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義上,清政府不是被推翻的,而是自己禪讓的。辛亥革命雖然起于革命,卻是忠于清帝溥儀的和平退位。
不過這位可不是白退的,國民政府給清廷許下的優待條件列明,清帝班子可以繼續留在皇宮里生活,尊號不變,每年撥400萬元經費供小朝廷支使。
所以六歲的溥儀退位后,在紫禁城里仍然過著皇帝的生活。不管是國民政府還是各路軍閥的大佬,都給了溥儀極高的禮遇。
有人說,溥儀一輩子都身不由己,只是一枚被時代大流裹挾的棋子。
實際上,溥儀算得上是當時最大的富二代,要錢有錢,要名有名,至少在去偽滿之前,溥儀的命運是可以掌控在自己手上的。
但溥儀并不滿足于眼前優渥的生活,一心就是想著復辟。
這也不能全怪溥儀,民國初年,共和尚未深入民心,復辟的聲音倒是很大。
幾乎所有溥儀身邊的遺老舊臣都在向他灌輸“恢復祖業”的思想,連段祺瑞、徐世昌等人都曖昧地表示過支持。
1917年,溥儀等來了張勛的5000辮子軍,一時間北京城內龍旗飄揚,遺老遺少相互道賀。但僅僅十二天,這個復辟的游戲就玩完了。
幸好國民政府把責任都推到張勛身上,溥儀和他的小朝廷什么事也沒有。
這事也未真正打擊溥儀“恢復祖業”的信念,只是成為了他要成大事者必歷經挫敗的經歷。
所以這期間溥儀依然“勵精圖治”:整頓內務、遣散太監,甚至懂得了通過公關慈善的方法提升自己的社會影響。
“因為這時我懂得了社會輿論的價值。那時在北京報紙的社會版上,差不多天天有‘宣統帝施助善款待領’的消息。”
- 溥儀《我的前半生》
馮玉祥的到來,是溥儀人生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回過頭來看,如果不是馮玉祥將溥儀趕出紫禁城,溥儀后來不見得會跟著日本人到東北去。
民國十三年十一月五日,馮玉祥的國民軍將溥儀的小朝廷驅逐出紫禁城,并修正《清室優待條件》,其中就包括廢除大清皇帝尊號,國民政府撥付給清室的經費由之前的每年400萬元降為50萬元。
溥儀在自傳中說過,當時覺得這條件還可以。因為當時馮玉祥的手下鹿鐘麟正帶著不隊在外面,限他三小時內搬出故宮,不然就開炮。
這是溥儀第一次作為皇帝,感受到威脅。也正是這時,他開始尋求日本人的保護。
新中國成立后,溥儀與將他趕出故宮的鹿鐘麟(左一)成了好友
溥儀回憶時說,那時他有三個選擇:一是放棄皇帝的身份,當一個大有錢人;二是繼續爭取北洋政府或者軍閥的支持,爭取回到紫禁城,繼續當小朝廷的皇帝;三是出洋,爭取外國人的支持,再圖大業。
溥儀手下的鄭孝胥、羅振玉對他選擇第三條路起了非常大的作用。一個鼓吹馮玉祥會進一步對他們不利,一個積極與日本人聯系,最終促使溥儀與日本人越走越近,住進了日本使館。
這期間,成日擔驚受怕的溥儀得到了日本方面的悉心照料和保護,讓他下定了去日本的決心,并移居天津,為東渡日本作準備。
在天津時,又有兩件事篤定了溥儀借日本人的扶持復辟的想法。
一個是東陵事件。1928年,孫殿英的工兵營用了三天三夜的時間,將清東陵的乾隆墓和慈禧墓洗劫一空。
在溥儀心目中,這事比他被趕出紫禁城還要生氣。
跟蔣介石告狀嘛,蔣介石說會嚴辦,結果孫殿英把慈禧鳳冠上的珠子送給宋美齡,宋美齡把它做成了鞋子上的飾品,盜墓的事就不了了之了。
這就有點欺人太甚了,挖了人祖墳,還把祖墳里的贓物拿出來顯擺……
氣得溥儀滿臉鼻涕眼淚地對著祖宗發誓:“不報此仇,便不是愛新覺羅的子孫!”
這時溥儀的復辟,乃至復仇思想達到了頂峰,只差一根導火索。
1931年,九一八事件爆發,日本迫切地需要一個傀儡到東三省進行有效統治,于是日本軍部派出土肥原與溥儀會面,勸說其盡早去沈陽建立一個新國家。
國民政府聽聞日本人在拉攏溥儀,也派人來勸阻,并表示愿意恢復清室優待條件,甚至恢復帝號,搬回紫禁城都行,只要離日本人遠點就行。
然而這時的溥儀已經對蔣介石的國民政府已滿是恨意。
不久后,溥儀所住的靜園收到了陌生人送來的兩顆炸彈,這件事成為了溥儀隨日本人前往東北的最后一根稻草,盡管第二天的北平晨報就揭露,那兩顆炸彈正是土肥原安排的……此時的溥儀已經慌不擇路,終于在國民政府和日本人的一推一拉間,走上了充當日本人傀儡的漢奸道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