車企常以“用戶不當使用”為由逃避責任,消費者維權時面臨舉證困難。法院在審理相關案件時也缺乏統一裁判標準,進一步加劇了消費者的維權困境。
區域政策的割裂也加劇了動力電池回收市場的無序狀態。地方政策的差異導致跨區域運營企業面臨高昂的合規成本。例如,深圳對電池更換提供高額補貼,而甘肅則側重新型儲能產業規劃,這種政策導向的分化使得企業難以適應。
同時,部分地區對電池回收企業的管理標準存在沖突,如廣東要求回收企業必須取得危廢經營許可證,而相鄰省份卻允許豁免管理外觀完好電池,這種標準沖突直接催生了非法拆解產業。
隨著首批動力電池退役高峰的臨近,構建“責任明晰、標準統一、技術賦能”的治理體系已成為當務之急。只有打通法律、政策與技術的協同閉環,才能將動力電池這一萬億級“城市礦山”轉化為綠色增長的新動能。
2月21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了《健全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回收利用體系行動方案》,強調全面提升動力電池回收利用能力水平的重要性,凸顯了解決電池問題的緊迫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