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膜覆蓋技術
地膜覆蓋技術:具有保溫、保水、保肥的作用。
地膜覆蓋栽培的最大效應是提高土壤溫度,春季低溫期間采用地膜覆蓋可以提高0-10厘米深的土層溫度1-6℃,最高可達8℃以上,夜間由于外界冷空氣的影響地膜下的土壤溫度只比露地高1-2℃。
農用塑料薄膜覆蓋地表的一種措施。具有減輕雨滴打擊、防止沖刷與結皮形成的作用;可有效減少土壤水分的蒸發,天旱保墑,促進作物對水分的吸收和生長發育,提高土壤水分的利用效率;能使土壤保持適宜的溫度、濕度,使地溫下降慢、持續時間長,利于肥料的腐熟和分解,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的增殖,加速腐殖質轉化成無機鹽的速度加快,有利作物吸收。
地膜覆蓋可以避免因灌溉或雨水沖刷而造成的土壤板結現象,可以減少中耕的勞力,并能使土壤疏松,通透性好。使土壤中的肥、水、氣、熱條件得到協調??煞乐狗祲A現象發生,減輕鹽漬危害。提高土地肥力。既能防止水土流失,又能提髙作物產量的常用措施。
地膜與地表之間在晴天高溫時,經常出現50℃左右的高溫,致使草芽及雜草枯死。
地膜覆蓋后,中午可使植株中、下部葉片多得到12-14%的反射光,增強膜上植物的光合作用。常應用于蔬菜栽培,也相繼用于大田作物、果樹、林業、花卉及經濟作物的生產。
但是地膜覆蓋栽培中相應產生一些不良影響,如多年覆蓋地膜,殘膜清除不凈,造成土壤污染,由于蓋膜后有機質分解快,作物利用率高,肥料補充的少,使土地肥力下降或因覆蓋膜的管理不當也會造成早熟不增產,甚至有減產現象。
在旱沙地、貧瘠土地、重粘質土地上,不宜采用地膜覆蓋栽培。因為旱沙地蓋膜后土壤溫度在中午時易產生高溫,在干旱比較嚴重的情況下反而會造成減產。
在貧瘠土地上,覆蓋膜后不便追肥,播種時施用基肥不足,覆蓋也不能增產。重粘質土地在干旱時坷拉(磚頭子,小土塊)多,整地時難以耙碎,蓋膜后很難與地面貼緊,刮大風時地膜容易吹破,刮跑。因此,采用地膜覆蓋栽培必須掌握一定條件才能達到早熟高產、穩產的目的。
溫室大棚技術
溫室大棚技術:溫室又稱暖房。能透光、保溫(或加溫),用來栽培植物的設施。在不適宜植物生長的季節,能提供溫室生育期和增加產量,多用于低溫季節喜溫蔬菜、花卉、林木等植物栽培或育苗等。溫室的種類多,依不同的屋架材料、采光材料、外形及加溫條件等又可分為很多種類。常見的加溫方式有:煤爐、工廠余熱、夜間蓋草氈、后墻加厚、溫室內種植土層挖低等。
秸稈利用技術
秸稈利用技術:近年來,農作物秸稈成為農村面源污染的新源頭。每年夏收和秋冬之際,總有大量的小麥、玉米等秸稈在田間焚燒,產生了大量濃重的煙霧,不僅成為農村環境保護的瓶頸問題,甚至成為殃及城市環境的罪魁禍首。據有關統計,我國作為農業大國,每年可生成7億多噸秸稈,成為“用處不大”但必須處理掉的“廢棄物”。在此情況下,完全由農民來處理,就出現了大量焚燒的現象。問題的關鍵在于提高農作物秸稈的綜合開發利用及其利用率。
秸稈覆蓋
秸稈覆蓋對春小麥生長自然條件的改善作用:增加地表粗糙度,削減風力,減少土壤侵蝕;保留冬季積雪,減少蒸發,改善土壤水分條件;秸稈覆蓋,提高土壤溫度,減輕春季凍害;抑制土壤鹽堿化發展;秸稈還田,增加土壤肥力。
秸稈覆蓋方式:
(1)直接覆蓋。秸稈直接覆蓋和免耕播種相結合,蓄水、保水和增產效果明顯。
(2)高留茬覆蓋還田。小麥、水稻收割時留高茬20~30厘米,然后用拖拉機犁翻入土中。
(3)帶狀免耕覆蓋。用帶狀免耕播種機在秸稈直立狀態下直接播種。
(4)淺耕覆蓋。用旋耕機或旋播機對秸稈覆蓋地進行淺耕地表處理。
