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俄羅斯第四代常規潛艇代表,677工程拉達級從誕生起就命運多舛。該型艇雖在1997年啟動首艇建造,卻因經濟衰退和技術瓶頸,直至2011年仍被俄海軍判定"僅具實驗價值"。
對此還有一些消息傳出:中俄又要合作了。
這到底是真是假?
說實話,自俄羅斯第四代常規潛艇出現后,其中,暴露的三大核心缺陷值得關注。
第一,動力系統"先天不足"。
首艇圣彼得堡號因燃料電池技術不成熟,被迫采用傳統柴電動力。即便后續加裝AIP系統,也因俄羅斯在化學催化領域的積累薄弱,導致系統壽命短、維護成本高。相較中德等國成熟的斯特林發動機方案,俄式AIP技術路線存在明顯代差。
第二,聲學體系"單薄失衡"。雖配備艇艏主陣+舷側保形陣的復合探測體系,但實際測試中目標識別率和多目標處理能力未達預期。其"鋰"自動化指揮系統宣稱的"同時跟蹤10個目標"性能,在實際海況中大打折扣。
第三,結構設計"水土不服"。俄方堅持的單殼體方案雖降低建造成本,卻導致儲備浮力較基洛級減少30%。這種設計在熱帶海域作戰時,抗損性和生存能力面臨嚴峻考驗。
回溯我國引進基洛級的歷史背景,實為90年代國產潛艇青黃不接時期的權宜之計。經過二十余年技術攻堅,當前國產潛艇已形成完整技術體系:
首先是靜音技術突破;采用浮筏減振+消聲瓦+泵推技術的039C型潛艇,水下噪聲水平較基洛級降低15分貝。2021年南海實兵對抗中,國產潛艇成功突破美日反潛網的戰例,印證了靜音性能質的飛躍。
其次是AIP系統成熟;國產斯特林發動機實現3000小時無故障運行,支持潛艇連續潛航18天。這項關鍵技術的自主化,使我國成為全球少數掌握全譜系AIP技術的國家。
以及作戰體系革新;新型綜合作戰系統可融合衛星、無人機等多源信息,指揮效能較俄制系統提升3倍。搭配鷹擊-18潛射導彈,形成300公里立體打擊圈,戰術價值遠超拉達級配備的"俱樂部"導彈。
從部分角度看,我們將要合作的這個消息更像是俄羅斯軍工復合體的"營銷策略"。面對印度轉向法國鲉魚級潛艇、越南削減軍費開支的現實,俄方急需制造"中國采購"的輿論熱點維持市場信心。這種操作早有前科——2014年就曾炒作中國采購蘇-35戰機,實際交付數量卻大打折扣。
值得警惕的是,此類傳聞可能被西方勢力曲解為"中俄軍事同盟"的證據。我國始終堅持國防自主化道路,近年對外軍購占比已降至不足5%。在潛艇領域,039系列的量產速度與055萬噸大驅相當,根本無需依賴進口填補戰力空缺。
站在建軍百年歷史節點回望,中國海軍已從"技術引進"邁入"體系創新"新階段。拉達級采購傳聞看似是軍貿話題,實則是檢驗國防工業成色的試金石。當福建艦電磁彈射震撼世界、巨浪-3潛射導彈威懾大洋之時,中國水下長城自有其鑄劍之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