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海外有哪些值得關注的人文社科類新書出版呢?一起來查收這份書單吧!
1
《實體經濟:歷史與理論》(The Real Economy: History and Theory)
納森·萊維(Jonathan Levy)著,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2025年2月
經濟究竟是什么?是“市場部門”“一般均衡”,還是“國內生產總值”?當代經濟學日益專注于復雜的方法論,以至于經濟學家往往忽視了經濟的實際運作。而其他學科雖然批評經濟學的方法,卻未能提供清晰而可行的替代視角。在新古典經濟學崛起之前,對經濟本質的不同理解曾引發激烈爭論,各種經濟學理論相互競爭,推動了學科的不斷發展與演進。本書回溯這一充滿爭議的時代,重拾經濟學誕生時的探索精神,展示了曾經豐富多元的經濟理論。作者深受凡勃倫與凱恩斯的啟發,提出一種開放且富有歷史視野的經濟理論,結合扎實的實證研究,探討了資本主義的起源、根本性不確定性、需求的內涵、人類對金錢的渴望、企業的歷史演變及當代全球化進程等核心議題,旨在激發社會科學與人文學科對“經濟”本質的更廣泛、深入的討論。
2
《現代公司金融的形成》(The Making of Modern Corporate Finance)
唐納德·H. 邱(Donald H. Chew)著,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2025年2月
20世紀70年代的“滯脹”——高失業率與失控通脹的罕見組合——為何持續如此之久?為何此后美國股市迎來長達40年的輝煌,年均回報率高達12%?日本經濟為何陷入持續數十年的低迷?在美聯儲大幅加息的背景下,美國股市和勞動力市場為何在新冠疫情后依然保持韌性?作者認為,解答這些問題的關鍵在于理解“現代公司金融”理論。金融學者提出并驗證的核心理念——如股市的有效性,即股價反映上市公司長期價值,以及“企業控制市場”對管理層的持續監督——推動了投資者主導的資本主義,孕育出全球最具生產力和價值的企業。結合自身與學界和業界精英的長期合作,作者刻畫了現代公司金融發展的核心人物形象,并揭示其對股東、企業乃至國家的深遠影響。作者主張,公司效率與價值創造是社會財富的根本來源,而這種財富對于應對貧困、氣候變化等全球性挑戰至關重要。
3
《氣候正義:富裕國家對世界與未來的責任》(Climate Justice:What Rich Nations Owe the World—and the Future)
凱斯·R.桑斯坦(Cass R. Sunstein)著,麻省理工學院出版社,2025年2月
如果你傷害了某人,你理應停下來并賠償造成的損害。為什么這一普遍接受的簡單原則在氣候變化問題上卻難以適用?在本書中,作者對當前氣候變化倫理提出挑戰,強調其道德緊迫性:無論生活在何時何地,每個人都應被平等對待。這意味著,富裕國家應對自身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承擔責任,并有義務幫助未來世代及特別脆弱的貧困國家。作者援引糾正性正義與分配性正義的原則,主張富裕國家必須為其歷史排放付出代價,而我們所有人都有責任采取行動,保護未來世代免受氣候變化的嚴重影響。此外,作者探討如何利用人工智能驅動的“選擇引擎”幫助人們節省資金并減少碳足跡。本書還對氣候變化辯論中至關重要的“碳的社會成本”提供了全新視角,并闡釋了代際中立性與國際中立性如何推動各國采取必要行動,應對全球變暖。
4
《空間資本的度量與意義:對土地理論的貢獻》(Measures and Meanings of Spatial Capital:Contributions to a Theory of Land)
拉爾斯·馬庫斯(Lars Marcus)著,麻省理工學院出版社,2025年2月
在社會與環境危機交織的時代,我們亟需批判性地反思“建成環境”,并探索如何更有效地利用它。本書提出了一種全新的“空間資本”理論,認為在高度復雜的城市系統中,空間形式對于提升城市韌性至關重要。作者主張,建成環境本身是一種資本形式,能夠促進其他關鍵資本(如社會、經濟和生態資本)的增長,但前提是其設計需充分考慮這些目標。這一觀點為城市社會學、城市經濟學和城市生態學等多個學科領域的研究帶來了重要且必要的轉變,推動了我們對城市空間的理解。在當代城市研究中,土地在經濟理論中的地位被削弱,逐漸失去了與勞動和資本并列為三大生產要素之一的核心作用。通過界定問題、構建空間形式的優化模型,并將數據整合為統一的空間資本理論,我們可以重構城市規劃與設計思維,使其更有助于應對全球性挑戰。
5
《許可制度的騙局》(The Licensing Racket)
麗貝卡·霍·艾倫斯沃斯(Rebecca Haw Allensworth)著,哈佛大學出版社,2025年2月
數千萬美國工人必須依法獲得執照才能從事工作,這一人數約為工會成員的兩倍。這些許可制度的要求由1500多個行業特定的委員會設定,而這些委員會主要由相關行業的志愿者組成,掌握著塑造經濟和個人生活的巨大權力。作為消費者,我們依賴這些委員會來維持行業的衛生、技能和倫理標準。然而,許可制度也可能制造不必要的就業障礙。在某些原本應促進公共利益的領域,這些委員會卻未能有效遏制危害或確保行業的專業性。在本書中,作者揭示了這些機構如何保護業內人士免除競爭,與此同時,卻對行業內的不道德行為視而不見。事實上,即便委員會有意懲治違規行為,資源的匱乏往往使其難以調查重大案件。例如,一些不道德的律師仍能持有執照,而他們在為社會最脆弱群體提供法律服務時占有較高比例。作者主張,在適當情況下應廢除過度監管的許可制度,以平衡行業標準與就業公平。
6
《數據經濟:工具與應用》(The Data Economy: Tools and Applications)
伊薩克·貝利(Isaac Baley)和勞拉·L. 費爾德坎普(Laura L. Veldkamp)著,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2025年1月
全球經濟中的大企業往往將數據作為核心競爭力來源。亞馬遜、蘋果和谷歌等公司已充分證明,高質量數據集能帶來顯著的競爭優勢。然而,盡管數據在現代經濟中扮演著日益關鍵的角色,傳統經濟理論卻未能充分關注其作用。在本書中,作者借鑒宏觀經濟學和金融學的前沿研究,運用多種理論框架,對數據經濟進行建模和測量。作者首先定義數據的本質,即作為數字化信息的數據如何促進預測、降低不確定性,并進一步揭示企業層面的數據決策如何影響更廣泛的宏觀經濟與金融體系。作者探討了數據的經濟價值評估、數據對生產結構、通脹與定價動態的影響,以及數據在企業和投資者行為、廣告投放、市場競爭力和資產定價等關鍵領域的角色,為研究者和從業者提供了對數據經濟及其社會福利影響的深入分析,并提出了一系列廣泛的研究議程。
(毛心怡/編譯)
文章為社會科學報“思想工坊”融媒體原創出品,原載于社會科學報第1945期第7版,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社會科學報》2025年征訂
點擊下方圖片網上訂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