秸稈覆蓋一般影響:
(1)對土壤的影響:秸桿覆蓋可以土壤保水,原因一是通過秸桿可以截留水分,比如露水、雨水、雪水等;二是可以減少土壤水分蒸發。由于減少了土壤水分蒸發,所以秸桿覆蓋還可以抑制土壤鹽堿化;秸桿覆蓋可以土壤保土,原因一是可以減緩風力對土壤表層的侵蝕,二是可以減少水土流失;秸桿分解為土壤提供有機質,提高土壤肥力。
(2)對氣候要素的影響:秸桿覆蓋直接減少了到達土壤表層的光照,起到遮光的作用;在冬季,覆蓋一層秸桿,可以為土壤保溫;春季氣溫迅速回升時,覆蓋秸桿,使得土壤增溫速度變緩;夏季也可以減小土壤的溫差。
(3)對其他生物的影響:秸桿覆蓋在土壤表面,會抑制土壤雜草的生長;秸桿分解腐爛過程當中,也可能會滋生很多蟲害。
秸稈還田
秸稈還田:既可以杜絕焚燒所造成的大氣污染,又可以增肥增產。可以增加土壤有機質,改良土壤結構,使得土壤疏松,孔隙度增加,利于微生物活動和作物根系發育,增產效果明顯。有覆蓋還田、粉碎翻壓還田、堆漚還田、過腹(馬牛羊飼料使用后,產生的糞尿等)還田。
秸稈還可以作為飼料喂養牲畜,或者作為栽培菇類的菌基,也可以用來氣化或者是發電,作為能源。
農業節水灌溉技術
農業節水灌溉技術:包括渠道防滲、噴灌、滴灌、微噴灌、滲灌等。全球公認的最節水的是以色列的滴灌技術。滴灌是利用塑料管道將水通過直徑約10mm毛管上的孔口活滴頭送到作物根部進行局部灌溉。它是干旱缺水地區最有效的節水灌溉技術。水資源利用率高達95%以上。具有優點有節水效果顯著、作物增產幅度大、減少農民灌溉費用、利于機械化生產、避免過度灌溉造成的土壤次生鹽堿化問題。
壓砂技術
壓砂技術:西北地區農民在瓜秧周圍的表土上鋪一些小石塊(或在果園里鋪砂),這就是“壓砂技術”。作用:①保持土壤水分(減少蒸發、利于下滲)②減輕土壤因受到風或流水的侵蝕,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③增大晝夜溫差,利于瓜果糖分積累,以提高瓜果的產量和質量。
保茬技術
保茬技術:秸稈、殘茬覆蓋地表,最大限度地降低水和風對土壤的侵蝕,保護耕地,提高土壤肥力。
套袋技術
套袋技術:套袋可以減少果皮外傷、防止果實被強日照灼傷,使果實保持良好的外觀;套袋能有效地防止低溫的影響;可以防止鳥啄果實和病蟲害(減輕農藥污染),有利于提高農產品產量和品質。
試題鏈接
(2024·重慶沙坪壩·高三模擬)地膜覆蓋是一種現代農業生產技術,進行地膜覆蓋栽培一般都能獲得增產的效果,其效應表現在增溫、保水、提高光的利用效率等幾個方面。圖1和圖2分別為山西運城地區某農業生產過程中的兩種地膜覆蓋形式。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1.圖1中,夏季在果樹下鋪設銀色地膜的主要是為了( )
A.反射太陽輻射,增加光效
B.吸收太陽輻射,減少光照
C.減少地面輻射,保持地溫
D.增強大氣逆輻射,提高氣溫
2.圖2中,在春播時進行地膜覆蓋可有效地緩解土壤旱情,保障農作物正常發芽生長。其主要原理是( )
A.增加該地降水量
B.減少地表徑流量
C.減少土壤水蒸發
D.減少土壤水下滲
3.運城地區為預防災情發生,需要實時監測農田狀況及農作物長勢,可采用( )
A.遙感技術
B.地理信息系統
C.北斗衛星導航系統
D.全球衛星導航系統
【答案】1.A 2.C 3.A
【解析】1.農夏季在蘋果樹下覆蓋銀色地膜,其主要作用是反射太陽輻射,增加底部的光照,提高光照效率, A 正確。銀色地膜反射率高,對太陽輻射吸收少,B錯誤;夏季溫度高,不需要采取措施保持地溫和提高氣溫,CD錯誤;故選A。
