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被稱為“工業血液”,作為工業原料,它在每個國家工業生產過程中,都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歷史上甚至多次出現因為爭搶資源爆發戰爭事件。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由東北三省入侵我國,他們還派出了大批專家在東北大地上尋找石油,但是苦苦尋找三年卻無功而返,因此,在許多西方人眼里,我國石油資源相當匱乏。
到了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就被冠以“貧油國”的帽子,著名的地質學家李四光卻稱:東北有大油田,值得開采,最終李四光的話也得以應驗。那么,李四光的信心從何而來?
一腔熱血,輾轉回國
1889年10月,李四光出生于湖北省黃州府黃岡縣的一個普通農村家庭,家境貧寒,但是李四光自幼成績非常優秀。1904年,李四光還獲得了公費赴日本留學的機會,進入日本東京弘文學院學習。1913年,李四光再次遠渡重洋前往英國留學,學習了采礦專業,后來改學地質學,并在1919年順利畢業,深得多位導師的賞識。他像一顆冉冉升起的地質界新星,朝氣蓬勃充滿希望。
1949年,新中國剛剛成立,長期戰亂、積貧積弱、千瘡百孔,李四光收到回國擔任政協委員的邀請。消息一經傳出,很多外國專家出面百般阻撓,他們軟硬兼施,一邊用豐厚的物質條件誘惑,一邊威脅李四光不要回國,如果李四光執意不從,將會動用武力進行扣留。盡管國外的條件和待遇都十分優越,但是李四光沒有貪圖名利富貴,更沒有懼怕回國之路道阻且長,只想把一腔熱血奉獻給祖國建設。
就這樣,李四光懷揣一顆赤子之心,從英國倫敦前往法國,又經過意大利,幾經輾轉最后才返回祖國,這一路一波三折困難重重。這里也體現出李四光具有強烈的愛國心和責任感,將國家利益放在首位的眼界和格局。新中國的發展離不開石油資源的支持,他更愿意用自己的知識為祖國建設添磚加瓦。
勘探石油,積勞成疾
當我國開始實行第一個五年計劃的時候,對于工業的發展非常重視,因此對石油的需求也非常迫切。如果不能實現資源自給自足,一直依賴進口,就相當于被其他國家扼住發展的命脈,這對我國的長久發展是非常不利的。回國后的李四光臨危受命,擔任起了全國石油天然氣普查委員會主任,投身于石油勘探開采工作。
事實上,早在日本從東北三省入侵我國的時候,就曾派出大批專家在東北大地上進行了長達三年的勘測,結果卻毫無收獲,當時他們就曾斷言我國石油儲量少之又少,很多西方國家也給我國扣上了“貧油國”的帽子。因此,當我國提出自主勘探石油的計劃之后,許多國家都不看好,都是等著看笑話的姿態。因為當時我國落后的設施和技術難以支持這一偉大的事業,再加上日本專家的推斷,其實也不難理解了。
想要擺脫成見,最好的做法無疑就是用事實說話。李四光來不及考慮太多,就積極投身到石油事業當中。他運用畢生所學,查閱大量資料,對我國地質條件進行了詳細分析,得出了我國存在大型油田的結論,他對我國石油資源的蘊藏量也很有信心。
在一次學術報告中,李四光運用獨創的地質力學理論,給出了可能含油的遠景地區的劃分,還可以將力量著重放在華北平原和東北的松遼平原。可是這一提議在多位專家中就引發了熱議,馬上就遭到了質疑,很多人懷疑日本專家找了三年都一無所獲,東北大地上真的有石油嗎?
李四光面對質疑,依然堅信自己的眼光不會錯。為了說服大家,他還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從古老的中世紀開始,松遼平原在地質構造中就屬于自然沉降帶,兩億三千萬年以來,這片沉降帶旁邊的隆起帶傾瀉下來的大量有機物質都堆積在這里,在漫長的歲月積累和演化下,這里成為封閉性良好的厚厚的沉積層,這也是原始有機物質轉變成石油的重要條件。
因此,他認為松遼平原很有可能存在大油田。李四光的分析讓大家信心倍增,可是光有理論支撐,而沒有實踐,也只能算是紙上談兵。大油田究竟在哪里呢?
