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關系,是社會關系中以姻緣為紐帶的最基本關系,也是維系作為社會組織的家庭和促進代際互動的最基本社會關系。
所謂“一日夫妻百日恩”,在中國傳統文化當中,夫妻之間的情感應該是最為堅實可靠的。
當然,在我們的實際生活中,很多家庭和夫妻之間都免不了矛盾,不過俗話說:“床頭吵架床尾和”。
這種沖突往往并不能造成夫妻之間長久的分離,畢竟“夫妻沒有隔夜的仇”。
但發生在浙江的一個事件卻讓人大跌眼鏡:
一個妻子竟然在離家之后十四年都未曾出現,而這十四年里,其就生活在離家幾百米的鄰居家中!
咫尺天涯:消失的妻子
浙江慈溪女子陳金娣與丈夫陳寶新自由戀愛結婚,育有一女,原本生活平淡幸福。
1993年某天晚上,一次夫妻口角后,陳金娣半夜離家,自此便不知所蹤,丈夫陳寶新意識到問題不對,也開始了長達14年的尋找之旅。
期間,陳寶新用盡一切方式苦尋妻子未果,但他仍不放棄,認為“活要見人死要見尸”。
終于,多年后,在2007年的一天,陳寶新聽聞陳金娣因病住院,其立刻趕去醫院,并掏出全部家當救治。
同時得知,這14年當中,妻子陳金娣就在離家300米遠的鄰居翁長華家中!
病好后,陳金娣被接回家,她因為陳寶新的救治而大受感動,但令人不解的是;
她堅持離婚,想要與翁長華在一起,陳寶新則獨自面對生活的變故。
原來,陳金娣在五金廠做工時與鄰居翁長華是師徒關系,后日漸產生感情;
加之丈夫陳寶新曾在一次意外中喪失了兩性能力,雙方夫妻生活不和諧,翁長華的出現使其能夠在這方面得到滿足。
對此,陳寶新表示自己仍愿意等待妻子回心轉意......
悲劇婚姻:“老實人”就該受委屈嗎?
縱觀整個事件,丈夫陳寶新對于婚姻的不斷堅持甚至委曲求全與妻子陳金娣不斷逃離,甚至有些違背倫理關系的行為之間形成的鮮明對比。
社會學家齊美爾(Georg Simmel)稱“所有社會關系都包含可見與不可見的維度”,他將“信任”作為社會互動當中的重要動力。
由此可見,陳金娣的個人欲望無法存在于應有的社會規范框架中,這種本該有的“信任”無法延續。
這種狀況的出現有幾個原因。
首先,陳寶新遭受意外之后失去兩性能力可謂是關系破裂的“導火索”。
不得不說,性是維系夫妻關系的重要紐帶,如果夫妻生活不和諧,那么雙方的情感很難持久。
因為這不符合馬斯洛(Abraham Maslow)對人們需求的分析——如果最基本的生理需求都無法穩定被滿足,那么何談精神需求?
所以也許從丈夫遭遇意外的一刻起,這段婚姻就注定無法持久。
同時,從陳金娣“躲藏”在鄰居翁長華家中14年、透過窗戶看自己家的情況;
甚至女兒出嫁等事件,可以得知,其已經將翁長華家中的二樓視為自己的一個能夠獲取精神慰藉的空間。
就像是約翰·鮑爾比(John Bowlby)對于“安全基地(Security base behavior)”的定義:
當個體感受到威脅需要被保護和支持時,尋求接近依戀對象這種與生俱來的依戀策略。
翁長華家的二樓,已然成為翁長華的化身,象征其將其作為自己最依賴的人。
最后,審視陳金娣和“情郎”翁長華的關系時,可以發現,雙方原本是“師徒”,在我們的倫理體系中是兩輩人;
而雙方走在一起的初衷卻僅僅是因為生理需求,這是不符合我們價值體系的。
在鮑曼看來,流動的現代性(liquid modernity)使人們逐漸變得不受傳統規則約束,彼此間的關系愈發松散。
總之,案例中最慘的人非陳寶新莫屬。
他作為一個“老實人”,遭到了妻子這樣的背叛,可以說“奇恥大辱”,但他還仍然幻想妻子回來,只能說深情未能得到對等的回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