2.在春播時進行地膜覆蓋可有效地緩解土壤旱情,說明覆蓋地膜可以保持土壤水分。地膜不會增加降水量,A錯誤;地膜不透水,地表水下滲少,地表徑流增加,B錯誤;地膜覆蓋可以減少土壤中水分的蒸發,保持土壤墑情,緩解土壤旱情,C正確;地膜覆蓋在地表,不影響土壤水下滲,D錯誤;故選C。
3.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能實時監測農田狀況及農作物長勢的是遙感技術,A正確;地理信息系統是分析處理數據的,不能實時監測,B錯誤;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和全球衛星導航系統都是用于定位的,CD錯誤;故選A。
【點睛】①提高土壤溫度——有效積溫增加,生長期相對延長,提高產量(不同顏色增溫效果不同,無色地膜增溫效果最好,銀灰色基本不增溫);②保持土壤水分(保墑),減少對水資源的浪費;③維持土壤結構(地膜覆蓋表面,保護表土,可以減輕風,水的侵蝕);④保持土壤疏松(地膜覆蓋會減少雨水拍擊,防止土壤板結);⑤改善光照條件(地膜以及膜下水珠反射陽光)。
(2024·浙江·高三聯考)2023年2月7日,義烏市佛堂蔬菜產業園一片繁忙。為保障春耕用苗安全,佛堂蔬菜產業園采用智慧農業種植技術和現代農業標準化管理手段開展工廠化育苗。春季育苗涵蓋大白菜、辣椒、茄子、番茄等9類蔬菜苗,可提供33.65萬株蔬菜苗種植。完成下面小題。
4.利用溫室大棚育苗所改造的自然條件主要是( )
A.光照
B.熱量
C.土壤
D.水分
5.關于蔬菜“工廠化”育苗的說法正確的是( )
①縮短了苗齡,提高了幼苗質量②病蟲害增多③提高了育苗效率④育苗成本上升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6.相對于傳統的在地面栽培方式,圖中立體栽培蔬菜的優勢有哪些( )
①減少地溫的影響②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③采光條件更好④提高了勞動的效率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4.B 5.C 6.D
【解析】4.溫室大棚是運用了大氣的保溫作用原理,一方面吸收太陽的短波輻射,另一方面阻擋地面的長波輻射散失,使得大棚內的溫度升高,因此改造的農業區位因素為熱量,故B正確;溫室大棚對改造光照、土壤、水分條件影響較小,A、C、D錯誤,故選B。
5.蔬菜“工廠化”育苗采用了智慧農業種植技術和現代農業標準化管理手段開展工廠化育苗,利用溫室大棚改善熱量條件等,可以縮短苗齡,提高幼苗質量,①正確;“工廠化”育苗產量大,提高了育苗效率,③正確;“工廠化”育苗技術水平高,病蟲害會減少,②錯誤;“工廠化”育苗提高了育苗效率,減少了土地的占用,降低了育苗成本,④錯誤;綜上所述,C.①③正確,A、B、D錯誤,故選C。
6.讀圖可知,相對傳統地面栽培方式,立體蔬菜沒有種植在地面,減少了地溫的影響,①正確;②讀圖可知,立體栽培蔬菜有進行多層栽植,提高了土地利用率,②正確;多層立體栽植蔬菜產量大,提高了勞動效率,④正確;多層立體栽植蔬菜不利于下層植物采光,③錯誤;綜上所述,①②④正確,故選D。
【點睛】蔬菜工廠采用垂直多層立體栽植蔬菜,可以減少占用土地,帶動農業向高效、集約化方向發展。
(2024·河南漯河·高三模擬)赤松茸富含多種人體必需的氨基酸、維生素,是一種經濟價值較高的食用菌。河南省臨潁縣陳莊鄉賈太石村通過“黨支部+合作社+企業+基地+農戶”模式,發展村集體經濟。其建設的智能食用菌種植大棚,采用了5G技術和物聯網技術,可以對溫度、濕度、通風等進行精準調控。種植赤松茸的原材料是秸稈和雞糞,生產完赤松茸后,部分廢料還可以變廢為寶。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7.該村種植赤松茸使用的秸稈主要來自( )
