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2011年1月4日,河南的范縣鄉北街村出了件大事,這事猶如風一般吹遍全國,無數人知道了一個名字——李文祥。
這天,是臘月初一,按照慣例,省里面的慰問團會下到村里走訪,慰問困難群眾。
鄉北街村人都知道,李文祥是個普通退役軍人,也是慰問團訪問的常客,每年都會有干部去他家看看。
鄉親們也都愛湊熱鬧,圍在慰問團周圍,人群中有眼尖的,悄悄說道:“這次來的干部,看著像大官哩!”
李文祥顫顫巍巍拄著拐杖,在門口接見慰問團。
一般來說,慰問團都會詢問老人的困難,做好記錄,解答困惑,接著便去下一家。
而這次來的盧書記卻不同,他看起來格外親切,一邊與李文祥交談,一邊走進李文祥家門。
之后發生的事情,卻是讓李文祥想起來就感到懊惱的。
盧書記這一探,竟是讓李文祥暴露自己故意隱藏50年的特等功英雄身份!他的名字,一下傳遍大江南北!
事后,他多次和鄉親和記者感慨:
“俺要知道來的盧書記是省委書記,說什么也不會拿那小布包!”
那么為何李文祥要隱藏身份呢?李文祥的小布包里究竟有什么?
塵封的小布包
1月4日那天,李文祥如往常一樣整理好服裝,他聽說今天會有領導來自己家里慰問,所以起得更早。
其實,每年春節都有領導前來,這是他作為一名退伍軍人享受的“特殊待遇”。
他就像接受首長們“檢閱”一般,筆直站在自家門口。
這是李文祥喜歡的方式,因為這會讓他想起令人懷念的從軍生涯。
鄉親們竊竊私語,今天來的這位叫盧書記的領導,看起來大有來頭,村主任親自過來接待。
慰問團一戶戶走訪,直到李文祥家門口。
盧書記看到家門口等待的老人,連忙握住他的手道:“老人家呀,高壽啦?”
李文祥笑著回道:“不年輕了!八十有六了!”
盧書記點了點頭,和李文祥嘮了會兒家常,本想轉身告辭,可在聽到李文祥還是個退役軍人時,突然駐足詢問:
“方便進屋看看嗎?”
李文祥也覺得詫異,要知道領導通常都不會進里屋,因為慰問團要走訪很多戶人家。
李文祥自然也不會拒絕,讓開進家門的位置后,不卑不亢地說了聲:“請進。”
盧書記點點頭,邁步進了家門。
這讓村主任逮到了機會,連忙上前想和李文祥耳語幾句,告訴他:“老李,盧書記是省委書記!”
可村主任聲音實在太小,現場又嘈雜,耳背的李文祥根本就沒聽見!
盧書記在李文祥家中摸摸椅子,搖搖桌子,觀察老兵的生活狀況,視線突然被一幅掛在墻上的畫像吸引。
那畫像里的正是李文祥本人,看起來英姿颯爽,是年輕時的模樣。
而最吸引眼球的,是李文祥胸上的軍功章!
盧書記有些拿不準,看看李文祥,又看看畫像,詢問道:“老人家,畫像中可是您?”
李文祥點頭回應。
盧書記眼睛一亮,又問:“這胸口幾枚軍功章……是代表了什么?”
盧書記心想,他要是沒看錯的,這畫像里的李文祥可穿的是少尉軍服!
還有這幾枚軍功章,來頭更不小!這么一個小小村子里,難道潛藏著一個戰斗英雄?
李文祥沒有立刻回答盧書記的話,定定地站住,仿佛陷入了回憶之中。
這可急壞了一旁的村主任,連忙就上前想要提醒他,卻被省委書記攔住了,沒有打斷李文祥思考。
過了好一會兒,李文祥回過神,說這是二等功勛章,其他的也是功勛章。
這可讓周圍人面面相覷。
倒不是他們不信李文祥,而是他們也沒想到,能在一個困難的老人家里看到這么一幅畫像!
盧書記連忙問道:“您立的是哪些功勞?能拿出來給我們看看嗎?”
李文祥看到周圍領導的表情,誤會他們的想法,以為他們不信自己。
當即也有些想要“澄清”的想法,連忙回道。
“有,有啊!當然有!”
李文祥看來,這畫像可不是亂掛的,他可不是杜撰榮譽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
這些畫像,平時可都是放柜子里,他的老伴前段時間嫌墻上空空的,才給掛出來。
李文祥急了,這要讓領導誤會了,還像什么話?
抱著這種想法,李文祥拄著拐杖健步如飛,連忙去到里屋,一陣翻箱倒柜,總算在一個柜子底部,找到了一個小布包。
小布包顯然有些年頭,上面已經泛黃,還帶著一股異味。
“我都已經想好了,等我死了,就把這個布包放在棺材里帶走!”