1955年在地質部石油考察隊中,李四光及千千萬萬個普通的地質勘察隊員,就像蒲公英一樣飛向全國四面八方的普查區,進行石油勘探。李四光帶領一支隊伍來到東北松遼平原,廣袤的平原上土地荒涼、人煙稀少、自然環境惡劣。
白天驕陽似火,炙烤著每一位地質勘探隊員,灌木叢劃破皮膚,傷口又受蚊蟲叮咬,實在難以忍受;晚上寒風刺骨,還伴隨著野獸的吼叫聲,又讓人難以入睡。為了早日讓國家摘掉“貧油”的帽子,李四光夜以繼日、通宵達旦地研究材料、進行分析,長時間過度勞累使他的腎病逐漸惡化,最后不得不摘掉一個腎臟,但他依然沒有退縮或者松懈。
發現大油田,英雄淚目
一晃幾年過去了,松遼平原上依然沒有捷報傳來,石油勘探工作一度陷入了僵局。眼看著我國工業化的步伐逐漸加快,對石油的需求迫在眉睫,地質部和李四光都覺得肩上的擔子更重了。68歲的李四光身體狀況不太好,雖然沒有到石油勘探的一線去,可他依然堅守在后方,鼓勵大家繼續勘測。他心理的壓力從不對人提起,只有身邊的愛人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為李四光的身體著想,我國政府決定讓他先前往杭州的療養院休養身體,再做打算。得知消息的一些勘探隊的同志們就心生動搖,開始懷疑李四光的判斷是否準確,認為如果一直不能勘探出石油,還不如及時調整方向,投入開發人工合成石油,避免延誤發展。李四光直接推遲了休養時間,連續數日加班加點地分析新的數據記錄,劃出了在那片區域上鉆井的位置和布局。這一次,李四光的信心格外強烈。
在千里荒原上,廣大干部和工人都緊鑼密鼓地進行鉆井工作,鉆頭越往下越深,工人們的心也都提到了嗓子眼兒上。鉆頭在無數人的關心下,終于到達了李四光指示的白堊紀地層,這片土地下是否蘊藏石油昭然若揭。盼望著,盼望著,取下鉆頭帶出的巖心一看,果然帶有標志著石油層的油砂!這意味著松遼平原上有石油,中國不是“貧油國”!
千千萬萬工人多年的努力,在這一刻,終于得到回饋,人們對這一天期待已久,一瞬間歡呼聲吶喊聲氣吞山河,燦爛的笑容洋溢在每一位樸實的石油工人臉上。消息火速傳來,李四光疲憊的身軀微微顫抖,滿頭白發兩鬢蒼蒼的他,不禁熱淚盈眶。
石油工人們鉚足了干勁兒,一腔熱血投入到石油開采中去。1959年,出現了以鐵人王進喜為代表的千千萬萬石油工人,為了石油事業奉獻出青春和熱血。1963年,周恩來總理激動地向世界宣布:我國地質學專家獨創石油地質理論,勘探發現大型油田。這一消息舉世震驚,日本地質專家們紛紛表示難以置信。
李四光的地質學勘探理論,在世界范圍內也產生了巨大影響。隨后,依據李四光獨創的地質力學理論,我國的石油勘探事業相繼取得了重大突破,大慶油田、勝利油田和大港油田等相繼被發現。李四光在為中國尋找大型油田、實現石油自給自足方面,建立了不世功勛。
另一方面,李四光很有先見之明,預料到中國經濟建設離不開國防力量的支持,而國防力量建設就需要鈾礦資源,這一資源在武器研究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當初李四光沖破重重阻撓回國的時候,還從英國帶回一臺伽馬儀,這臺儀器為后來我國尋找鈾礦、發展武器也發揮了重大作用。在我國原子彈研究事業上,前輩們的名字熠熠生輝,其中也定然不可缺少李四光的身影。
英雄老去,時代更迭,精神不朽。那個年代正是很多像李四光一樣的仁人志士,漂泊求學有所成,在祖國最艱難的時期,毅然決然回到祖國,毫無保留、不計名利得失地默默付出,他們的無私奉獻加快了國家發展的步伐。他們對祖國有信心,國家也對他們委以重任,一起走過了黎明前最黑暗最難熬的路。如今在祖國日益繁榮強大的現在,他們難能可貴的精神和品格仍然在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科研工作者,積極投身祖國建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