A.春小麥
B.冬小麥
C.水稻
D.棉花
8.與傳統種植方式相比,工廠化模式下種植的赤松茸( )
A.質量不穩定
B.單位產量的自給
C.生產受季節影響小
D.生產投資少
9.該公司廢棄物再利用方式合理的是( )
A.用菌渣生產肥料
B.焚燒秸稈發電
C.用廢水灌溉農田
D.用秸稈生產飼料
【答案】7.B 8.C 9.A
【解析】7.根據所學知識,河南省大部分地區位于暖溫帶,主要種植冬小麥,冬小麥秸稈豐富,因此B項正確;春小麥主要分布于我國的中溫帶和寒溫帶地區,如內蒙古高原、東北平原等,因此A項錯誤;水稻主要分布于我國南方地區,因此C項錯誤;河南也種棉花,但與小麥秸稈相比,棉花秸稈硬度和緊實度都比較大,難以腐蝕,不適合用來種植赤松茸,因此D項錯誤。故選B。
8.由材料可知,工廠化模式下菌菇房內的智能調控系統可以對溫度、濕度、通風等進行精準調控,保證了赤松茸的質量,使其生產受季節影響小,可全年生產,單位產量高,因此C項正確,A、B錯誤;該模式使用的生產設備多,投資大,故D項錯誤。故選C。
9.由材料可知,菌渣含有豐富的有機物,該公司全年產生的菌渣量大,可用來生產有機肥料,故A項正確;廢水可能含有有害物質,直接用來灌溉農田,易造成土壤污染,因此C項錯誤;用種植完赤松茸的秸稈發電、生產飼料的效益低,因此B、D錯誤。故選A。
【點睛】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措施主要有: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控制農村人口增長,提高人口素質;加大農業科技投入,加快農業技術的應用和推廣;發展節水農業、生態農業;農業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相結合;延長產業鏈,增加農產品的附加值,增加農民的收入;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改善農業生態環境,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2024·浙江杭州·高三學軍中學模擬)東北黑土區近年來因融雪侵蝕黑土而退化嚴重,有機質明顯下降。融雪期表層解凍土壤是觸雪侵蝕發生的物質條件。左圖為2019年3月16日~21日東北地區某小流域融雪徑流量與泥沙合量的變化過程。采取“橫坡壟作+橫溝秸稈覆蓋”的農耕方式(右圖),可有效減輕黑土退化。讀圖完成下面小題。
10.該流域前期(3月16日一17日)徑流量大,后期(3月20日~21日)泥沙含量大的成因是( )
①前期晝夜溫差大②后期積雪性水少③前期土壤解凍少④后期土壤凍結淺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1.采取“橫坡整作+壟溝桔稈覆蓋”耕作方式的主要目的是( )
A.減少減緩坡面徑流
B.增大枯枝落葉含量
C.提高作物種植密度
D.保特土壤良好墑情
【答案】10.B 11.A
【解析】10.從材料中可以看到,東北黑土區近年來是因積雪侵蝕黑土而退化嚴重,材料中說明融雪期表層解凍土壤是融雪侵性發生的物質條件。從數據中可以看到3月17日雖然徑流量達到了最大,但泥沙含量卻相對較少,這主要是大量積雪還未完全融化,土壤仍處于封凍中,被侵蝕的有限,后期隨著積雪大量的融化,一方面積雪融水逐漸減少,流量有限,另一方面土壤逐漸解凍,侵蝕開始較為明顯,受侵蝕作用影響大量土壤被搬運,形成含沙量較大的現象,②③正確,④錯誤;河流含沙量變化與前期的晝夜溫差關系并不大,排除①。故選B。