李文祥有些忐忑,把小布包遞給了盧書記。他的心中倒不是有其他想法,反而有種擔心老師檢查作業的學生心態。
他拿出布包只是想要證明,那畫像上的軍功章不是弄虛作假,沒有任何驕傲和炫耀的意思。
眾人的目光都集中在小布包上,就連他三十三歲的女兒也湊了過來,表情好奇。
要知道,從小到大,連她都沒有見過這個小布包,里面到底藏著什么?
盧書記小心翼翼把布包放在桌上,在眾人的注視下慢慢展開,露出里面的真容。
里面竟是一大摞獎狀,和好幾枚軍功章!
周圍眼尖的人,已經將畫像和布包里的軍功章對比,發現就是李文祥佩戴的那些軍功章!
這些勛章年代久遠,現在的人都認不得它代表的是什么含義,可一旁的獎狀上卻寫得清清楚楚。
“李文祥同志的二等功、一等功、還有特等功和解放獎章……”
盧書記念著獎狀上的文字,心中肅然起敬。
這些可都是只能在省級博物館看到的軍功章,現在卻默默無聞地躺在這個小布包里!
盧書記轉過頭,激動地握住了李文祥蒼老的手,真誠說道:
“老同志!如果不是親眼見到,我真的不敢相信。是我們工作沒做好,沒讓你得到應有待遇啊!”
這下,輪到李文祥不知所措了,他本以為是鄉里的,或是縣中的書記。
可他剛從周圍人口中得知了,來者竟然是省委書記!
不得已,李文祥只能嘆口氣道:“這是哪里話,怪我!都怪我!我是真不該拿出這個包包,這不是給領導添麻煩嗎?”
其實,這些軍功章,包括在小鄉村“隱姓埋名”,都是李文祥故意為之。
英雄的180度“轉身”
李文祥1947年參軍,那時他22歲,先后參加濟南、淮海、渡江和平潭島等大大小小十幾個戰役,立下無數戰功。
如1948年的濟南戰役,那時,李文祥是主攻方向6連的“沖鋒隊員”。
濟南城敵軍頑固,城堅難摧,想要攻進去,得出奇招。
李文祥身先士卒,推著一輛裝滿炸藥的小車,在炮火中一路迂回,頂著槍林彈雨繞到城門下方。
隨著一聲劇烈的爆炸,濟南城門被炸出一道口子,解放軍從缺口進入城內,成功解放濟南城。
沒多久,獎狀便發放到他手中。
跟著軍隊,李文祥走遍大半個中國,手中的獎章也越來越多,二等功、一等功、特等功、戰斗模范、特等人民功臣……。
除此之外,他還拿到了解放獎章。
新中國成立后,軍隊為嘉獎功臣們,在首都接受國家領導人的接見。
功勞無數的李文祥也被選中了。
可最令他遺憾的是,出行的那段時間,他生了急病,沒能見到毛主席,這也是他一生最大的遺憾。
1956年,他轉業到福建一家建筑公司,當保衛干部。他決定暫時忘卻榮譽,把熱情投入到建設祖國當中去。
于是,他將所有的軍功章佩戴在胸前,穿起自己少尉軍服,在照相館拍了一張照片,留作紀念。
照片并不大,李文祥又找人把這個照片畫大了一份,這就是那幅畫像的來歷。
轉業后,李文祥一路伴著鮮花和掌聲,他的領導也開始積極地為他張羅婚事,而他卻一條心撲在了工作上。
其實李文祥對自己的婚姻沒太多考慮,只要兩個人合得來就行,最好是思想進步,能吃苦的伴侶。
不少知性有學歷的女孩子傾心于李文祥,但他只是擺擺手,拒絕了領導牽的紅線。
他覺得自己文化程度不高,容易耽誤人家,還聊不到一塊兒去。
沒過多久,他找到了一個溫柔賢惠的閩南女孩,名叫陳寶珍、兩人情投意合,很快結婚,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李文祥榮譽滿身、工資不低、新婚燕爾,而且充滿著對生活的熱情,如果這樣的日子能一直持續,他的未來將是人人幸福的模范日子。
但幾年后,李文祥卻主動選擇,將生活調轉了180度的大急彎。
1962年,那時國家比較困難,正在呼吁“上山下鄉”,希望干部能夠下鄉支農。
下鄉支農,也就意味著干部從能拿到穩定收入的“金飯碗”,變成了“靠天吃飯”的農民,這對干部們來說毫無疑問是重大轉變。
因此,主動參加下鄉的人數寥寥,李文祥的單位被動員過好幾次,但大家伙都沒有報名。
李文祥站了出來,主動選擇下鄉:“老家鄉親們吃不起飯!俺得回去!”
此話驚到了在場的所有人。
領導連忙過來勸道:“這支農的報名人選可沒有你!我知道你是想給大家作個表率,但你可別來真的!”
李文祥是戰斗英雄,根據政策,他這種情況不在返鄉的考慮范圍之內!
同事們也語重心長地叮囑道:“老李!你打這么多年仗,還成了家,真該享享福!回鄉的事你就別考慮了!”
