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開始改變世界”。
“未來的競爭,不再是企業之間的競爭,而是生態系統之間的競爭。”詹姆斯·F·摩爾在上世紀末寫下《競爭的終結》時,一定不會想到基于全球化浪潮作出的判斷,在生成式AI深度介入商業世界的 今天,再次得到印證。
智能技術的涌現,已經從澎湃的海嘯轉向洶涌的暗流,屬于未來的商業范式也已經生成。在剛舉辦的2025磁力大會里,快手給出了一個“AI如何重塑商業經營格局”的思考。
自2023年起快手全面啟動AI戰略以來,其AI落地步調已經不慢。而這一次,在這場主題為“生成新商業”的大會里,是其正推動生成式AI在商業化領域完成從工具到系統、從單點賦能到整體重構的實踐。
AI落地:從工具賦能到商業重塑
“AI開始改變世界”。
生成式AI、大語言模型等技術的突破,使得AI應用從研究走向了應用,迎來了爆發式增長。然而,AI應用的大規模落地,并不意味著人人都完成了原生性的演進。隨波逐流式的跟進,解決不了對于未知的焦慮。從這次磁力大會釋放的信息看,快手對AI的布局,早已不再局限于某個單點突破,而是已經走向了對商業全鏈路的整體重塑。
快手高級副總裁、電商事業部負責人兼商業化事業部負責人王劍偉
快手高級副總裁、電商事業部負責人兼商業化事業部負責人王劍偉分享,基于平臺繁榮的內容生態和商業生態、AI能力的全面布局,快手能夠在AIGC內容生產、投放Agent、營銷推薦大模型、出價推理大模型等方面對商業營銷領域進行全面重塑。
整體來看,快手在AI生態方面的布局,可以從技術支撐、產品應用和商業價值三個維度拆解。
技術支撐方面,在行業普遍聚焦單一通用大模型的競爭中,快手選擇了一條差異化的技術路徑——圍繞商業要素構建垂直領域模型集群。
快意(語言)、可圖(圖像)、可靈(視頻)三大生成模型與營銷推薦、出價推理等決策模型的組合,本質上是在重構“內容生產-需求洞察-交易決策”的商業閉環。近期快手磁力開創等產品中接入DeepSeek,也是通過引入外部認知智能強化決策鏈路,而非技術補位。
這種多模態模型協同產生的跨域增強,正在突破傳統推薦系統的信息繭房。結合“思維鏈決策學習”等技術,快手的營銷大模型可以像人類一樣拆解復雜問題:從解析用戶觀看露營視頻的行為,到推理其可能需要的戶外電源、折疊桌椅等衍生需求;從識別商品材質、價格帶特征,到預測“下一個購買者是誰”——真正達成某種意義上的“生成式匹配”。
而從AI產品應用出發,快手已經具備完整的產品解決方案矩陣、形成與商業場景深度咬合的齒輪。
從最新財報數據看,2024年Q4快手AIGC短視頻營銷素材和虛擬數字人直播解決方案的日均消耗突破3000萬。前者,AIGC技術將創意生產工業化,實現了內容質效的標準化控制;后者,把用戶互動、產品介紹量化為數據要素,實現7x24小時的專屬化服務。AIGC內容生產產品的出現,擺脫了傳統內容制作依賴人工創意,直播需要真人出鏡,成本高且標準化程度低等痛點、也降低了商家經營的門檻。
而在營銷投放端,快手的AI投放Agent已經不是被動使用的工具,而是成為決策主體。全自動投放系統(UAX)把本該需要復雜經驗、綜合處理能力的決策壓縮為可標準化的流程,實現“素材理解-冷啟動-穩投-破圈”全流程自動化,讓投放冷啟動成功率提升25%。聚焦電商經營的快手全站推廣產品已經升級到4.0版本,數據顯示,全站推廣Agent為投放商家撬動了60%以上的自然GMV增長。
從商業價值考量,快手讓平臺商業化路徑有了根本變化。一方面,“生成式匹配”的出現,一改傳統營銷投放A/B Test的試錯邏輯,轉向模擬推演。通過構建用戶-商品-場景的數字化孿生體,讓廣告投放不再是概率游戲,而是基于虛擬市場仿真的精確推演。
另一方面,平臺商業化生態的運行規則,已經由平臺主權下的流量分配,轉向機器決策下的實時調配。這標志著,商業經營的底層游戲規則,在單純人與人之間的博弈間,加入了人工智能的新角色。
場景穿透:AI激發增量釋放
技術的社會化應用,必須通過具體場景實現價值轉化,而聚焦到某一商業個體,則是需要將技術嵌入生態系統的“互補資產”,從而實現從技術到商業化鏈路再到整體商業系統的重構。
而快手接下來面臨的問題,就在于通過技術支撐、產品落地與價值設計,實現商業經營鏈路的全面重塑后,如何將其嵌入到復雜的商業生態系統。
快手的解題思路,有跡可循。