11.“橫坡整作+壟溝桔稈覆蓋”的耕作方式,可以攔截一部分的地表徑流,增加下滲量,減緩地表徑流對土壤的沖刷力度,減輕黑土退化,A正確;該種植方式并不能增大枯枝落葉含量及提高作物種植密度,BC錯誤;保特土壤良好墑情,并非其主要目的,D錯誤。故選A。
【點睛】橫坡作 +壟溝秸稈覆蓋的耕作方式,可以攔截一部分的地表徑流,增加下滲量,減緩地表徑流對土壤的沖刷力度,降低坡度,阻擋水流,可以減輕水流速度,減輕沖刷,且攔截黑士中的有機物質,減少流失,秸稈還田,通過腐殖過后,可以增加土壤的有機物質,增加土壤的肥力。
(2024·廣東佛山·高三統考)黑土地是具有黑色或者暗黑色腐殖質表土層,性狀好、肥力高的耕地;主要分布在溫帶濕潤、半濕潤地區,以草原植被為主。下圖為黑龍江省海倫(47°N,127°E)和吉林省梨樹(43°N,124°E)兩地的秸稈還田模式。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12.從世界來看,典型的黑土地分布地區是( )
A.中國西南地區、南美潘帕斯草原
B.中國東北地區、俄羅斯南部地區
C.美國大平原、澳大利亞西部地區
D.東非高原、歐洲西部地區
13.海倫和梨樹兩地適合采用的秸稈還田模式及原因,匹配正確的是( )
A.海倫—粉碎深埋:冬季多大風
B.梨樹—秸稈覆蓋:冬春季多雪
C.海倫—粉碎深埋:土壤溫度低
D.梨樹—秸稈覆蓋:春夏多降水
14.減少化肥、除草劑等使用,增施有機肥,有利于黑土地( )
①減少水分損失,增加土壤濕度 ②減少污染物質,保持土壤健康③提高腐殖質含量,改善土壤結構④增加礦質元素含量,減少病蟲害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12.B 13.C 14.B
【解析】12.題干給出了黑土地的定義和緯度分布特征,黑土地主要分布在溫帶濕潤、半濕潤地區,以草原植被為主。黑土的形成與氣候及地質條件密不可分,它的成土條件是夏季氣候溫和濕潤、冬季氣候嚴寒干燥,且地面排水不暢形成上層滯水。因此黑土僅能形成于四季分明且溫差較大的溫帶地區,世界三大黑土區均分布在北半球北緯45度線周圍的第聶伯河、密西西比河、黑龍江流域,而這正位于北半球的寒溫帶地區,B正確;ACD錯誤。故選B。
13.海倫緯度高,冬季多積雪,有季節性凍土層。如果在地表覆蓋秸稈,有保溫效應,春季天氣回暖時更不利于秸稈分解。梨樹緯度低,冬春多大風,風沙侵蝕比較嚴重;地表覆蓋秸稈,可以減少風蝕,綜上所述,C正確;ABD錯誤。故選C。
14.化肥施用過多,會導致土壤板結、通氣性差。除草劑施用后可能在農田中有殘留,使得土壤中有毒物質增加。有機肥可以改善土壤結構,增加土壤中的團粒物質,但肥效低、見效慢。綜合考慮各個因素,②③正確;①④錯誤。B正確;ACD錯誤。故選B。
【點睛】秸稈還田,是利用秸稈而進行還田的措施,為世界上普遍重視的一項培肥地力的增產措施,在杜絕了秸稈焚燒所造成的大氣污染的同時還有增肥增產作用。秸稈還田能增加土壤有機質,改良土壤結構,使土壤疏松,孔隙度增加,容量減輕,促進微生物活力和作物根系的發育。秸稈還田增肥增產作用顯著,一般可增產5%~10%,但若方法不當,也會導致土壤病菌增加,作物病害加重及缺苗(僵苗)等不良現象。因此采取合理的秸稈還田措施,才能起到良好的還田效果。