他們看李文祥態度堅決,明白李文祥不怕吃苦,于是將陳寶珍也搬了出來:
“你想想,嫂子是南方人,那吃的都是大米!跟著你回鄉后得吃什么?粗糧怕是都吃不上,盡吃些窩窩頭子!她才過幾年好日子啊?老李你再仔細想想!”
同事這話,是真說到李文祥心軟之處了,一連幾天,他都思考這事,感覺痛苦萬分。
他不在乎自己吃多少苦,受多少罪,他只想為自己的老家盡一份力,他不愿打過仗,就心安理得接受國家饋贈。
當年,他能聽著沖鋒號沖向濟南城,現在也能響應國家號召下鄉!
終于,李文祥忍不住作出決定,他咬破了自己的手指,在支農申請書上按下鮮血拇指印。
回家后,他將自己的小布包拿上了桌,妻子打開后,看到了一個個軍功章,但她不解李文祥是何用意。
李文祥嚴肅地說出回鄉支農的事情。
“你知道俺為何能獲得這些榮譽嗎?因為俺不怕,哪里需要俺,再危險也要往上沖!”
出乎意料,妻子陳寶珍支持丈夫的決定。
“既然我嫁給你,那我就跟著你,到哪兒都跟著你!”
李文祥為了表示決心,還給自己“約法三章”。
第一,回鄉后,我就是普通農民,絕對不再提起立功的事情。
第二,不和黨組織提任何要求。
第三,不給國家添麻煩。
就這樣,一名國家級戰斗英雄,靜悄悄地回到河南老家,他沒有榮歸故里,沒有貪戀城里干部的待遇。
而是隱藏自己的功勞,成為該鄉北街村的普通村干部。
半個世紀的鄉村堅守
李文祥回到鄉村,就像回到下一個戰場。
鄉北街村所在的范縣是知名貧困縣,自然條件差,吃飽飯是最大難題。
李文祥成了生產隊長,親自操刀生產問題,剛來便提出一個驚人的想法,他要在鹽堿地里種水稻!
村里沒人相信他,大家只知道李文祥是退役士兵,可種地是農民的活,他哪里干的明白?
結果,李文祥當場立下軍令狀:“引不來水,種不出水稻,我不進家門!”
這番“大禹治水”般的精神感動了鄉親們,跟隨李文祥成立40余人的“稻改隊”,在黃河灘引水源,奮斗了一整個寒冷的冬天。
第二年,他又親自種植,踐行軍令狀,每天泡在稻田之中,村民們無不動容。
妻子陳寶珍心疼回鄉后沒吃過一頓飽飯,越發黑瘦的丈夫,只能偷偷哭泣。
李文祥不怕苦,北方的寒風很冷,屋內就像冰窖,凍的人受不了,陳寶珍試探著詢問:
“要不找公社或哪個領導說說,批咱幾個木料,先搭個房子?”
李文祥倔強地搖著頭,把自己的保暖物件遞給妻子,回道:
“咱們說好了不能向組織伸手,這會兒國家也困難!俺不能開這個口!”
這樣艱苦奮斗的日子持續了16年!李文祥也連續擔任生產隊長和村主任16年。
直到28年后,李文祥才攢夠兩千元,翻蓋出屬于自己的房屋。
李文祥說到做到,“讓鄉親們都吃飽”的愿景早已完成,他讓鄉親走上了過好日子的路。改良玉米、修養殖場、帶頭捐款修路、資助貧困戶……
時光荏苒,一晃便是五十多年過去了,他早已卸任村職,解甲歸田,成為一名普普通通的老人。
這五十年里,他竟是真的沒有向組織尋求幫助!
我國對老共產黨員和老干部有過十幾次篩查,也有許多次查到李文祥。
可李文祥不愿讓國家增添負擔,故意隱瞞自己的功績和軍銜,只填基本的信息,其余的打過什么仗,家里是否有困難,統統不填。
要不是陰差陽錯之下,他的軍功章被盧書記給發現,只怕李文祥真的會像他自己說的那樣,把小布包帶到棺材里!
結語:
盧書記出門后,內心深受震動,他怎么也沒想到,在鄉北街村里,竟會有如此傳奇的老人家,他的眼前又浮現小布包。
“那一包東西,了不得啊!”
在盧書記的推動下,李文祥的事跡傳播開來,無數人民為之感動。
而李文祥卻不受影響,如平時一樣,每日吃疙瘩湯,穿著舊衣裳買時令菜。
當有客人來訪時,他會貼心地開空調,客人走后又馬上關閉,因為擔心浪費電。
時代的洪流里,李文祥老同志無疑是最純粹的那一股清流,可他依舊能生活的有滋有味,自然豁達。
2017年2月,他離開了我們,享年92歲。
任憑時代怎么變化,但李文祥作為一名黨員,堅守責任和義務的初心卻從未改變。
無論是他沖鋒在前時,還是解甲歸田后,他都做到了不貪權勢,不戀功名,一心為國為民。
筆者寫到這里,感觸良多,向我們的李文祥老同志致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