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華僑報》總主筆 蔣豐
一只被剪輯的烏鴉,如今成了中日輿論場上一只撲棱棱的怪鳥。日本電視臺的致歉聲明看似為這場鬧劇畫上了句點,實則揭示了一個更為深刻的問題: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真相如何被剪刀手們裁剪成符合特定敘事的碎片?那只并不存在的“被吃掉的烏鴉”,不過是日本媒體對華偏見這座冰山露出的一角。當攝像機成為武器,剪輯臺變為審判席,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下一個被拼接的“烏鴉食客”。
媒體偏見從來不是新鮮事物,但數字時代的剪輯技術讓它變得更加隱蔽而危險。日本電視臺近日的操作手法堪稱教科書級別的“媒體暴力”——將“中國看不到烏鴉”與“因為被吃掉了所以很少見到”強行拼接,制造出一個中國人吃烏鴉的虛假畫面。這種剪輯不是技術失誤,而是意識形態的剪刀。歷史上,西方媒體曾將西藏解放前的農奴制社會美化為“香格里拉”,把中國環保成就剪輯為“污染慘狀”。日本右翼媒體更是長期熱衷于建構“中國威脅論”的敘事框架。這次“烏鴉事件”不過是這一傳統的延續,它暴露了日本某些媒體人心中根深蒂固的文化優越感——只有將“他者”塑造成野蠻奇觀,才能確認自我的文明身份。
這種媒體暴力對在日華人的傷害尤為深重。那位被惡意剪輯的中國女性,她的聲音被扭曲,形象被異化,成為媒體獵奇視角下的“文化他者”。在日華人社群長期面臨的身份焦慮因此又被添上一筆——無論他們如何努力融入日本社會,始終可能因為母國的某種虛構“野蠻習俗”而遭遇異樣眼光。更可悲的是,這種剪輯出來的偏見會形成社會認知的惡性循環:媒體塑造刻板印象→公眾形成偏見→偏見影響媒體內容生產。日本社會對華人群體的誤解,有多少是源于這類媒體制造的“擬態環境”?當真相被剪輯成碎片,拼湊出的只能是偏見的怪獸。
在全球化退潮的今天,這類事件極易被民族主義情緒裹挾,演變為非理性的相互攻訐。中國社交媒體上已經出現“日本人吃鯨魚更野蠻”的反擊,這種“比爛邏輯”無助于任何問題的解決。需要警惕的不只是日本媒體的不實報道,更是所有媒體中普遍存在的文化傲慢。法國媒體曾將穆斯林女性的頭巾刻意解讀為“壓迫象征”,美國??怂剐侣劤⒗酪泼衩枥L成“犯罪群體”。媒體偏見是一種全球性疾病,而這次“烏鴉事件”不過是病癥的一次發作。當我們將批判局限于特定國家或媒體時,不可忽略了這個結構性問題的普遍性。
那只被虛構出來的“烏鴉”,最終應該成為人們反思媒體倫理的契機。在人人都有麥克風的自媒體時代,專業媒體更應堅守“不傷害”的底線倫理。日本電視臺的致歉是必要的第一步,但更需要的是建立防止惡意剪輯的機制,比如受訪者有權審看最終剪輯內容,爭議性報道需多方核實等。觀眾也應培養媒介素養,對聳人聽聞的內容保持警惕——如果某個說法違背基本常識(如“中國人普遍吃烏鴉”),很可能就是剪輯的產物。中日兩國的民間交流更應超越媒體建構的擬像,通過實地互訪、文化對話來消解偏見。
真相從來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而是有棱有角的晶體,每一面都反射著不同的光芒。當我們允許媒體用剪刀裁去不符合預設敘事的棱角時,剩下的只能是扭曲的鏡像。那只從未被吃掉的烏鴉,應當成為懸在每位媒體從業者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每一次輕率的剪輯,都是對 journalism 這個詞的褻瀆。在這個后真相時代,或許我們都需要重新學習聆聽完整的聲音,而非滿足于他人為我們剪輯好的世界。畢竟,當偏見成為剪刀,真相便永遠只能是碎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