(2024·江蘇徐州·高三模擬)滴灌是指利用塑料管道將水通過直徑約10mm毛管上的孔口或滴頭送到作物根部進行局部灌溉,它是目前現代農田最有效的節水灌溉技術之一,在世界各地得到大力推廣。下圖是“我國某地滴灌技術及施肥系統示意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15.圖中針式滴頭的主要作用是( )
A.提高植物根系的吸收率
B.有效控制滴水量
C.減少土壤中水分的蒸發
D.阻止污染物滲入土壤
16.滴灌技術的優點包括( )
①調節田間氣候②減少病蟲害的發生③增加地下水水量④減少無效蒸發⑤適宜全年灌溉⑥保持土壤結構
A.①④⑤
B.②③④
C.②④⑥
D.④⑤⑥
17.目前,影響滴灌技術在我國西北地區推廣的主要限制因素是( )
A.勞動力不足
B.農業科技落后
C.水資源不足
D.經濟成本較高
【答案】15.B 16.D 17.D
【解析】15.針式滴頭的直徑約10mm,可以有效控制滴水量,B正確;將水通過針式滴頭送到作物根部,才能提高植物根系的吸收率,減少土壤水分的蒸發,A、C錯誤;針式滴頭不能阻止污染物注入土壤,D錯誤。故選B。
16.采用滴灌技術,土壤濕度不高,可以減少無效蒸發,但不能調節田間氣候,④正確,①錯誤;如果只是滴水,不添加農藥,不會減少病蟲害的發生,②錯誤;滴灌技術能控制地下水位,不會增加地下水水量,③錯誤;滴灌技術適宜全年灌溉,⑤正確;滴灌技術不會破壞土壤結構,⑥正確。綜上所述,①②③錯誤,④⑤⑥正確,故選D。
17.我國西北地區經濟落后,農民收入低,而滴灌設備經濟成本較高,農民的購買力不足,這是影響滴灌技術在我國西北地區推廣的主要限制因素,D正確;滴灌技術與勞動力的數量無關,A錯誤;中國已經掌握滴灌技術,但卻在西北地區難以推廣,B錯誤;水資源不足,會促進滴灌技術的推廣,C錯誤。故選D。
【點睛】滴灌技術能節約用水,提高水資源利用率,減輕土壤鹽堿化和土地荒漠化,緩解水資源短缺。
(2024·湖南郴州·高三聯考)云南蒙自市是我國主要的葡萄種植基地之一。近年來該市種植的早熟葡萄品種第一茬在每年5、6月份上市,而通過蓋棚、摘心、促花等措施改變了露天葡萄一年一收的現狀,實現了第二茬上市,上市時間在11月份到次年1月份。第二茬葡萄產量比第一茬略低,但甜度較高,經濟效益是第一茬的3倍左右。進入11月份,該地的葡萄主要依托電商平臺銷售,快遞企業采用真空充氣袋包裝后運往全國各地。下圖示意蒙自市所在位置。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18.蒙自市能夠實現葡萄一年雙收的原因有( )
①熱量條件好,生長期長②市場需求量大③通過蓋棚提高溫度,延長生長期④采用先進農業技術保證了第二茬葡萄的成熟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9.與第一茬葡萄相比,蒙自市第二茬葡萄甜度高的氣候條件是( )
A.地處高原,晝夜溫差大
B.冬季降水少,晴天多,光照條件好
C.氣溫較高,糖分積累多
D.灌溉水源充足
20.蒙自市第二茬葡萄依托電商平臺銷往蘭州時采用真空充氣袋包裝,主要是因為( )
①保鮮效果好②節約運輸成本③減少運輸過程中的磨損④縮短運輸時間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答案】18.D 19.B 20.C
【分析】18.云南蒙自市地處回歸線附近,緯度較低,熱量較充足,生長期長,①正確;材料中提到,通過蓋棚、摘心、促花等措施實現了第二茬上市,可推測過蓋棚提高溫度,延長生長期,采用先進農業技術保證了第二茬葡萄的成熟,③④正確;市場需求量大,能促進葡萄銷售,而蒙自市能實現一年雙收主要是生產條件改善,②錯誤。故選D。
