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11月28日,中國人民解放軍首任總后勤部部長楊立三逝世。12月7日上午,國防部為其召開追悼會。令人驚訝的是,周恩來總理親自到場做主祭人并作長篇講話,之后還在前面執紼引棺送靈。此外,彭德懷、賀龍、陳毅、聶榮臻、葉劍英等人都到場。在那將星閃耀的時代,為何楊立三能得到如此殊榮?只因他們有過一段真正生死與共的患難歲月——長征,并且楊立三還救過周總理的命。
那是在艱苦卓絕的二萬五千里長征中,惡劣的戰斗及自然環境,加上缺醫少藥,使紅軍減員非常嚴重。當時,周恩來一直是最高軍事指揮者之一,擔負了中革軍委極其繁重的工作,參與制定重大的戰略決策,親自起草作戰文電,他的作用對紅軍來說無可替代。
1935年8月,周恩來不幸得了傷寒,病得很嚴重,但他仍堅持指揮作戰和工作。而那時紅軍正準備離開毛兒蓋準備過草地。由于連續高燒、五六天沒吃東西,周恩來的身體極度虛弱,不要說過草地,就是在平地上行走也十分困難。
面對這種情況,毛澤東非常著急,一再囑咐彭德懷:“周副主席不能再騎馬了,要組織力量抬著他順利過草地,不能有半點閃失?!迸砝峡偖敿唇M織擔架隊抬周恩來同志走出草地。當時的擔架隊是從運送迫擊炮的戰士中抽出的,彭德懷說:“把帶不走的迫擊炮埋掉,寧可損失一百門大炮,也要把周恩來抬出去?!?/p>
時任兵站部部長兼政委楊立三立即組織人員,并堅持要參加擔架隊。于是他和肖勁光、陳賡等人抬著周恩來,向著荒無人煙的大草地進發。茫茫草地,一望無際,到處是水草沼澤泥潭,根本沒有路。人和馬必須踏著草甸走,從一個草甸跨到另一個草甸跳躍前進。抬著擔架在草地上行軍極端困難,腳底下要時時留意一個個泥潭,稍不小心踩進去就很難拔出來
草地天氣變化無常,時而狂風四起、大雨滂沱,時而漫天飛雪、冰雹驟降。經過長途跋涉,紅軍戰士缺衣少食,凍餓交加,體質都非常虛弱。周恩來不忍心看到同志們雙肩磨破、步履艱難地抬著自己,多次要掙扎著爬下擔架自己走,又一次次被戰友們按倒在擔架上。就這樣,大伙頂風冒雨,深一腳、淺一腳,抬了6天6夜,硬是把周恩來抬出了茫茫草地。
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楊立三這位參加秋收起義的老革命,雖然沒有太多正面指揮戰斗的經歷,聲名不顯,但他長期負責我軍后勤戰線,曾任紅軍總醫院院長、兵站部部長兼政委,為我軍的后勤工作做出突出貢獻,也為我軍的不斷發展壯大,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其出色的工作能力,也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認可。1939年,在前線作戰的朱德、彭德懷打電報給毛澤東,極力要求楊立三到前線八路軍總部主持后勤工作,也正是出于對他出色后勤組織能力的認可。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楊立三歷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任總后勤部部長、中央人民政府食品工業部部長、全國財經委員會委員、中國人民解放軍財務部部長等職。他在新的崗位上廢寢忘食,積勞成疾。1954年秋,因患腦癌實在無法堅持工作,才服從組織決定去莫斯科治療,不久后就病逝于克里姆林宮醫院,終年54歲。
1954年12月5日和6日,國防部為楊立三舉行了隆重的吊唁活動。12月7日上午開追悼會。周恩來總理擔任主祭人作了長篇講話,并堅持親自在前面執紼引棺送靈。當時,走在右邊最前頭執紼的是周恩來,隨后是彭真、陳叔通副委員長及吳玉章、徐特立等同志。而在左邊最前頭執紼的是彭德懷,隨后是賀龍、陳毅、聶榮臻、葉劍英等將帥。
曾經,你舍命抬我出草地;如今,我為你抬棺送行。
如今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們,很難體會他們生死與共、袍澤情深的戰友情。正是那種生死攸關時刻的扶持,那種真誠無私的幫助,使他們結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誼,也讓周恩來終生難以忘懷。周總理為楊立三抬棺送葬的故事,譜寫了一首共和國將帥生死情的感人新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