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國際在線消息,美國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網站3月28日的一篇報道指出,特斯拉和英偉達等美國科技巨頭正在競相開發人形機器人,強調其對未來經濟的重要性。但分析師警告稱,他們已經面臨輸給中國的風險。報道注意到,本月初,英偉達發布了一系列用于人形機器人開發的新技術,并宣告“通用機器人時代”的到來。雖然他們雄心勃勃的計劃可能會在其美國競爭對手尚未進入大眾市場之前,在競爭中占據優勢,但卻會面臨來自中國的激烈競爭。
得克薩斯州初創機器人公司Apptronik的聯合創始人杰夫·卡德納斯(Jeff Cardenas)在與美國議員會面后表示,美國通用汽車公司于1961年在一家裝配廠部署了第一臺工業機器人,但美國隨后將領先優勢拱手讓出,使日本和歐洲成為了工業機器人領域的強國。卡德納斯稱,下一場“機器人競賽”將由人工智能支持,“我認為美國有很大的獲勝機會,我們在AI領域具有優勢。我認為,我們正在構建一些高水平的機器人,但如果我們要繼續建設并保持領先地位,我們需要一個國家戰略。”
機器人(資料圖)
自動化促進協會表示,一項國家戰略將幫助美國公司擴大生產規模,推動機器人作為人工智能的“物理表現”的采用。該組織明確表示,中國和其他幾個國家已經制定了計劃。該協會在一份聲明中表示,如果沒有這種領導力,“美國不僅會輸掉機器人競賽,還會輸掉人工智能競賽”。該組織還建議采取稅收激勵措施來幫助推動采用,以及聯邦政府資助的培訓項目和對學術研究和商業創新的資助。
特斯拉負責Optimus人形機器人開發管理的喬納森·陳強調,制造出一個原型機只是成功的一半。“你制造出了機器人,”他說,“但問題是誰來擴大它們的生產規模呢?”陳指出,這樣的制造能力對于保持全球競爭優勢至關重要。中國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工業機器人市場,2023年使用了約180萬臺機器人。中國政府最近批準了一項由國家支持的1380億美元的風險投資基金,用于機器人、人工智能及類似前沿技術領域。
美國的機器人公司正在推動制定一項國家機器人戰略,其中包括設立一個專注于推動該行業發展的聯邦機構(資料圖)
香港《南華早報》指出,2023年中國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預計為5.48億美元,到2026年將激增至27億美元。這種政策與市場的雙重驅動,正加速中國在機器人領域的崛起。美國議員拉賈·克里希納莫蒂對此表示,雖然相信美國的技術優勢,但不得不承認中國企業的技術實力正在迅速提升,并且伴隨著大量資源投入。機器人和人工智能正成為全球科技領域的戰略要地,對于美國而言,是否能夠通過國家戰略維系其領先地位,將關乎未來全球技術競爭的格局。
宇樹人形機器人G1完成了全球首次原地側空翻(資料圖)
中國工信部2023年印發了《人形機器人創新發展指導意見》(簡稱《意見》),按照謀劃三年、展望五年的時間安排做了戰略部署。《意見》明確:到2025年,人形機器人創新體系初步建立,“大腦、小腦、肢體”等一批關鍵技術取得突破,確保核心部組件安全有效供給;到2027年,人形機器人技術創新能力顯著提升,形成安全可靠的產業鏈供應鏈體系,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生態,綜合實力達到世界先進水平。這些優勢也正是助推中國電動汽車崛起、步步趕超特斯拉的“法寶”。
目前人形機器人領域加速發展,以特斯拉Optimus Gen-2、波士頓動力Atlas、Figure 01及中國優必選Walker系列為代表,技術聚焦高精度運動控制、多模態AI交互及仿生關節設計。2023年全球市場規模超百億美元,預計2035年將突破千億。核心技術突破包括柔性傳感器、實時環境感知算法及輕量化驅動系統。中國將人形機器人納入“新質生產力”戰略,美國通過《國家機器人計劃4.0》推動研發。2024年,初創企業如1X Technologies、宇樹科技獲數億美元融資,商業化進程提速,但大規模量產仍需5-10年技術沉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