19.甜度高說明糖分的積累多,該地第二茬葡萄生長期間,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利于糖分積累,B正確;第一茬葡萄也地處高原,晝夜溫差大,故地處高原,晝夜溫差大,不是第二茬葡萄甜度高的獨特原因,且地處高原是地形因素,A錯誤;第二茬葡萄生長期間氣溫更低,氣溫高不利于糖分積累,C錯誤;灌溉水源充足不是氣候條件,D錯誤。故選B。
20.真空充氣袋包裝,保鮮效果好,增加運輸成本,①正確、②錯誤;真空充氣袋包裝,能減少運輸過程中的磨損,③正確;真空充氣袋包裝,不能縮短運輸時間,④錯誤。故選C。
【點睛】市場需求決定了農業生產的類型和規模,云南蒙自葡萄品質高,市場需求量大,促使其不斷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最終實現了一年雙收,增加了經濟效益。
21.(2024·山東濰坊·高三期中)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問題。
寧夏中衛市位于我國西北地區,年雨量不足200mm,而蒸發量可達200mm,人們常使用壓砂這一節水保墑的旱作農業種植技術,在山麓斜坡上鋪墊10-15厘米厚的片狀砂礫進行西瓜栽培。硒砂瓜個大、瓤紅、汁甜,被稱為是石頭縫里“蹦”出的硒砂瓜。然而2021年6月,中衛市政府舉辦了壓砂地退耕生態修復的相關推進會,提出“堅決有序退出壓砂地種植,依法保護修復生態環境,促進生態綠色持續發展”。這意味著,當地種植的近70萬畝硒砂瓜將迎來一次大規模的轉型。
(1)從外力作用角度闡釋山麓斜坡砂礫地貌的形成過程。
(2)中衛市使用壓砂技術改造了農業生產條件,分析該技術對當地硒砂瓜生長產生的有利影響。
(3)結合當地自然環境,分析過度擴大硒砂瓜的種植面積對區域地理環境的影響。
(4)從可持續發展角度,為中衛市硒砂瓜地轉型提出合理建議。
【答案】
(1)外力作用形成,該地區氣候干旱,風化顯著,經過外力(山洪、風力)的搬運作用,山麓地帶砂礫大量堆積。
(2)氣候干旱,在地表鋪設砂石,可以增加下滲,減少地表徑流;可以減小土壤水分蒸發,保持土壤水分,有利于瓜果的種植和生長;保持土壤肥力;砂石可以增大晝夜溫差,利于瓜果的糖分積累。
(3)不合理灌溉導致土壤鹽堿化、土地退化、肥力下降;廣泛使用殺蟲劑導致土壤、農作物污染;大量使用化肥使土壤板結;加重水資源短缺;生物多樣性減少等。
(4)休耕,恢復當地原生植被,修復生態環境;退耕還草,發展畜牧業;輪換歇茬,歇茬可補充因多年連續種植而減少的水分;重施生物有機肥培肥砂地;推廣種植可替代品種,比如適當發展枸杞種植。
【分析】本題以材料為背景,涉及農業區位條件的改變和區域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考查學生提取信息能力和地理實踐力、綜合思維能力。
(1)該地山麓斜坡堆積大量砂礫,說明是外力作用搬運至山前形成。根據經緯度和省區輪廓得知該地位于我國干旱半干旱地區,深居內陸,當地巖石以風化作用為主,風化的產物,受重力作用或被外力搬運至山前堆積。
(2)由于當地氣候干旱,水資源缺乏,壓砂技術能減少水分蒸發,保持土壤水分,有利于瓜果的種植和生長;還能避免土壤風力侵蝕,防止土壤流失,保持土壤肥力。同時,壓砂技術能減小地表比熱容,增加氣溫日較差,利于農作物糖分積累;砂礫中含有硒元素,利于硒砂瓜成長;可以增加下滲,減少地表徑流。