快手商業生態變化的一個標志性節點,就是直播電商的興起,隨后與之匹配的電商營銷生態,也逐漸成熟。無論貨架式電商還是直播電商,人找貨還是貨找人,電商營銷的核心還是聚焦在如何精準的匹配需求,更有效率地分配流量。
現在AI的應用,讓快手電商經營更進了一步。磁力大會上,快手公布嘗試在電商營銷引入DeepSeek智能化應用,用技術將用戶行為數據轉化為可解釋的消費意圖圖譜,使需求預測從統計學相關邁入因果推理階段。
貨,不只是一個投放計劃中冰冷的賬戶、計劃、素材ID,而是能被AI理解的具體信息。比如一件毛衣的視頻素材,會提煉產品場景、音頻內容、產品優勢等具體內容,最終給出價格親民、適合秋冬休閑場景等總結。
人,在傳統時代被人為用付費能力、品類偏好、年齡性別等標簽劃分的用戶群體,會回歸更有真實人性的理解方式,以用戶身份、價格偏好綜合性考量。比如一位已經消費過餐盤的消費者,傳統追投會更聚焦在同類目商品,而AI會給出更符合預測需要的筷子、洗潔精等強相關商品。
磁力大會現場也公布了兩組數據,證明快手電商在供需雙側的底盤都有增長,增量被不斷釋放。2024年快手月動銷商家數同比增長25%,中小商家GMV同比增長156%,電商月活躍買家數達到1.43億。不僅如此,泛貨架場數據也非常亮眼,2024年快手電商泛貨架場交易額同比增長61.3%、日均買家數增長65.7%、日均商家數增長119%。
除了電商這樣的成熟業務,以短劇、小游戲、小說為代表的內容消費業務也正在成為快手商業生態新的增長極。與實體商品相比,內容商品的創作本身即經營動作,廣告即內容本身。基于此前在短劇行業的成功探索,快手已經跑通了以Native原生鏈路為基礎的內容行業變現路徑,2024年Q4,快手內容消費行業增長迅猛,其中短劇的商業化消耗同比增長超300%。截至目前,短劇的單日消耗峰值已突破3000萬,小游戲的日消耗峰值突破1200萬。而在大模型技術加持下,邊際成本幾乎為0的內容商品,或許能夠完美承接在IAA、IAP以及更多元的變現模式探索,找到用戶接受度和品牌方成本的利益最優解。
此外,在品牌營銷方面,眾多品牌借助快手地緣文化、群眾體育、短劇等特色內容實現營銷躍遷,可靈AI也開始加速應用到快手商業化品牌營銷領域。回到快手近幾年頗為亮眼的本地生活領域,快手的商業私信通過AI實現“關系鏈重塑”,基于DeepSeek大模型的智能客服π具備即時互動、深度轉化私信能力,使得本地線索行業商業意圖用戶增長超過10%、線索大盤轉化成本降低11%。
可以看到的是,AI在快手的落地并不是為AI而AI,而是具備高耦合度的有序嵌入。提效工具也好,大模型框架也罷,都在為平臺商業經營助力。快手試水的結果同樣證明了這步棋的正確,就快手最新財報數據顯示,其商業化業績達724億,單季度破200億。
AI之爭:生態致勝
快手的真正護城河,不在于某項技術的領先,而在于構建了一個“技術驅動商業進化,商業反哺技術迭代”的雙螺旋結構。技術和制度在互動中共同進化,最終形成生態系統級的競爭優勢。
這一點,建立在快手日均4億用戶內容生態上,也建立在頭部品牌到中小商家、從實物電商到虛擬內容的多元商業生態上。這種包容性與多樣性為快手的AI落地提供了一個“數據-算法-商業”的增強回路,并且能夠持續動態進化,形成“商家增長-數據反饋-產品升級-商家再增長”的飛輪。
歸根結底,快手的AI戰略,并非單純的技術競賽,而是一場生態競爭。AI技術本身是工具,而如何將其融入商業生態,使各個環節相互協同,才是決定勝負的關鍵。快手的商業生態不僅包括創作者和商家,還涵蓋供應鏈、廣告主、服務商等多個角色。通過AI技術的引入,這些角色之間的連接更加高效,形成了一個相互賦能、持續優化的商業系統。
更重要的是,快手正在探索AI如何幫助品牌商構建長期價值,而非短期增長。快手的AI營銷工具,不只是幫助品牌獲取即時的流量,而是助力品牌構建忠誠用戶群體,實現可持續增長。這種長期主義的商業生態,才是快手AI戰略的真正目標。
當AI從技術概念進化為商業生態的操作系統,競爭的維度已悄然改變。而快手的“生成新商業”,本質是一場商業范式的遷移,也是一次生態密度的升維。
AI的未來,并不是某一個企業的未來,而是整個商業生態的未來。技術與商業的邊界逐漸溶解,人類與機器、數據與情感、效率與意義在這些生態中交織成新的網絡。快手或許不是技術的絕對領先者,但它通過構建“技術-商業”雙螺旋,正在成為新商業生態的探索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