(3)長期大規模壓砂種植,需要大量的砂石,很多農民大肆墾殖、采挖砂石,破壞了山區地貌和地表植被;長期使用砂地,老砂地礦物養分來源減少,土境吧力下降,很多農民都傾向于在新砂地上投放更多的瓜苗,進一步加劇了新砂地的土壤老化進程;西瓜種植需要大量用水,導致當地水資源緊張,地下水位下降,過度灌溉導致土地鹽堿化加劇;廣泛使用殺蟲劑導致土壤、農作物污染;大量使用化肥使土壤板結。
(4)針對土地沙化嚴重地區,應采用休耕的方式,恢復當地的原生植被,恢復原有的生態環境;對一些土地情況較好的地區,要轉變農業生產方式,如退耕還草,發展畜牧業。如種植耐早作物,發展節水農業,促進生態環境的恢復,也能獲得經濟效益,解決部分農民就業問題;重施生物有機肥培肥砂地;推廣種植可替代品種,比如適當發展枸杞種植。
22.(2024·廣東深圳·高三期中)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陜西洛川位于黃土高原,曾經生態破壞嚴重,如今萬木蔥蘢。目前洛川紅富士蘋果大量外銷,并注冊為“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
材料二:洛川當地農民在果樹栽培中大量使用果實套袋技術。果袋一般采用雙層,內袋為透明膜袋,外袋為紙袋。套袋前先進行“疏花疏果”(疏除多余花果),九月中旬摘除果袋。如圖為蘋果套袋景觀圖。
(1)說出發展蘋果種植業對該區域自然環境的影響。
(2)簡述洛川蘋果品質優良的有利條件。
(3)簡述蘋果套袋栽培技術較不套袋栽培技術的優點。
(4)為促進洛川蘋果產業的可持續發展,請你為其提出合理建議。
【答案】
(1)防風固沙、保持水土,加強下滲;增加土壤肥力。
(2)黃土高原海拔高,距海較遠,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冬季氣溫低。
(3)套袋促使果實大小均一;套袋后隔離外界病菌和害蟲;套袋后果實不直接接觸農藥;套袋避免灰塵,使果面光潔美觀,保持果實的新鮮度。
(4)加大科技投入,推廣蘋果良種栽培技術,便于蘋果外銷,規范行業標準。
【分析】該題以陜西洛川蘋果生產為背景材料,涉及到區域農業發展的條件、生態意義、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措施等知識,主要考查學生調動知識、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詳解】
(1)陜西洛川位于黃土高原,地處季風氣候與大陸性氣候的交界處,既有風力侵蝕,也有水土流失,蘋果樹屬于經濟林木,除了經濟價值外,發展蘋果種植,還可防風固沙、保持水土,增加下滲,減少地表徑流;調節局部小氣候,增加生物多樣性等。
(2)洛川產區地處黃土高原,海拔高,有利于營養物質的合成,氣候大陸性強,多晴天,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有利于糖分的積累;冬季氣溫低,病蟲害少。
(3)套袋能預防病蟲害,使果實避免有害灰塵污染和減少農藥殘留,阻隔了害蟲入侵的機會;由于套袋后減少了噴藥次數,可以有效地降低果實中的農藥殘留量,減少果實病害和爛果損失,也可防鳥類和冰雹為害以及枝葉磨損果面,使果面濃紅鮮艷,大大提高果品商品價值,使果面光潔美觀,提高外觀品質,套袋果實價格高,經濟效益好。
(4)為促進洛川蘋果產業的可持續發展,當地政府在技術上加大科技投入,培育優良品種;交通上完善交通網,提高果品的運輸效率;以及做好監督工作,維護品牌,規范行業標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